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9:21:2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是否应被资本左右
郭丽君
  近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两件艺术品坐了一回“过山车”。《黄河咆啸》与《燕塞秋》这两只曾创下29个交易日疯涨纪录的“牛股”,如今已风光不再。一周时间内,原本市值上亿的两幅作品,开始出现大幅下跌,每日徘徊在跌停边缘。
  有专家表示,天津文交所炒作的是实际永远无法兑现的权证。艺术品权属具有不可分割性,将艺术品份额化之后进行市场交易,实际上就是一场永远不可能获得实物的虚拟资金的击鼓传花游戏。
  现代艺术成了资本的宠儿,资本竟能疯狂地切割艺术。金钱似乎成了艺术的唯一标准,市场上卖出高价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
  中国有着最庞大的艺术家后备队伍,成千上万的艺术青年在像北京宋庄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忍受着当下的清苦,憧憬着资本的关注。他们心中不仅装满了浓墨重彩的画卷,而且还构思着一张张清晰的线路图,这个线路图由经纪人、策展人、画廊、拍卖市场等错综复杂地连缀起来。笔者认识的一位宋庄的年轻画家,他的妻子兼经纪人关心的是:“他的画行吗?”
  比如说,像当代画家叶永青那样,画的一只堪称“简陋”的鸟竟然拍卖出了25万元的高价。面对看不懂的千奇百怪的天价艺术作品,人们不禁质疑,这真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吗?
  天津文交所将不可切割零售的画作创造性地切割零售了,的确是一个天才的创意,不过这依然难掩艺术品收藏市场巨大的资本泡沫。中国现代艺术的天价是众多西方收藏家助推的,当这些收藏家开始出售手里的中国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质疑之声就从窃窃私语变成了众生喧哗。
  纵观全球艺术品市场,明显的对比就是外冷内热:国际上总体偏冷,中国总体偏热。从2007年开始,不断有消息称,外国收藏家将抛出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2009年10月,美国收藏家霍华德?法伯将所藏的44幅中国当代绘画全部送拍;2010年4月9日进行的香港苏富比拍卖活动中,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仕丹莱收藏基金将手里的108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悉数抛出……
  反观中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的传统书画就完成了由低迷向复苏再狂飙突进的过程:2010年5月17日,张大千画作《爱痕湖》才刚刚以人民币1.008亿元价格成交;6月3日,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中国艺术品投资跃入亿元时代……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应该说,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力的日益强盛,使得一些人有能力用手里的闲钱来购买、收藏艺术品。通胀压力使得过剩的资本涌入了艺术品市场;一些手中握有闲散资金的人为了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需求,也将资金投入到书画的收藏中。
  然而,艺术有艺术的规律,资本有资本的原则。在资本投影下被无限放大的艺术应回归其收藏价值的本性,而被通货膨胀预期逼迫的资本也应回归理性,慌不择食不但会糟蹋了一桌美味,也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夯实自身基础,让资本真正发挥有效的资源整合作用,推动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而不是让资本“玩弄”这个市场,过度榨取这个市场的价值。(节选自2011.04.07《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艺术被资本左右”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交所中将艺术品份额化后使之上市交易。
B.成千上万的艺术青年憧憬着资本的关注。
C.一些手握闲散资金的人投资逐利书画收藏。
D.艺术品的天价是一种虚假炒作,是一种欺骗。
2.下列对艺术品市场热存在潜在危险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力日益强盛,让一些人手中有了闲钱购买、收藏艺术品。
B.投资者非理性投资,造成艺术品收藏市场巨大的资本泡沫。
C.将资金投入书画的收藏是一种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需求。
D.通胀压力使得过剩资本投资转移,众多西方收藏家的助推。
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成了所有艺术的唯一标准,凡能在市场上卖出高价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
B.艺术品市场将不可切割零售的画作创造性地切割零售,不是一个天才的创意。
C.从总体上看全球市场,国外艺术品偏冷,中国艺术品则偏热,形成明显对比。
D.让资本“玩弄”艺术品市场,过度榨取其价值,不利于推动艺术品市场繁荣。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一项是?(?)
A.良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B.良渚文化的用玉等级制度。
C.良渚古城的政治地位。
D.良渚文字的发展历程。

小题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颐和园”和“明代修建的故宫”?(3分)
小题4:为什么说“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通过对比,说明良渚古城工程浩大:地域面积大,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多。
小题4:她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状况;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本题解析:小题1:D(“良渚文字的发展历程”无据)
小题2:B(“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不对,原文“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小题3:本题考查文中材料的作用。回答是要看准答题区间,抓住段落大意进行概括。回答时要注意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手法:对比。内容上:说明良渚古城工程浩大:地域面积大,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多。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首先确定句子出处,看准答题区间。然后结合文章中心,概括其含义。1、是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2、了解良渚文化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状况;3、有助于厘清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历史。注意分条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 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5分)
小题2: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小题3: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字面义: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2分);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3分)。
小题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答比喻不得分)(1分);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或答写出了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2分);流露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或答:对比反衬,为下文写落花作铺垫)(2分)
小题3:并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2分),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2分),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1分),继续阐明主题(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抻面条
许行
他特别喜欢吃面条,一天三顿也不厌?,不过这可不是粮店里卖的那种面条……
  小时在家里母亲给他擀面条,一碟鸡蛋酱,一盘芽葱,或者黄瓜,水萝卜等小菜,他吃得真香!以后结了婚成了家,妻子摸到了他的脾气,比母亲还下力给他做面条吃。她能擀、能抻,抻出来的面条要粗有粗,要细有细,比从模子里轧出来的挂面还匀溜,吃起来硬实、筋叨、口感好,就是到了肚子里也觉得舒服。
  不幸,妻子比他先走了。他也六十大多了,但身板硬实,牙口好,还是爱吃抻面条。现在续了个后老伴,这个五十刚过的小老太太,就只给他买挂面吃,吃起来真败口!
  星期天女儿回来了,一看爸爸瞅着挂面条眼晕、不下筷……她把爸爸的饭碗端过去说:“你等一会吃。”便扎起围裙下了厨房。和面、揉面、饧面、抻面……大约半个多钟头后,一碗面条端到了爸爸的面前。他一惊,女儿什么时候也学了母亲的手艺?这回他吃着嘴里香,肚里苦,他想起前妻,眼泪含在眼眶里……
  这一切后老伴都看在眼里,心中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她吃罢早饭,便提了一盒点心,到饭馆去向抻面师傅学习。学和面,学揉面,学饧面,学抻面。
  抻面这道关最难过。她人老了,手脚笨了,力气也小了,怎么也弄不到抻面师傅那么灵巧,不是粘连,就是断条,二斤面未抻完便一身汗了。她不得不出个高价,匀了一斤抻面条回去。
  老头子离休后搞史志,天天到班上去。午间回来,一碗抻面摆在面前。
  “啊,小凤(他女儿)来了?”
  “没。我给你抻的。”
  “你也会抻……?”
  “你别隔着门缝看人。”
  老头子吃得很香,这面条跟过去妻子抻的差不多。
  “想不到你还有这两下子,这跟她过去抻的一样……”老头子一高兴,有点说走了嘴。
  老太太听了当然有点不是味,这老家伙总想着他的前妻……不过,这毕竟是赞美她,把她说成跟他前妻一样,有啥不好?于是,也很高兴。
  第二天老太太练抻面就更来劲了,她先到饭馆去学一通,又在家里自己和面苦练。可翻来覆去还是抻不好,这大概得费点功夫,不到十天半个月出不了徒……眼看就该做午饭了,没办法还得跑到饭馆去匀人家抻好的面条。好话说了一筐,勉强按成碗的面条价格匀了一斤回来。呵?一上楼房门开着,老头子回来了。
  这回露馅啦!
  “唉,没想到吃一口饭,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老头子明白了后有些过意不去。
  抻面条煮好后,老头子只吃了半碗。不知怎么的,他心里老觉得这抻面条味道有点不对了……他说:
  “以后咱们吃烙饼吧!”
  这天夜里老太太偷偷抹了半宿眼泪。又一个星期天,老头子女儿回来了。她又要动手给爸爸做抻面条,老太太一把揽过去说:
  “我来!”
  “老头子和女儿都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老太太熟练的抻面表演。
  老头子这晚心情激动,喝了两盅洒,不免亢奋起来,上床后毛手毛脚帮老太太脱衣服,待脱下衬衫,他怔住了,天哪,老太太两条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了……他一切全明白啦。心中震动非常,紧紧地搂着老太太,眼含热泪,不胜爱怜地抚摸她的胳膊:
  “唉,这该死的抻面条呵!……”
小题1:“冰糖葫芦”模式是小小说常用的结构模式之一,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避免叙述混乱,达到结构清晰、策划明了而合乎情理的目的。请你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冰糖葫芦”的结构模式。(4分)
小题2:小说主人公面对续妻的情感态度,在文中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5分)
小题3:人情美、人性美历来是小说的主题。请你就这篇小说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书籍、影视作品谈谈人情美人性美的社会价值。(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冰糖葫芦”模式即是用一小木棍串起一串冰糖葫芦的模式。小说中,“抻面条”是核心细节,也即是全文的线索,因此,“抻面条”就是串起那串“冰糖葫芦”的“小木棍”。(2分)
②小说纵跨了主人公六十多年的生命过程,一共讲述了其与身边四位女性的生活经历,因此,按照时间的顺序,母亲、前妻、女儿和续妻为主人公抻面条的经历则相应地成为了一颗颗冰糖葫芦,这样,结构就清晰了。(2分)
(如果说线索为双线结构的,即两条线索——①明线:老头子爱吃抻面条②暗线:后妻暗地里去学抻面条。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①失望——他身板硬实,牙口好,还是爱吃抻面条,但她不会做,就只给他买挂面吃,吃起来真败口!他感觉失望。
②开心——他很意外的吃到了抻面条,吃得很香,觉得这面条跟过去妻子抻的差不多。
③愧疚——他发现了续妻为了他,专门在外面买来抻面条做给他吃,他明白自己这点爱好给她添麻烦了,感觉对不起她。
④激动——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老太太熟练的抻面,他没想到续妻为了他真的学会了做抻面条。
⑤爱怜——他看到老太太两条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令他真情流露,紧紧地搂着老太太,眼含热泪,不胜爱怜地抚摸她的胳膊。俩人的感情也无形中深厚了起来。
(每点1分,答对1点给1分。)
小题1:(1)可从本小说中体现的母子之爱、父女之爱、夫妻之爱、重组家庭情感深化的角度来阐述。(3分)
(2)可联系沈从文的《边城》、茹志娟的《百合花》、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陆川的《南京!南京》等作品来阐述。(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的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的色彩;未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他的心随时可以受到感动。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你有没有在阴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这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罢。”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本身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离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仍不到十件,而且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的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昧。”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的,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紧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是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力的工具而已。(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评价达·芬奇,“这个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这个评价给你什么启示?结合传记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达·芬奇认为判断超越了作品才是完满,他觉得无法实现自己所追求的这种“理想”。
   ②他顾虑自己的荣誉尊严,毁去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
   ③他的科学精神使他努力去发现某种定律而不在意实施这一定律的作品。(意对即可)
(3)①达·芬奇努力把绘画造成一种科学,他认为绘画应该经过理性的推敲,要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作为绘画的根据。
   ②在其他画家把风景视作无关紧要的装饰时,他就注意到风景的动人之处了。
   ③他对一般画家致力追求的技巧有独到的研究,但是他认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要远在技巧之上。(意对即可)
(4)作为梦想者和艺术家要具有科学的头脑,能将分析力与易感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思想的普遍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