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9:28:40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斯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下面几组句子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被 B.故九万里,则斯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培养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从小 D.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齐谐》者,志怪者也。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①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②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③。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④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 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赢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 [注]①燔(fán):焚烧。②冲年:幼年。③沉晦:隐而不露。④翊妒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坐:因为 B.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C.颇善二王书,工飞白——工:擅长 D.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晨夕盥洁焚香以祷——樊哙侧其盾以撞 B.恐为太后所忌——慎勿为妇死 C.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则或咎其欲出者 D.陈、楚之地尤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皇上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里,亲手为他调制药剂。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5.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他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对这种做法,有人鄙夷,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B 5.示例:我赞赏元俨这种做法,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仁宗幼年即位,根基未稳,太后临朝听政,元俨位高望重,功高盖主,深恐被猜忌,遭到伤害,于是装疯卖傻,不预朝政,与其锋芒毕露,徒做无谓牺牲,不如韬光养晦,保全自己,为日后关键时刻报效国家积蓄力量。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为了躲避庞涓的迫害,假装疯癫,隐藏才能。瞒过庞涓,最终率领齐军打败他。孙膑懂得韬光养晦,最终取得成功。所以,面对复杂时局,如果像元俨一样,韬光养晦,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样才更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 示例二:我鄙夷元俨这种圆滑处世的做法。仁宗幼年即位,太后临朝听政,正值朝政多各之秋,作为国家重臣理应挺身而出,竭尽才智为朝廷出力,而元俨为了保全自己,装疯乱语,不预朝政,实在有辱大臣的身份,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唐朝初年,百废特兴,魏征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随时触怒皇上的危险,直方进谏,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尽到了一个大臣应尽的职责,深受人们的景仰。作为国家栋梁,元俨就应该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才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有若认为实践“仁”的根本是什么?(1分) ? (2)结合第二段文字,简要分析孔子对“孝”的主张。(3分) ? ? 乙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文化尤为提倡的。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折中,处处调和。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
参考答案: 甲(4分)(1)孝悌(1分) (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3分) 乙(3分)不正确。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以“仁”为原则的(1分)。?他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1分)。他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者斥之为“乡原,德之贼也”,并把一味谄媚的好好先生斥之为“同而不和”的“小人”。(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允则,字垂范。少以材略闻,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累迁供备库副使、知潭州。将行,真宗谓曰:“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所给马刍,皆输本色,繇是山田悉垦。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乃奏罢之。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召还,连对三日,帝曰:“毕士安不谬知人者。”迁洛苑副使、知沧州。允则巡视州境,浚浮阳湖,葺营垒,官舍间穿井。未几,契丹来攻,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斫冰代炮,契丹遂解去。真宗复召谓曰:“顷有言卿浚井葺屋为劳民者,及契丹至,始见善为备也。”尝宴军中,而甲仗库火。允则作乐行酒不辍,副使请救,不答。少顷火熄,命悉瘗所焚物,密遣吏持檄瀛州,以茗笼运器甲。不浃旬,兵数已完,人无知者。枢密院请劾不救火状,真宗曰:“允则必有谓,姑诘之。”对曰:“兵械所藏,儆火甚严,方宴而焚,必奸人所为。舍宴而救,事或不测。”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善抚士卒,皆得其用。盗发辄获,人亦莫知所由。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晚年居京师,有自契丹亡归者,皆命舍允则家。允则死,始寓枢密院大程官营。 ?(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艺:种植 ? B.葺营垒,官舍间穿井/穿:凿通 C.允则必有谓,姑诘之/谓:缘由,说法 D.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讯:询问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允则爱民的一组是?(?) ? ①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 ②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 ③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 ④老幼皆入保而水不 ? ⑤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 ⑥有自契丹亡归者,皆命舍允则家 ?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允则年轻时因材略出名,并靠祖上功德做了官;宋真宗从毕士安那里对允则的家世有所了解,因而将湖南交给他管理,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B.在主政沧州期间,李允则“浚井葺屋”,被有些人称为劳民,直到契丹来攻,斫冰代炮,打退来犯之敌,人们才发现他善于早作准备。? ? C.兵器库失火,李允则照样饮酒作乐不停;而后将被火烧的东西掩埋,并补充兵器。在遭到枢密院的弹劾后,允则道出了自己不救火的原因。? ? D.李允则不摆官架子,有时徒步出行,故能“洞察人情”,因而在任用官员、审理案情、甚至在抓获小偷、处理上下级关系上都能得心应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运使又执不可,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1)转运使又控制着不答应,允则请求用自家的资产作抵押品,才能够拨发公家仓库的粮食便宜地卖给(灾民)。 (2)现在边境的百姓不骚扰,没有名目却增加戍守的士兵,这是增长边境的祸患。 (3)身上没有同样的两种衣服,吃饭没有两种以上的美味,不积累资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①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释]①醳:(shì)通“释”,释放。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从楚相饮从:合纵 B.门下意张仪意:怀疑 C.因而数让之让:责备 D.仪宁渠能乎渠:哪里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求通子之愿约以连兵大举 B.苏秦之舍人乃辞去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 C.乃诫门下人不为通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
小题3:下列语句中都能体现苏秦对张仪用计的一组是(3分)
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②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③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④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⑤又使不得去者数日?⑥乃使人微感张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了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小题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3分)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2分)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2)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3)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当官却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全国范围内,有几个人呢?
本题解析:
小题1:从:随从
小题1:A项分别为:连词,来;介词,用。B项均为副词,于是、就。C项分别为:介词,替;动词,是。D项分别为:转连,却;承连,就。
小题1:②是苏秦对张仪的分析和判断,不是用计;③是张仪说的话,不是苏秦用计。
小题1:原文是:张仪表明他不会在苏秦在位时攻打赵国,而并非一辈子不攻打。
小题1:(1)“宁”表反问;“富贵”使动用法;(2)穷:困窘;无聊:无以聊赖;迥:远;靡:无,没有;(3)缙绅:名作动,做官;而:表转折;四海之大:定语后置。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不端,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最后只好释放了他。张仪的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为相并与各国缔结合纵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缔结之前就遭到破坏而使自己的谋略失败,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既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过后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也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做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
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发愤意志,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哎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况且有苏先生在位,我难道能比他强吗?”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回头将要偷你的城池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