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9:45:58 【

1、写作题  咫,古人称八寸为咫。成语“咫尺天涯”,原指距离虽然很近,但是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在古代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的、人为的原因以外,通讯不便,当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咫尺天涯”的情况不多见了。“天涯咫尺”倒是习以为常。
请以“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不限于通信技术进步方面,说社会现象,谈人际关系,畅想未来世界……只要切合题意就可以。可以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内容,添加一个副标题。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全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古今通信交通之变化与亲情友情之变迁
邹阳
古代臣子年老了便向皇帝上书请求“乞骸骨”,即要回到故乡养老。如果皇帝恩准,那么自可叶落归根,颐养天年;如果皇帝不准,那宦游之人就有可能要埋骨异乡了。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游子不能归乡,所以有人为了宦途而割舍亲情乡情;有人为了顾念亲情乡情而远离宦途。古人出门远游,既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也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劝勉;古人远离家乡,既有“叶落归根”的传统心理,也有“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
时光流逝,弹指一挥间。那些游子的吟唱,怨妇的情思,已成为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如同一张张发黄的画幅,被历史长河的浪涛打到了遥远的无尽头。我们已无须面对“走出去”的两难境地。走出故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成为时尚。一部“全球通”可使你在世界任何角落毫不费力地与亲人联系,即使在危险的战场,军事卫星也能方便地将你的平安消息传递给亲人。
然而,当我们从亲情、友情的角度来审视古今之发展与变迁时,不能不发出“人心不古”的感叹。古人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纯真情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乐观。当你谈到那些怀念亲情的千古名篇,仍为那已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伤痛而悲伤时,你能说古人是不幸的吗?他们虽然远离天涯,而彼此的心灵却近在咫尺。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放眼现实,现代人的交通与通信可使“天涯”变成“咫尺”,但心灵的距离比实际的空间距离更难逾越。年轻一代接受的是与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他们的欲望和追求往往不被长辈所理解;而从宏观的角度看,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对传统的儒家的价值体系造成的冲击几乎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里,人们难免会产生迷惘、抑郁、烦躁的心理。这种心理因别人难以分担而不愿向人倾诉。思想上的阻隔带来亲情交流上的障碍。据报载,不是有个北京女孩在青藏高原上伴古尸而眠、与风沙共舞声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而回到生她养她的北京却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吗?不是有许多人深夜手握电话却不知有哪个号码可以打出吗?这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自“人猿相揖别”以来,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以自己的智慧,不仅征服了自然界,也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永远是向前的,现代社会的成就是古人不敢想像的。我们的先进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也要通过改造社会关系来解决人们的精神危机,实现人类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题解析:在技术落后的时代,咫尺之间,人们感觉如同天涯一般遥远。在当今时代天涯一般的遥远,人们却觉得如同咫尺之遥。空间距离由于技术的进步仿佛缩短了,而人们的情感距离有什么变化呢?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关心心灵之间的距离呢?这则训练题突出了科技发达的社会中,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的现实。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首哲理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立意提示】?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妙文。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师父打发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师父便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我在集市里走的时候,那些人看着我,还嘲笑我。”弟子撅着嘴说。
“为什么呢?”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父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海滩。
师父先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脸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可是,为什么人家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
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对与之相类似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感想或者评价,请以“水盆与大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例文:
小议宽容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马将另一匹马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如水。
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二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那匹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宽容似火。
因为更深一层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体现出的宽容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传递到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是诗。
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宽容的含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无法释怀的人呵,请你选择宽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事绝不像两匹马的寓言这样简单。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本题解析: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审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其关键点是弄清“水盆与大海”的比喻义,要弄清其比喻义则要联系话题故事来思考。故事结尾师傅的话,是品味比喻义的重点,由此可知,“大海”比喻开阔的心胸,“水盆”比喻狭隘的心胸,根据材料的基本指向,可从批评心胸狭隘,倡导宽容别人的角度立意。写作过程中,两者可以只涉及一个方面,也可以都涉及,但要有所侧重。参考题目: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开阔心胸,快乐人生;③心宽似海,成就未来;④抛弃狭隘,学会宽容;⑤开阔心胸,笑对人生;⑥宽容是阳光。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一只蚌对另一只蚌说:“我真是痛苦不堪,那又重又粗的沙粒在我体内滚来滚去,常常使我痛得不能休息。”?
?另一只蚌则骄傲自得地说:“谢天谢地,我体内没有被沙粒折磨的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舒服。”?
?此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两只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骄傲的蚌说:“是啊!你是很舒服,但是却一无所得;而你的朋友忍受痛苦的结果,却生出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有人说:“做事情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何必在意结果。”也有人说:“我就是要关注过程,更关心结果,为什么不能通过过程来控制结果?”也有人说:“我就是要结果,不必拘泥有什么过程。”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结合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以“过程与结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过程与结果”作为一个命题作文的题目,从审题角度来看,并非很难审清题意,但也应注意这个短语的内部关系,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那么审题的重点或难点就应落在二者的“关系”上。而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各自处于何等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都是这个题目的应有之意。
抓住“过程”与“结果”二者的关系加以论述,如可以论证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或“过程”决定“结果”,不同的“过程”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结果”二者选其一,论述其重要性。例如,着重点放在“过程”,即“过程”与“结果”相比,“过程”的价值更大,魅力更吸引人,更有意义。
将“过程与结果”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为一些有相似点的较为具体形象的事物,再加以阐释。例如将“过程与结果”转化为“生命的过程与死亡的结果”,论述重要的是享受生命历程的五彩缤纷,而结果如何已不重要。
还可以论述不必局限于“过程”或“结果”孰高孰低,而把论述重点放在人生态度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上面,应该抱有一种“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以这种生活方式来实践对于“过程”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