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废 园 外
巴 金
(1)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2)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3)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4)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铺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若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5)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服,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的。”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6)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子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的故事。
(7)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广大的世界了。
(8)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9)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10)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于昆明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第7段“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4分)
小题2: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3:第11段以“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结尾,有什么深意?(6分)
小题4:本文用了不少笔墨描绘花,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泡泡”是怎么形成的?
不规则的浅蓝色“泡泡”排列在外表面,这状如结晶体的巨大方盒子,是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并正在修建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是个极具创意的建筑,它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就是其外观设计。
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泡泡”,如蜂巢,水晶的矿物结构,肥皂沫的天然构造。设计方之一的ARUP公司建立了“6个14面体+2个12面体”的“泡泡”基本组合模型,由这一基本组合构成了“水立方”的外表面。
“泡泡”要用什么材料来实现呢?被戏称为“泡泡墙”的ETFE膜在此时进入另一设计方PTW的视线,因为它足够坚硬,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同时又是透明的,满足了“水立方”高度透明的设计原则。ETFE在欧洲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做成“膜”用于建筑只有30多年,多数应用于温室外立面,如英国的伊甸园。而上届德国世界杯主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也选用了ETFE。这些建筑的每一个“泡泡”都是一模一样的规则图形,建起来难度要小得多。
用于温室的东西可否用于大型场馆?ARUP构建的双层膜结构“泡泡墙”效果恰好与温室类似:冬日光线照进来,可以保证室内温度;而夏天可以通过双层结构引入通风系统,并在建筑下部安装1米多高的百叶通风口,原理类似于呼吸幕墙。冬天关闭,夏天开启,保证冬暖夏凉。
“水立方”的“泡泡墙”由3000多个平均长度7.2米的“泡泡”组成,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用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ARUP公司在对许多材料进行一系列实验后,最终判定这种膜是最适合“水立方”的。
然而,针对ETFE膜材料的质疑声从未断过,特别是2004年珠海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忆指出,他在“伊甸园”现场看到膜“发霉”的情况,。曾去伊甸园考察过的郑方解释说这是青苔。ARUP随后对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了膜的设计。通过事先安装在钢架上的充气管线对膜充气,整个过程由电脑智能监控,根据当时的气压、光照等条件使“泡泡”保持最佳状态。“水立方”顶部的膜层数达4层,而墙体的膜则在2到3层之间。若顶层只有两层膜,下雨天“水立方”内的人就会有头上“打鼓”的感觉,在增加膜之后,雨点敲击顶部膜的声音就不会再对室内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而ETFE的强度也被反复检测,确保即使在冰雹天气使用也没有问题。
1.下面关于“水立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水立方”的设计是对自然界中某些物体的“泡泡”结构的模仿。
B.“水立方”的每一个“泡泡”均由“6个14面体+2个12面体”构成,平均长度7.2米。
C.“水立方”与英国伊甸园和慕尼黑安联体育场一样,外立面和顶部都使用了ETFE。
D.“水立方”将会是个冬暖夏凉、有较好隔音效果的体育场馆。
2.不属于设计者最终选择了ETFE作为“泡泡”材料的理由的一项是(? )
A.ETFE有足够的强度,非常适用于环境苛刻、温度敏感的游泳场馆,而且是透明的。
B.ETFE在欧洲已有上百年历史,用于建筑已有30多年。
C.ETFE做成的双层膜结构“泡泡墙”效果恰好与温室类似。
D.ETFE在目前供选择的材料中是最适合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立方”比英国的伊甸园、德国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建筑难度都大。
B.“水立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且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
C.英国伊甸园的ETFE膜出现了长青苔的现象,“水立方”将不能避免这一问题。
D.“水立方”顶部膜增加到4层后,室内就不会听到雨点和冰雹敲击顶部膜发出的声音。
3、阅读题 简答题,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5分)
小题1:“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国演义》)?司马懿大军为何能“望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退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简述。
小题2:“自从那个可怕的夜晚起,她不再相信善了。”(《复活》)
那个可怕的夜晚发生了什么事情,使马斯洛娃的思想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染病的流传史一直都和人类的交往史紧密相连。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着人类活动而传播,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活动。而人类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史,同时也成为病原体实现全球瘟疫“一体化”的历史。这种历史现象,与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紧密相关。其中大环境指人类在大范围内的交往行为,它是关系到一般传染病能否从一个族群传播到另一个族群,并形成跨地区转移进而发展成为大规模烈性传染病--瘟疫的基本因素。小环境则指特定族群在特定地区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条件等,它是关系到传染病最终是否可以发生,或者说病原体能否成功在人群之间传播的基本因素。
从人类的起源到约1万年前,人们散居各地,谋生的手段主要是采集果实,间或以狩猎作为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人与动物、族群与族群之间的接触机会都比较少,故而传染病也较少发生。但大约网从1万年前开始,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并实现了对多种动物的驯养,也使得后者身上的病原体成功侵入人体,其中一些从此还在人体内安家落户,成为典型的人类疾病。而对人类来说,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源自动物携带的病原体。而人类在驯养动物的同时,也开垦耕地、种植作物,从而也拉开了人与病原体之间大规模生存斗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5000年左右到19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和病原体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病原体似乎始终占据着上风。病原体之所以得以肆虐,还要归功于大环境因素。大规模的对外作战是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病原体开疆辟土的最佳途径。此外,不间断的土地垦殖使自然生态受到破坏,一些新兴的传染病也可能随之发作,而日益频繁的对外贸易也在瘟疫的流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如法国史学家拉杜里所言,这些条件使得全球瘟疫“一体化”。
19世纪中叶开始,细菌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医学思想上的革命,一种又一种病原体在显微镜下现身,人们逐渐掌握了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并有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其中,大环境中的检疫制度与小环境中的隔离措施有力遏制了瘟疫的传播,而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则为人类增加了一套“人造”免疫系统。
20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不断地更新换代,地球逐渐“村庄化”,但人口的流动特别是长距离的流动却渐趋规范化,这使得大环境在加快了病原体传播速度的同时,却有效控制了它们的传播途径。而对于小环境来说,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卫生设施愈发健全,清除了许多病原体的聚集死角。随着这一系列公共卫生体制的不断健全,鼠疫、天花、霍乱等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这绝不意味着人类对病原体的胜利。当人类的免疫系统和医疗水平可以有效控制传统病原体时,后者往往以变体的形式进行反击,如在1918-1919年间,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世界性大瘟疫,导致了1500万到2000万人的死亡。而这一瘟疫便是由特定恶性流感族群的演化所导致,这种演化后的流感病毒,正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一种变体。西班牙流感爆发9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处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体的威胁之下。(摘编自李化成《世界史上的环境和瘟疫》)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驯养动物是人类疾病产生的根源。
B.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和日益频繁的对外贸易,使地球逐渐“村庄化”,为病原体实现全球瘟疫“一体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C.显微镜的使用是人类防控传染病的基本手段。
D.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网及疫苗和抗生素所构筑的人造免疫系统成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双保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约1万年以前,人类散居各地,族群间的接触不多,全球瘟疫“一体化”的进程还没开始。
B.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来自于动物,并随着人类活动而传播。
C.20世纪以来,交通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加快了病原体的传播速度,但人口长距离的流动越来越规范化,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因此也得到有效控制。
D.人类对大、小环境的改善,把病原体的生存空间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但病原体也在为谋取生存空间而不断产生新的变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生存的大、小环境的不良状态,是导致瘟疫传播的根本原因。
B.19世纪中叶以前,由于未掌握传染病的传播机制,所以人类未能有力遏制瘟疫的传播。
C.传染病的流传史实质上就是人类与病原体之间的生存斗争史。
D.当前,只要进一步落实检疫制度和隔离措施,就能消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体的威胁。
5、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小题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