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9:08:42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再能找到泥土,便把最后的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他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a(伸、挤、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b(钻、长、冒)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c(握、抱、抓)住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⑦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对石缝间的生命,本文勾画了三幅图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揣摩第⑥段中abc三处括号里的词,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语境的一个词填在下列相应的横线上: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这些动词既表现了___________,又表现了石缝间松柏的顽强。
3.第⑨段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美学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石缝间”对生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论证“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野草图、山花图、松柏图(只回答野草、山花、松柏亦可)
2.a:扎 b:钻 c:抓;松柏生存环境的恶劣
3.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意思对即可)
4.生命正是在“石缝间”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意思对即可)
5.“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怒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11.文中的第一段说:“那绿令我震惊”,请具体说明有哪些“令我震惊”之处。(4分)
1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2)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13.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写了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观察、丰子恺的漫画,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4.文题用“怒”来形容“绿”,细读原文,你认为好在哪里?请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11.我看到它冬天被撞,觉得它难以成活;到了暮春,竟窜出绿枝,绿枝长势很快,几乎达到了被撞断前树冠的高度。(前后两个意思,各2分)
12.(1)感到绿枝对自己有所激励,有所鼓舞,使内心得到充实。(2)在面对艰难生活或遇到坎坷时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要思考战胜艰难困苦的方法,诉求获得度过艰难困苦的精神滋养,在这些方面,人们的想法是彼此一致的。(每句3分)
13.什刹海的古柳给苦闷中的我以极大激励,国外美术馆的观察和丰子恺的漫画使我认识到了树木受创后的再现生机表达了一种相同的观念。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角度开掘题旨,形散而神不散。(内容理解3分,作用分析3分)
14.①“怒”体现了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从形象上看)②作者由国槐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怒”中,体会到了美的生命是不为邪恶灾难所屈服的,它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去超越的哲理;③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D
3.①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4.①满足物质上的需要。②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③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④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了。
小题1:填在上文括号中的词语与课文一致的一项(?)(3分)
A.田田装点密密风采
B.层层点缀紧紧风采
C.田田点缀密密风致
D.层层装点紧紧风致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月光中,散发奇异光彩,二者的情态都是在月色映射下形成。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写了荷花的色泽和香味。为了表现荷香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作者运用了通感手法。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荷塘的静态美,又写了荷塘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D.作者面对如此美景,无比欣喜,因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了对月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小题3:文段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荷花怎样的特点,请逐句赏析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静静”是指水安静地缓缓地流动;“脉脉”本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1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脉脉”形容流水,写出了流水无声却好像有情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同时衬托出荷叶的柔美风韵(1分)。
小题4:此句运用了比喻(博喻)的修辞手法。(2分)“如明珠”侧重于表现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润泽的特点;“如星星” 侧重于表现绿叶衬托下的花朵时隐时现的情状;“如美人”侧重于表现荷花洁净朦胧的美质。(1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田田:形容荷叶相连遮盖。层层:重叠,重复。装点:装饰点缀。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风采:美好的仪表举止;神采。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风味,风趣;美的姿态。
小题2:D“浓浓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错。应是淡淡的喜悦之情,而没有“淋漓尽致”,而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题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流水无声却好像有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把荷叶那种柔美的姿态展现出来。“静静”是指水安静,没有“脉脉”有情感。
小题4:首先点出修辞手法比喻,然后分别写出荷花的特点。“如明珠”写荷花“花朵晶莹润泽”; “如星星”写荷花“时隐时现”;“如美人”写荷花“洁净朦胧”。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元妃省亲时命宝玉及诸姐妹题诗助兴,薛、林二人及湘云之作得到元妃的夸赞。宝玉得到黛玉的指点,改“绿玉”为“绿蜡”;宝钗干脆代他做了一首。 (《红楼梦》)
B.刘玉英想把赵伯滔和尚仲礼倒卖军火的消息卖给吴荪甫,吴荪甫也想收买她做内线,两人达成交易。刘玉英答应了吴荪甫的三桩要求,而吴荪甫给了她一张支票。(《子夜》)
C.被禁足在家的觉慧,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参加学生运动既感到绝望,又不满觉新的无抵抗主义,表示一定要跑出去,但为了觉新不被高老太爷责骂,决定暂时不出去。(《家》)
D.聂赫留朵夫初次动身去部队时路过姑妈们的庄园,在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后,决定留下来迎接复活节,他们在教堂外行礼互吻,此时他已对卡秋莎产生某种欲望。( 《复活》)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