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B、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他生未卜此生休(预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友止之?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召入谕之曰?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参考答案:
1、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2、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跟、和,均为介词)
3、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
4、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5、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本题解析: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同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贻之——②作《师说》以赠之
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①援笔书所欲言——②若属且皆为所虏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C
5.(1)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关键词:“期”“绝”“偶”“以”)
(2)“立志不分心,就能全神贯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关键词:“乃”、“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奸臣)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2)这时候曹操得到刘表的兵马,声势浩大。孙权方面议事的官员们面对曹军之势都很害怕,纷纷劝说孙权投降曹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划线的实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博闻强志
B、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