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9:40:1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堡的表情
高宝军
  公路挽着河水,像一黑一白两条绸带在宽阔的宁塞川里飘逸着,亮闪闪的河水逶向东南,黑亮亮的公路飘向西北,公路在飘,汽车在公路上飘,飘上了半山腰。南北走势的山梁,梁顶齐齐平平的,迎东面扑下来的陡坡急促地漫泻下来,坡呈凹状,凹状的两边,后宽前窄稍稍收拢,拢成一个簸箕形,顺着“簸箕”的边沿,层层夯土,层层积累,形成一圈六七米高的城堡。这便是五姑城堡遗址了。
  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追溯久远的年代,这座城堡是战国名将吴起屯兵储粮的堡寨。时光推移着城堡在不停移动,也不断丰富着城堡史书的内容。
  古城堡的轮廓虽然依稀可见,却已斑斑驳驳,断断裂裂,萋萋荒草蒙面,蜂蝶鸟雀相伴,山风轻唱着劝慰的歌谣,雨雪滋润着焦渴的期待,五姑城堡,期待着时代的巨手重新梳妆。我作为吴起大地的子民,想寻觅自己生命之根而翻阅这本大书;我作为吴起县古城寨堡的搜集整理者,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专程赶来了。
  我翻沟过去,来到城堡跟前。古城堡用绕山梁2000米的臂膀,将我搂在怀抱里……在从坡底爬上梁顶的两边城墙上,等距离筑有三座箭楼墩台,簸箕口上一座,中间一座,梁顶上拐角处一座。城墙外便是深沟,作为护城的天堑。
  五姑城堡并不是孤立的,还有桐寨沟城堡与其遥相呼应。此处有事,彼处来援,两相照应,互为依托。桐寨沟城堡像一个巨大的钝角三角形,长长的一角像锋利的剑刃,从梁顶上刺下来。桐寨沟城堡又像一张大弓,弯弓搭箭,在山头上严阵以待。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刷洗,现存的桐寨城堡,“弓背”依然坚挺,“弓弦”却潜形隐踪。是自然的塌陷,还是人为的损毁,已无存考证。
  如果把五姑城堡看成“后营”的话,那么,桐寨沟城堡便是它的“前哨”阵地了,而这个“前哨”城堡,又有它自身的天然“前哨”。这就是高踞在山梁上的桐寨沟城堡的梁底处一个孤立的山岗。这山岗一面连着城堡山梁的底部,其余三面皆临沟,易守难攻,进退方便。山岗顶端上,威风凛凛地竖着一个堡垒墩台,仿佛一个武士,正机警地眺望着四下的动静,风雪雨霜虽然摧残了它的颜面,而它的英姿却依然挺拔在山尖上。不知为什么,面对这个武士般不屈的残躯,我总以为,他就是一个人的化身,而这个人就是一位骁勇善战、力敌群雄的英才。他是一位能让首领放心的忠诚者,是一位敢于独当一面、自告奋勇的斗士,是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才能和精神,才敢担当此重任,也只有他才能担当此重任!城堡以它的险峻诉说着当年的凶险,而这个堡垒却以独胆英雄的英姿见证着坚持正义、保卫平安家园的决心……
  城堡遗址作为往昔的历史,它没有生命,不会言语,更不会作出任何表情,但面对这些城堡,我分明感到,它们并没有逝去,它们正在借着山风诉说着。它们在诉说什么?它们那已凝固了的表情,又暗示着什么呢?我分明看到城堡内外混合着血与火的撕杀,风雨剥蚀的斑斑城墙下倒着累累白骨;也听到山风呼啸,隐隐传来善良、正义、除暴安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规劝。
  站在古城边的田埂边,我凝望着、联想着。古城像一位饱经历史风雪雨霜、悟透人生坎坷曲折的老人,在秋日阳光的照射和大漠之风的吹拂下,静静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当时的喧闹与繁华。
  历史以它穿越时间的魅力标识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才能,人类以其精神的不朽创造着生存与生产的盛况与蓝图。可惜的是,它犹如一位身陷沼泽地、满面泥土的少女,未被人充分的清理、整装和打扮。
  我隐约感受到,把这些古城寨堡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抢救过来,让它们诉说吴起的历史,当是它们的愿望,当是它们焦渴期待的表情所想表达的吧!(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1.从文中看,“城堡的表情”是“期待”。请结合全文,说说城堡期待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城堡就像一册装帧简陋的史书,岁月不时给它增添延续的页码”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桐寨城堡的“前哨”,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宝军的散文既有历史沧桑感,又体现了赤子之诚。请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一特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期待人们清理、整装和打扮古城堡,保存珍贵的历史信息。②期待社会太平,没有战争。③期待人们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除暴安良,“该出手时就出手”。(意对即可)
2.城堡虽然简陋,但在它身上保存着丰富、珍贵的历史信息,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身上的历史信息将越来越丰富。(意对即可)
3.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寨城堡的“前哨”的威风凛凛、保家卫国的精神气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极度赞美;同时,赋予古城堡以象征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意对即可)
4.在文中,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古城堡,这些古城堡历史久远,经风雨磨蚀已经“斑斑驳驳,断断裂裂,萋萋荒草蒙面”,而且有些已经塌陷,这些都体现了历史沧桑感。同时,作者为了保存古城堡的历史信息,“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专程赶来”,希望能够把古城寨堡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抢救过来,而且在文中作者还在古城堡身上寄寓了抵御侵略、保家卫国的情感。这些体现了作者的赤子之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旧燕
张中行
  ①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如果只许选一种,以期情能专注,我必选“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这一间前部有门,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顸,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20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70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50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竞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描绘了燕子的哪几种生活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节作者详细描写了燕巢的形状,试分析其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燕子与人们和平相处;②燕子与人结邻,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安定;③燕子不再与人共处。
2.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一种怀念。(意思对即可)
3.(1)为能再与燕子为邻感到高兴,为燕子能否还会如往日一样如期归巢而担忧,期盼能与燕子和谐共处。
  (2)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伤感,对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4.羲皇上追求的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克己谅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
  能够协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的过程,这与羲皇上的生活追求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实现羲皇上和现代化的协调。
  难以协调:羲皇上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代化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两者自然难以协调。(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溯水而上
——夜读《诗经》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而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凉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而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快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 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畔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 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 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火一般冷与热的《诗经》!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她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情感。所有都像麦垛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中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净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
(2)她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小题2:本文的副标题是“夜读《诗经》”,作者就《诗经》题材的范围、表现的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体悟。请联系全文,就以上两方面分别概述作者“夜读”所思所感的要点。(7分)
小题3:文章倒数第三、四段有些地方把“诗经”跟现代生活作了比较,请找出其中一个地方,并且就此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民歌一般的哀伤”指《诗经》是以民歌为主,它的内容都是表达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
B.“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中的“这几句”是指“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C.“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句中“大恸”是指失去亲人的痛苦,“大悟”是指敢于反战,敢于揭竿而起。
D.作者认为现代人不如古人那样对爱情的坚贞,是因为现代人喜欢沉浸在嘈杂的电影院和虚拟的网络中。

E.文章发古思,叙幽情,情感细腻、真挚,以散文诗的语言把夜读《诗经》的感悟娓娓道出。


参考答案:
小题1:(1)战乱、瑶役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是深重的、无尽的,是永远无法抹去的。(2)《诗经》朴素而真实的情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想哭)。
小题2:《诗经》的题材范围是广泛的:(1分)从大殿、宫院到田野,有香火、河水、麦垛、适足,有征夫、思妇、弃妇、情人等,有剑声、琴声、劳作声、低吟声。(1分,以上内容说到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诗经》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1分)有热烈的欢乐,有彻骨的悲伤,有幽幽的叹息,有充满天地的大恸与大悟,有弃妇的哀怨、女子的坚贞、爱情的明丽、孀妇的伤痛、相思的怅惘。(2分,以上内容不必苛求全面,酌情量分)
《诗经》表达的情感没有膨胀、没有矫饰、没有虚浮,它是朴素而真挚的。(2分)
小题3:(1)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的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2)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3)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情感。所有都像麦垛一般真挚。
小题4:BE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也可以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加以理解。如关键词“深重或无尽”“无法抹去”“朴素”或“真实” “感动”或“让我们想哭”。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与《诗经》体裁范文、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关的语段,逐一概括。如第一段“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是从体裁范围方面的;如第三四段“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都是描写情感之类的,可根据这些进行概括。
小题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置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开放性的题的答题关键是既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完全脱离文本),又要走出文本(缘于文本生发的延伸性的认识与感悟)。答题时,可根据文本具体内容,从表述的层次、语言、观点认识、文本意识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小题4: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文本主题,将选项同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辨识,做出判断取舍。由文本内容可知,A“指《诗经》是以民歌为主,它的内容都是表达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表述于文本不符,属于无中生有;C项“‘大恸’是指失去亲人的痛苦,“大悟”是指敢于反战,敢于揭竿而起”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文章发古思,叙幽情,”曲解文意。所以选BE。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 经是人间地狱。
……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 ? ④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⑤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 ⑥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⑦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 ?⑧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 ?⑨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⑩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答:展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观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 你最有感触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幅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要点:①题目用 强烈反差。
? ②题目用”,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2.展览内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 参观者的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
3.示例一:,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个姑娘的“微笑”深深触动了我。我感到,被迫害者在如此恐怖的人间地狱里对生命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
? 示例二:“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用“最可怕”来形容这里的明媚阳光、和平宁静,造成一种心理反差,使人立刻联想到这和平美好的背后,曾经上演过人类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人间惨剧。作者还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置信,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4.示例: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因此,在这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更得不到宽恕。
5.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6.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7.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8.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但是诸葛亮开始伐魏的时候,魏国并没有让司马懿迎战诸葛亮,试简要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1、诸葛亮用了反间计。2、魏主曹睿多疑,中了诸葛亮的计谋。3、魏主曹睿手下乱出谋划策。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