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A.白居易、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皆曾对宣笔有过极高评价,可见,宣笔在唐宋时期达到兴盛时期。 B.因为蒙恬担任内史,掌治京师,经常处理许多文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蒙氏改进书写工具。 C.《礼记·曲礼》中的“史载笔”是说笔就是史官手中利器,历代史官直书所见所闻,以成信史,使后人了解历史原貌。 D.因为笔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突出,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用笔来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 |
2、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东方腾起一条龙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朱海燕?江耀明)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由此中国“经济起飞的脊梁”挺得更直。
上午9时,开工仪式在春阳送暖、万木摇绿的大兴举行。干练的温家宝总理微笑着拉去红绸,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揭牌。 这项世界注目的盛大活动,在和煦的东风中,仅用了10分钟。 新一届政府快捷务实的作风,和这一伟大的事件,将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是当今一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全线设21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双向输送能力每年达1.6亿人。 这条投资2209.4亿元的铁路5年建成后,北京到上海由10小时将缩至5小时。 此线贯穿沿线四省三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 四省三市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GDP占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黄金高地。 但历史也给我们呈现另外一面: 仅占全国铁路2%的既有京沪铁路,2007年,客运密度为4782万人公里,货运密度为6277万吨公里,分别是中国铁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成为地球上最忙最累的铁路。
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京沪高速铁路上马。 高铁建成后,京沪间实现客货分流,年货运能力将达1.2亿吨。 这项工程起步于1993年。近年来,我国围绕高速铁路技术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掌握了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经过铁路第六次提速,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成套技术,形成了自主技术体系,为京沪高铁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展高速铁路,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高速列车每人公里燃料消耗比汽车低2.5倍,比中程客运飞机低4倍,占地仅相当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的1/2。
高速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1964年10月1日,第一条高铁在日本东海道问世后,很快迎来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
经过44年的提高和完善,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万公里高铁投入运营。至2020年,我国将建成18000公里高速铁路。
9时零8分,温家宝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后,他和10位建设者一起挥锹,为工程奠基。
记者注意到,这个时间距1978年10月18日,邓小平登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那一刻,将近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京沪高铁起航铺平了道路。
京沪之间,关于铁路的话题太多。1876年,上海至吴淞口的第一条铁路,和1881年建在北京附近的唐胥铁路,都短命告终。
京沪高速铁路,只有在共产党人手中才能梦想成真。(选自《中国铁道建筑报》)
小题1:本文的标题“东方腾起一条巨龙”含义深刻,请从修辞角度入手分析其寓意。
小题2:本文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请概括说明作者主要引用了哪几个方面的背景材料
小题3:本文见报之后,反映十分强烈。有上百家媒体对京沪高铁作了报道,而读者认为此篇是最深刻、最有力的一篇。请从新闻的特点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本文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3、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⑴——⑷题。(25分)
最后一张药方
立 夏
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习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都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杀杀了。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
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一点儿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就专找王小三借。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水泼上去,却于事无补。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阻止了火势蔓延。
第二天,小三药店的门外大清早就齐刷刷站着那帮泼皮,他们是来还钱的,王小三眯眯笑着收下了。他们却还不肯走,跪在地上把头磕得咚咚响,求王小三收他们为徒,王小三决计不肯,把一双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初秋的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习武镇来了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一路打听来到小三药店。王小三一见此人,顿时面如死灰。那人并不说话,只伸手在墙上轻轻一按,墙上立刻出现五个深深的指印。王小三也没说话,伸出手,在那指印上轻轻一抹,指印不见了,只看到一块凹进去的墙面。那人面色一沉,扭身就走,绝尘而去。王小三长舒一口气,依旧做他的药店掌柜,脸上的笑意却渐渐地浓了。
转眼又过了两年,一须髯皆白的老者寻到药店,叫了一声习武镇人从没听到过的名字。王小三呆了半晌,还是应了,走到老者面前,低头说:“来吧。”老者在王小三肩膀上重重一拍,然后仰天长笑一声,摇摇晃晃走了。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王小三从此一病不起。习武镇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他,有血气方刚的,摩拳擦掌要王小三说出老者是谁,他们练好武功帮他寻仇。王小三虚弱地摆着手:“是我犯大错在先啊!当时年少轻狂,苟且偷生这些年,足矣。”习武镇人哀哀叹息:“以后我们有了伤痛,又去哪里找你这么好的医生啊?”王小三手指药柜最上一格:“那里有一张药方,乃根治一切伤痛之良方,等我走了,你们拿出来看吧。”说完
,便溘然而逝。
那张药方,一直被恭恭敬敬挂在习武镇的祠堂。据说,看过药方的人,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
⑴ 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极力叙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为什么说“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王小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说的题目“最后一张药方”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它的现实意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题 (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小题1: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3分)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3分)
小题3: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如何破译“非典”病毒
一种冠状病毒的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患者肺部,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在全球对抗“非典”的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温哥华不列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基因组科学中心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攻坚小组连续奋战五天五夜,终于在本月12日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14号画出第二份基因草图。昨天,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宣布了各自画出的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加拿大人以如此快的速度排出SARS病毒基因序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过去10年来人体基因组计划开发的技术,特别是所谓的“鸟枪”基因解码法。
冠状病毒属于这样一种病毒家族:它们只用核糖核酸(RNA)携带遗传物质,而不是像多数生命形式那样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遗传物质。
由于基因排序必须使用DNA,这种病毒的RNA首先要转换成DNA。
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的分子生物学家维克托·林博士说:“RNA的稳定性要差许多,处理起来也难得多。把它转换成DNA花去了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差不多四天。”
最初的病毒样本的副本片断(即遗传单位)由自动基因排序机解码。加拿大人画出的基因图谱列出了病毒的29727种核苷(即遗传单位),香港方面做出的基因图谱包括了大约3万种核苷。
但是,加拿大科学家提醒人们,基因图谱本身并不能证明SARS病毒就是“非典”的主要原因。有了这种病毒的基因图谱,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试验(注入SARS病毒的猴子是否会得非典)揭示决定性的证据,证明SARS病毒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
如果事实证明SARS导致非典的罪魁祸首,下一步将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研制一种疫苗,让人体的免疫系统抗击病毒。 ?(选自2003年4月《参考消息》)
1.文中画线处“起到关键作用”的意思是
A.指破译了SARS病毒的遗传代码。
B.指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C.指将这种病毒的RNA转换成了DNA。
D.指加拿大科学家连续奋战五天五夜所起的作用。
2.从对抗非典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了一种冠状病毒的样本。
B.冠状病毒是用DNA携带遗传物质的。
C.非典病毒的基因图谱列有近3万种核苷。
D.SARS病毒是否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尚须通过实验来加以证 明。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的“鸟枪”基因解码法,在快速排出SARS病毒基因序列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B.DNA在基因排序中的地位是无法用RNA来代替的。
C.?在RNA转换成DNA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其原因是RNA的稳定性较差。
D.加拿大温哥华不列哥伦比亚癌症研究局基因组科学中心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攻坚小组,足足用了四天时间将RNA转换成了DNA。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抗非典研究中的冠状病毒样本,取自一位死于多伦多的加拿大人的肺部,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
B.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在同一时间各自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排序草图。
C.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如果的确是SARS病毒,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利用病毒的蛋白质研制出一种疫苗,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去抗击非典病毒。
D.科学家们经过奋战,画出了SARS病毒基因图谱,并通过试验,证明了SARS病毒就是导致“非典”的惟一原因。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