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9 19:44:34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海边,望着浪花?张庆和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倾诉 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销烟池。 惨烈的岁月曾经把这里踩得痛不欲生;沉重的历史曾经压得它气喘吁吁…… 而林则徐呢?那个身着官服,头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抚须,一副威严端坐、大义凛然,曾经伟岸在小学课本里的钦差大臣呢?那个屹立在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上,以变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贤明哲呢? 终于,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叠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就是虎门炮台。 探访这片中国近代史的始源地,祭祀在这里为国殉难的英雄儿女,曾经是我许久的心愿。 仰望着艰前的一簇簇雕像,触模着被战争的牙齿啃噬留下的斑斑伤痕,我的目光不觉抛向了那个浴血拼杀的战场。 虎门的布防,不可谓不周;清军将士,不可谓不勇。然而他们却失败了,败得很惨,数千忠勇无一生还,全部壮烈牺牲在了这里。 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逝去的人是悲壮的。但那是一个朝代制造的罪恶,是整个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 在鸦片战争纪念馆里,有一处浓缩的且被现代科技手段再现的战斗场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数千将士正殊死格杀;浓浓硝烟弥漫着,遍地尸体纵横着…… 清军将士对那场战争的胜利本是充满希望的,可他们哪里料到,飞舞的大刀怎能抵得过先进的洋枪,热血澎湃的胸膛哪里扛得住牢固的舰盾。正当勇士们期待援兵,准备最后一搏的时候,他们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倭,如何容得下此等刚烈。所以,首先被出卖的正是这些国家忠良。就这样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质灌溉养育的一批最优秀的男儿,一个个都倒在了挣扎、绝望之中。 这里的花,无不浸润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叶,无不为他们沉痛哀悼…… 浪花呀 疾病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恸哭 是的,从根本上说,杀死他们的,不是英军,也不是美军的坚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是朝廷里那些吮尽人民骨髓的昏庸的权力持有者,是那个喂养着无数蛀虫的腐朽污浊的社会渊薮和那个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海潮退去了,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岸边走来一群捡拾贝壳的少男少女。他们嬉笑,他们追逐,他们不时地弯腰拾起一枚枚喜悦,或者扬手放飞心中的满足…… 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 那是大海在叩问 是历史在嘱咐……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节) 16.理解文中“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一句,回答问题。(4分) (1)句中“问号”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 ? (2)“问”的答案有哪些?(3分) ? 17.请分别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分析本文使用的三节诗句的作用。(6分) ? 18.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析最后一节诗中,“历史在嘱咐”的深刻含义。(5分) ?
参考答案: 16.(1)问的内容:中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1分) (2)问的①(内因)清政府自身黑暗腐朽,朝廷奸佞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2分)②(外因)英军的坚船利炮。(1分) 17.(1)内容:与文章的叙述内容紧密结合,(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鸦片战争的深度思考。(1分) (2)结构:三段诗句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贯穿始终,使文章脉络清楚,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在叙述中穿插,使行文多姿。【手法1分,作用任答一点1分】 (3)语言:诗段采用反复、拟人等手法,把浪花、海浪当作人来写(赋予浪花、海浪人的动作、思想),更含蓄、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任答一种手法1分,分析作用1分】 18.历史叮嘱我们: (1)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忘记了屈辱的鸦片战争,他们只知道嬉笑追逐。要帮助人们永远记住历史,不要重蹈覆辙。 (2)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清除腐败、贪官,否则就会使国家蒙受屈辱。 (3)要加强国防建设,制造先进的武器。
本题解析: 16、(1)小题1分,(2)小题3分,其中内因2分,外因1分。 17、内容和结构各3分。 18、答到(1)得3分,其他结合现实谈到社会体制、官员、武器装备等任何方面令人担 忧,每方面可得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舍身救难?大爱永存 ——追忆香港义工黄福荣 闵酷 4月18日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为救人捐躯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灵柩从青海结古镇孤儿院辗转回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举办了庄严简朴的仪式,迎接香港之子英灵归来。黄福荣的亲属和特区政府的多位高官到深圳口岸迎接。在香港警察仪仗队奏出的哀乐声中,黄福荣接受英雄式的致敬,鲜红的特区区旗覆盖上灵柩。 香港特区政府16日已向授勋委员会推荐黄福荣追封金英勇勋章,并建议将遗体安葬在表扬英勇市民的量仰园。有记者询问黄福荣胞弟黄福华:“假如生命可以重头再来,您会选择支持还是劝阻福荣先生长期只身从事善举?”黄福华先生说:“如果让我重头选择,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 14日地震发生时,黄福荣正在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那天清晨,19名年龄稍大的孤儿已经去上学,孤儿院里留下了黄福荣、3名年龄较小的孤儿、两名老师和院长等人。忽然间,7.1级强震爆发,地动山摇之后,孤儿院楼房轰然倒塌了一半。 “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孤儿院周副院长说。但是,有3个孩子和3个老师没有出来,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去营救他们。 大约10时,救出3个孩子和1位老师后,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幸免于难,但阿福却身受重伤。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周副院长回忆说。 被阿福推出废墟的4人,除一名孤儿腿部骨折外,其余3人均只受轻伤。 “要做就更做好” 46岁的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他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热心公益的人。”黄福荣的朋友、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他跟我讲:公益、慈善,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摆空架子。” 2002年,黄福荣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积蓄;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到四川灾区做了两个多月义工。 赵林说,阿福每月工资只有I万多港元,在香港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3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4月1日,阿福到兰州与我会面,走访甘肃贫困学生,我以为他会坐飞机来,没想到他却从深圳坐火车到兰州,说自己省一点,就又能资助几个学生了。之后他又说想来孤儿院,随身带了1万多港元,希望买点物品带去孤儿院。”赵林回忆说。 当时,赵林开玩笑说:“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怎么办?”但黄福荣一句话,让赵林感动良久,记忆犹新。黄福荣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港人的骄檄” 连日来,关于黄福荣的报道持续占据电视、报章和网站的重要时段和显著位置。一夜之间,这位平凡的香港司机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市民称他为“香港之子”“港人的骄傲”,内地同胞赞他是“真的汉子’’“真正的英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自己的网页上发表题为《香港的光辉榜样》的文章,深切哀悼在青海玉树地震中遇难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他写道,“噩耗传来,我感到十分难过。像无数被黄先生的事迹触动的内地和本港市民一样,我万分敬仰他,并引以为荣……”曾荫权接着写道: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灵活多变、不懈奋斗,为个人和家庭幸福打拼之外,还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质的素质-b襟怀?黄先生事迹给了我们启示。 许多香港艺人发微博传递爱的呼唤与关心。梁咏琪说:“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动容……致最崇高的敬意,伟大的香港英雄”;文咏珊说:“他拥有这么善良的一颗心……他是我们香港人的英雄!在这里致最崇高敬意.!安息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为什么黄福荣会被称为“港人的骄傲”“真正的英雄”?(4分) 小题2:尘物通讯常以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说说“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这一节是怎样表现黄福荣这一人物的。(5分) 小题3:曾荫权说:黄先生的事迹给了我们启示。联系全文,你认为黄福荣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黄福荣身为香港人,热心公益,奔走于香港与内地之间,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如他用了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还捐出自己全部积蓄;他到四川灾区做义工;他生活不宽裕且有糖尿病,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值得港人骄傲。(2)黄福荣作为普通人,他有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精神。如在地震发生时,他不顾自身安危,舍已救人。是真正的英雄。(两个要点,每点2分,每一个要点都要有观点及相应的事例。) 小题2:(1)以平实的语言直接叙述黄福荣在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事迹;(2)通过第三者的叙述(侧面描述)真实再现了黄福荣救人的勇敢精神;(3)通过阿福在救人过程中身受重伤以至身亡和被救出来的师生仅受轻伤的对比,表现了黄福荣舍身成仁的伟大。(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小题3:(1)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在心存善念,躬践善行,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2)从事公益事业应该像黄福荣那样“要做就要做好,不能摆空架子”,讲实效不图虚名;(3)一个人除了为个人和家庭幸褔奋斗之外,还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共同承担社会责任;(4)全社会都应该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理解关心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人们。(答对其中三点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意象与诗歌鉴赏 ①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 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 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l心有所 感,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也使读者在阅读诗歌 时能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②营构意象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③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 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即我们常说的比喻,通过不同的方 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 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 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 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减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 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起兴对象,作者借这个形象来寄托对不屈的民族个性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④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并列出来;对比式组合,即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 映;荒诞式组合就是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⑤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我们在解读意象时,感觉到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也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所以,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是由内在的抽象的心意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融合而成的。 B.意象常包含某种强烈思想感情及复杂意义,人们分析意象可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诗歌 独具的审美情趣。 C.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D.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见闻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是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将其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的一种手法。 B.“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就是一种“兴”。 C.对比式意象的组合就是选取构成对立关系或映衬关系的物象,将它们进行组合,便于 更好地表情达意。 D.意象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具有美的意象,读者在阅读时才能体会出美感。
|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赋即平时所说的直说其事,平铺直叙。尽管不加修饰,但并不意味着不含带任何感情。
B.臧克家用白描的手法借老马起兴,老马此时象征了不屈的民族个性。可见,只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问才能用起兴。
C.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组合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便于读者理解体会。
D.创造出美的意象是诗歌成功的标志之一,可见意象的营构方法和组合方式等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A项对应第1段第2句;B项对应第5段倒数第2句;C项张冠李戴,第l段第3句,原文是“诗歌创作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D项对应第1段最后一句)
小题2:B(A项对应第3段第2句;B项过于绝对化,原文“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C项对应第4段第2句;D项对应第5段第l句)
小题3:B(A直说其事”、“平铺直叙”、“不加修饰”但原文表明意象可“直射出感情来”;B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涉及象征与起兴的关系;C结合第4段第1句;D结合第5段第2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襄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大胆质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我们承认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应当承认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检验真理只能通过实践,通过平等讨论,相信自己掌握着真理,就无须依靠权力的支撑。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传统,直到近代,才有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方针——兼容并包,即群言堂。
依照古代大儒的思维,是偏喜抽象,偏喜综合,偏喜概括,偏喜想像,偏喜模糊,甚至混沌,而不求具体,不求分析,不求实证。按现代科学实验可分两种层次:一是理论科学实验,二是技术科学实验。中国古代恰好是缺乏理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在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对“宋学”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学是主要形成于北宋中期研究义理的一门学科,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如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等。
B.从方法论上说,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它为我国古代学术探索开创了新局面,并表现出了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C.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是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特点之一。
D.宋学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的传统,这使得中国哲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由先进转向了落后。
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程朱理学是宋学的著名流派之一,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使它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
B.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在尊崇孟子方面却有共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倡导,孟子在宋代才被提到儒学第一人的地位。
C.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的传统,程朱理学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即是体现之一。
D.中国古代所有哲人们只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根本没有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朱理学虽然是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宋学流派之一,但其观点却和其他宋学流派有很大的不同。
B.没有唐代韩愈等人的影响,就没有宋学的出现,这说明学术的发展必须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前提。
C.如果强调门户之见,排斥其他学术流派,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文化专制,这并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D.哲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这是宋学发展中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_的特点。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2.听 嗅 触 静
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意对即可)
4.因为北平处处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