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2019-06-29 18:49:4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幕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蒸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夸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丰,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 A.唯餐盐饭而已——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笃疾弥年——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 题。
| ?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日:“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日“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 [注] ①染衣:染服,僧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服阕? 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静?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久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原文有删略) 【注释】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鼎彝(yí)尊斝(jiǎ):均为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积。④呻佔(zhān):诵读。⑤斗靡: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词藻华丽而夸耀争胜,此处可理解为卖弄才学。⑥跧伏:通“蜷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日诏:诏令。 B.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易:交换。 C.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顾:反而。 D.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固:本来。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汪琬因为生病,将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3分)
(2)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3分)
(3)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奎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 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于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翁君汉津云。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暑则暴酷日中。暴:暴露
B.大帅购天一甚急。购:悬赏
C.天表往收其尸,瘗之。瘗:埋葬
D.天一为赍辨疏赍:呈递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江天一“立品者”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②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③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④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⑤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
⑥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江天一“立品者”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②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③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④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⑤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
⑥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
(2)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5、阅读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
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依,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惨
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之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交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听子孙改之听:听从,听便。
B.诏书切让让“责备
C.咨乃谢病去谢:谢罪
D.所凶无状,干暴贤者干:冒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畅,为博士
②因请为设食
③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
④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B.咨恐母惊惧
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荐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
就。
B.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C.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不因为曹暠效法自己的孝廉而停留,于是曹暠感到很惭
愧,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这件事,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
的影响力很大。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