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6-29 19:35:1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们过铁路的时候,河北平山县境正有大战,有两千多敌人从平山县城和井陉县城两路出来,进攻我们的徐旅和游击队。我们后面有一营追兵,前面又有敌人,但终没有事。过了铁路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到了边区巩固的地带。本来在平常,敌人的势力,不能达到铁路以外二十里,但是这次他们大股进攻边区的时候,正太路?以北五六十里地,成了战区。在这新战区,我们军队的许多布告,被敌人撕掉了;用黑墨写的大标语,被敌人用白粉涂掉了。八路军的韵文布告,也被撕得只剩几个字,但是他们的这工作,是无用的。我们的军队可以再来张贴,再来制作。而老百姓也会对于这毁掉而又恢复的标语和布告,发生更大的兴趣。
  ……
  就是这褴褛之群,曾经屡次击败了服装整齐,火力高强的敌人,使敌人畏如狮虎。现在,他们身价一天一天高起来了。敌人在正太路沿线扬言,每一个游击队员投降过去,立即赏一百元。但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儿女,是无价的,敌人在这方面,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
  在村庄一家人家的平屋顶上,有二十几个穿灰色制服的年轻士兵在那里上课。教员也是一个士兵模样的人,这一定是第八路军了。
  已经近午了,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一切都这么平和,使人想不到这是在敌人的后方的地域。在敌人的后方,我们忠勇的战士建立了自己的巩固的后方。走进村里,神经不像夜里紧张,身体也跟着感到了疲倦。正要找地方睡,突然看见一家人家的墙上有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字态极雄壮。看了这雄壮的字,又想起了我们夜间的经历,我得承认,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间的一个。
1.文中“已经近午了,村鸡在啼……我们忠勇的战士建立了自己的巩固的后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这雄壮的字”和“我们夜间的经历”联系起来叙述,这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罗丹先生并没有艺术家们常有的罗曼蒂克派头,倒象是一位拘谨的绅士,严谨的学者。他头戴?老式的礼帽,身穿黑色的服装,须发皆白。飘拂在胸前的稀疏的银丝,看上去像闪闪发亮的轻雾。他没有瞧我,侧着头,眼光仰视着上?前方,似乎在追踪一个遥远的目标。
  在看这些雕像的时候,我强烈地感到罗丹所塑的人物像,都远远不及希腊雕塑那么完美、完整和典雅。他们显然不是以形体美取胜,而往往带有这种不足或那种缺陷,达鲁的胸像,肋骨毕露;罗朗的头像,眼眶相当难看,似乎有眼病……以至我完全可以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
  “平常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被认为是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这是他们的大错。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攫取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艺术中的美丑,当然与生活中美丑不同,生活中的“丑”可以成为艺术中的“美”,但只有当这“丑”被艺术家表现得有内心世界、有心理深度的时候。罗丹先生只是为了给人一种刺激,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才刻意追求形体上的缺陷与丑陋吗?
  “不,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自然中被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被认为是美的更显露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缺残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露出来。在艺术中,只有那些没有性格,就是说不显示外部与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罗丹如是说,他的眼睛仍然仰视着上前方。
  是的,罗丹所追求的并不是形体上的丑陋,而是内心的深度,是内心世界的某种状态在形体上的一种如此强烈以至使形体变形的反映。这个曾经美艳一时的《老妇人》,他低头看着自己丑陋的形体,面部充满那么深的悲哀、羞惭和绝望!《施洗者约翰》那略呈内八字的两腿,使他瘦弱的身躯更显得僵硬难看,然而却表现出了他机械的一步一顿的步伐之沉重与庄严,使人感受到这位传道者那种?完成神圣使命的精神。《青铜时代》那个从沉睡中刚醒过来的青年男子不美的形体与不平衡的身姿,正是为了表现人类从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意识的伟大过程……
  【注】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
1.第三自然段中的“用魔杖触一下”“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用的是比喻手法,其实际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第二自然段末尾说:“表现畸形与丑陋,是罗丹雕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倾向”,通观全文,从罗丹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观两方面来阐述这一“重要的倾向”的具体内容。
(1)在艺术实践中,罗丹的雕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以内)
(2)在艺术观上,罗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3.文章在引用罗丹的一段话之后,就重复使用“他的眼睛仍然仰视上前方”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A.作者在罗丹的亲自陪同下参观,因而能更深刻理解罗丹的艺术观。
B.罗丹的雕塑往往带有某种不足或缺陷。
C.罗丹的雕塑所追求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形体上的强烈反映。
D.作者在介绍罗丹作品的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E.作者较详细地介绍《青铜时代》等三件作品,意在说明罗丹的艺术追求。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良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绦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
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沙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一千年。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民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唉,南方,南方。
他忽然想到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他看到斯文·海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古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
想喊。
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与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的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367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舞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
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歌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小题1:文章开头将“他”的肤色、阳光的金色与高原的颜色融为一体,写出天人合一的阔大境界。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2)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小题3:作者在文中提到“南方”、“西方”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4:探讨作者为什么说高原是中国色的?(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
②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③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④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而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冬天,大雪覆盖,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粉妆玉琢,清新素雅,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⑤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即使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也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节选自《肖邦故园》,有改动)
小题1:根据选文第④段的内容,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特点。(2分)
小题2:肖邦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为什么会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而又说它们“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依据原文分点回答。(2分)
小题3:请分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说说此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3分)
小题4:第①段中,作者说“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试以另一艺术家或作家的创作为例,简要论述上述观点。(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2006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忽然间大雪茫茫,浑然一片。我隔窗向外眺望,柔软的白雪作为这一年的终结,拉上了静悄悄的帷幕。大雪的后面,是一片阔大无际的空无。
  我站立窗前良久,转了转疼痛的脖颈,颈椎立刻发出轻微的咔咔声。这疼痛已经持续绵延多日了,我无法写作,无法长时间坐着注视书本和电脑。这莽天阔地之间的帷幕,使我忽然感到该给自己告一个段落,也该和自己谈一谈了。
  一直以来,我心里总像有什么急事要赶,但它是什么,我似乎并不清楚。在家里时,我急着出去,出去了又急着回来。长久以来,我被那模糊不清的什么事物剥夺了,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在轻松的聚会上也好像有什么事在脑子里抹也抹不掉,即使到了我喜爱的商城,琳琅满目的物品在我的顾盼间,也分明有一种不清楚的什么在我的视线后边隐藏着。
  特别是,为了生活,我常常费尽力气说服自己遵循某种人际规则,即使我是如此的厌恶某些事物。但我总是做得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从现实生活某种实惠的角度而言,我不能算是成功的。
  那个经常占据我的是什么呢?难道我真的有什么急事吗?我为何要被它左右?
  现在想来,在生活中,我经常会冒出一些想法。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常常使我神游事外,目光游离,显现出一剖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样子。糟糕的是,我急切于把它们写出来,落在纸页上,好像惟有如此,生活的痕迹才确确凿凿地留下来,生活本身也才确确实实地经过了,好像那些字本身才是生活。可是,很多时候,我却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从窗口望出去,一个年轻的红衣女人从对面白雪覆盖的童话般的楼洞里走出来。她抬头看看天空大片的雪花,有点束手无策、踟蹰犹疑的样子。雪花立刻吞没了她帽子的红色或者粉色,她仰着头,往她刚刚走出来的那幢楼的一个窗口眺望。一会儿,一个高大的男人匆匆从楼里奔出,过来牵住她的手,两个人相倚着往外边白皑皑的街道走去……
  又一个老妇人披着深色的披肩,提着菜篮,蹒跚着从我的视线中走过去。她面朝着被雪片切碎的斑驳的阳光,脸上镶嵌着金色的皱纹。她的篮子里装满红红绿绿鲜脆欲滴的瓜果菜蔬,装满她结结实实的日子以及她沉甸甸的辛苦……
  也许,她们这一生,什么也不曾书写过。
  写下来有那么重要吗?追问探究有那么重要吗?
  问题正是缘于此吧。很多时候,我把思考生活当作了生活,清理生活的时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时间。
  我在想,那些若隐若现躲在我的目光后面的文字是什么东西呢?从外表上看,它们是一本本书,是追问和探究;可实际上,那些清晰的墨迹,那些零乱的片段,它们算不上什么,它们永远抵不过生活本身的强大。而且,真实的事物写不写出来都存在于那里,意义本身也存在于那里。
  在这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伴随着颈椎发出的疼痛的咔咔声,我忽然决定,不要再让那些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的文字捆缚在身上吧!有一件事我必须立刻让自己明确下来,那就是:我要和正在写作中的《癖室笔记》长久地、心平气和地相处下去——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可以囫囵而就,急切成章。
  我伫立在岁末的窗前,漫舞的雪花使我失神滑落一个一闪之念:让我把它当作一个珍爱的人,耐心地、长久地相处下去,彼此守候。
  只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
                   (取材于陈染《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岁末的一场大雪给这一年拉上了帷幕,作为一年的终结,它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B.作者不清楚自己要赶的急事是什么,因此做事总是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
C.作者对生活有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似是而非,因此很多时候,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D.在回顾与反思中,作者明白了思考生活并不等同于生活,清理生活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E.漫舞的雪花使作者领悟了生活和写作的真谛,作者决定要把它当作珍爱的人长久相处下去。
小题2:文中插入对“年轻的红衣女人”和“老妇人”的描写,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写作“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6分)
小题4: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淡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