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6-29 19:08:4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智斗[注](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与之虚与委蛇)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好说好说。 (刁德一脱斗篷。刁小三接住。刁小三下。)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自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荼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智斗: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智斗是其第四场。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时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E.阿庆嫂在面对“自己是否抗日”的两难问题时,大讲江湖义气,还特意强调自己“背靠大树好乘凉”,并非跟抗日相关联。由此可见,她也希望今后能得到胡传魁这棵大树的庇护。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赏析下面唱词的语言特色。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山寨文化两面看 解玺璋 “山寨”是2008年流行的热词之一。它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由于价格低廉,“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等,风靡大江南北。它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挣脱了牌照的束缚,通过快速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或功能,加以创新,最终接近或超越这个品牌,赢得了囊中羞涩的人们的喜爱。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迅速成燎原之势,到目前已经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已经在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1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流民草寇,占山为王,在我们的历史中更是层出不穷。关于这种所谓游民文化,王学泰先生曾有非常精彩的专门论述。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以“无厘头戏仿”为其特征的商业娱乐搞笑渐成流行趋势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它或许不够现代,不够文明,却是这些无权无势之人必然要选择的方式。1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少数人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司空见惯。在这种权利结构(比如雅和俗)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的趣味总是好的,而俗文化的趣味总是糟的,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一定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即民间文化、市井文化、草根文化对宫廷文化(又称贵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又称山林文化,与山寨仅一字之差,可见大有深意)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以体现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中,这种自发的、从草根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始终处于边缘的、弱势的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多年前曾经向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发出过热情的呼吁,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说,大众文化这些年不是很繁荣吗?诚然,这种十分繁荣的大众文化,其实是被限制和规范在商业和市场的生产体制之内的,它所体现的并非“大众”的意志,而只是资本的意志。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山寨”或“草根”的文化。有时,“山寨”文化也曾戏仿商业流行文化,但那只是表达了对于资本的不满和抗议罢了。当然,“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侵权,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质量得不到保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选自2009年01月12日《浙江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于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游民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这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当今山寨文化迅速崛起的深层原因。 B.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人们急于发财、出名的心理更加迫切,整个社会充满浮躁之气。 C.大众文化空前繁荣,以无厘头戏仿为特征的商业娱乐搞笑一味迎合大众心理,渐成流行趋势,加快山寨文化的传播。 D.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为山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和诉求的方便、快捷平台。
| E.长期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的社会大众文化意识觉醒,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 F.由于社会体制不够完善,普通大众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小题2:在作者看来,山寨文化的内涵包含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3分) 小题3:如果你是文化部门的负责人,结合本文内容,针对“山寨”文化的现状,谈谈你对发展“山寨”文化的看法。(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
E.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小题2: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小题3: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答:
?小题4: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答: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代表。也许是因为他在绘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太大的缘故吧,一般的读者对他的诗却接触不多,知之甚少。其实,郑板桥的诗写得很有特色:直摅血性,不同流俗,格调高远,字养生民。人们把他的诗与绘画、书法一起誉为“三绝”。
凡是那些有突出成就的诗人,都在继承和创新上狠下功夫,我们不妨看看郑板桥在这两方面是怎样努力的。郑板桥曾说:“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他认为学习前人的诗,应该“求精不求多”,他主张“诗学三人,老瞄与焉;少陵为后,姬旦为先。”这里所说的老瞄、少陵和姬旦,分别是指曹操、杜甫和周公,据传《诗经》里有些诗歌为周公所作,因此,向姬旦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向《诗经》学习。从郑板桥所写的诗来看,受曹操、杜甫和《诗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郑板桥又特别推崇杜甫,他说:“少陵诗高绝千古”,“一首可值千金”,“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大哉杜诗,其无所不包括乎!”他把杜甫当成终身学习的对象,对他的古体诗情有独钟。郑板桥深深认识到,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必须要创新,因此,他不受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陈腐诗风的束缚,要“自写性情,不拘一格”,要做“主子文章”,这便形成了郑诗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清新中的地位。
郑板桥写诗,坚持沉著痛快,泼辣尖锐,以反映劳动人民疾苦为已任的原则,反对写“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这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认为写这样的诗对社稷生民没有用处,宁肯终岁不作,也不为一字苟吟。
郑板桥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敢于直面人生,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为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鼓与呼。
小题1:郑板桥说“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学”是表明了他的诗学观点□□□□□□□□□□□(按空格数答)。
小题2:郑板桥认为学诗要“诗学三人,老瞒与焉,少陵为后,姬旦为先”是因为这三人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用文中原句摘要回答)□□□□□□□□□□□□□□□□□□□□□。
小题3:郑板桥评价杜甫的诗“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是说明杜诗的什么特点的,请简要概括(50字以内)
答:□□□□□□□□□□□□□□□□□□□□□□□□□□□□□□□□□□□□□□□□□□□□□□□□□□
小题4:郑板桥之所以反对写“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的文风,是因为他要坚持以□□□□□□□□□□□□□□□□□□□□□□□□□□□□□为内容的诗歌创作。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深教授钱理群,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B.现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越来越关注自己,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
C.在那个特定年代,中国曾有的人类文明都遭到批判,导致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
D.目前北大的现状和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这是现在的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
小题2: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6分)
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2分)
小题3: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