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9:47:21
【 大 中 小】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南山雨 董 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来舒服。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申先生先是教我中文造句的窍门,说白话文要写出文言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切。“胡适之的文言文写得其实比白话文要好,原因在此。”他说,“胡先生学问深厚而才情单薄!”这淡淡的半堂课,我受用到老。他起初常常说我的翻译七百字里起码有十个地方是笨译,脱裤子放屁的句子太多了:“做人不可取巧,翻译必须学巧!”申先生每给我改一篇译文,总是叮咛我回家好好逐句捉摸。这样改了八九篇,回头重看自己的旧译,我才脸红了。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1990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热心助人,渊博冲淡,严谨高明,知识渊博,诚实世故,不求闻达(意思对即可) 2.①既是对毕九歌诗名不传的慨叹。 ②也是对一己境遇的自我解嘲。 ③更是对困境中作者的安慰与鼓励。(答出任两点即可) 3.①与前文送我诗集相照应。 ②申先生点头的细节,表明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的用意,暗示了我与申先生情感上的默契。 ③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耐人寻味。(意思对即可) 4.①南山雨是申石初送给我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 ②以此为题,纪念我和申先生订交的往事; ③同时表明作者对安分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④点染出浓浓的诗意,增添了文章美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佩弦先生 叶圣陶 ①朱佩弦(自清)先生,于八月十二日去世了。认识他的人都很感伤,不认识他可是读过他的文字,或者仅仅读过他那篇《背影》的人也必然感到惋惜。 ②他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 ③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 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神色,如果表现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紧张,眉头皱起,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 ④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他们,而且与他们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也很有些教授在这么做,大家也觉得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论,他历年来关心着新诗的发展,认明新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一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但是,同样在大学里当教授,以及在中学里当教师的,以及非教师的知识分子,很有说新诗是“什么东西”的,简直认为胡闹。若不是朱先生的识力太幼稚短浅,就该是那些人太不理会时代的脉搏了。 ⑤他待人接物极诚恳,和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的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一块儿谈话和玩儿是常事。这也很寻常,所谓教育原不限于教几本书讲几篇文章。他在大学里也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不答应的。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强固的责任感,那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他入殓的当儿在场的学生都哭了。 ⑥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的不妥,宁肯特写一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⑦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个。“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摘编自《中学生》一九四八年九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朱自清先生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悲伤,入殓时在场的学生都哭了,说明他是个有广泛影响且受人尊敬的人物。 B.谈及对新诗的认识,作者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而某些人的排斥态度则说明他们不能把握时代脉搏。 C.文章列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意在强调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D.文章追忆了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向时代、青年学习,与丑恶、暴力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
| E.文章写朱自清上课时有时“满头是汗,连擦不止”,有时“表现舒适愉快”,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朱自清先生在教学上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说朱自清先生“‘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朱自清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1:①认真备课,剖析揣摩教材。②注意教授欣赏作品的方法。③虚心向青年学习,实践教学相长。④对学生既平易近人,又严格要求。 小题1:①朱自清先生当了一辈子的教师,从不间断。②毕生尽力的就是国文跟文学。③在教学生涯中,始终坚守本职,扎实工作,虚心学习,一丝不苟。④一个人的人格不一定大处着眼,而可从细微之处加以体察。⑤一生在平凡工作中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彰显其人格的完美。
本题解析: 小题1:C.“意在强调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有误。D.“与丑恶、暴力斗争”文章没有涉及。 小题1:本文介绍了他的教学情况及为人处事,教学上有哪些特点可从三、四、五自然段中筛选。如他的“预备”工夫,他教导学生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注意概括。 小题1:最后一段说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也就是说他在这两个本位上尽职尽责,一生虚心做下去,平易近人,不耻下问。所以答题时要结合上一题来分析,总结出他完美的人格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往今来,由于儒学为我国统治阶级所尊崇,于是孔夫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说的市场颇为广阔。民间甚至上流社会经常用君子与小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等,其基本理论简直就是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孔孟之道总是让人们感到温暖,它表面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以及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如出一辙,这也是其长期以来能够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之所在。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看透其虚伪的一面?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老百姓根本看不到其中的玄妙,甚至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无法逃脱政治家设计的高明的思想陷阱。 根据孔子的理论,君子和小人是截然相反的两大类人,一切社会人都难逃道德的法网,除了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将相。就像70年代的艺术作品中,人物都可以用好人与坏人来区分。好人往往是“高、大、全”的形象,坏人则常常贼眉鼠眼,形容猥琐。其实,这样无端破坏历史真实和现实真相的做法无疑是在把社会及人简单化,是在进行一种愚民化的道德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会出现一些被大理论操控的“大傻”。其丧失了基本的识别能力,一旦遇到坏人,不仅无法分清,还会人云亦云,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事实上,人是相当复杂的。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没有一个真正的好人”是指人总有满足私欲的诉求;“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是指即使十恶不赦的恶魔,其心中也有一点善念,有一些良知甚至一点伦理观念。人就是一个善恶相容的客体,他们有时候表现为正人君子,有时候又变成被人们嗤之以鼻的小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孔子把所有的小人物都划归到了小人的范畴,虽然他没有明确这么讲,但他认为一切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低端位置的人就是天理所致的小人,甚至鼓吹泾渭分明的封建等级制度,教导人们小人物之所以小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品德不够高尚,而教导人们积德行善则是为了保持不合理社会的长治久安。他给人们一种错觉,那就是上流社会没有小人,并且企图掩盖帝王将相的反动本质,更不会指责他们是社会罪恶和不公平制度的元凶。由此可见,这样来评价人物的君子与小人之说是以腐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为基础的,是混淆视听的思想大毒草。 如今,中国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要保证社会进步和人们幸福必须提倡一种大无畏的批判传统糟粕的精神,革故鼎新,进而建立科学民主的制度,而不是倒退到古人君子与小人酸溜溜的假道学中,津津乐道,沽名钓誉。(有删改) 1.对孔孟之道“总是让人们感到温暖”的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儒学历来为统治阶级所尊崇,在民间也颇为流行。 B.孔夫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说在民间甚至上流社会经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C.孔孟之道表面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以及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如出一辙。 D.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老百姓甚至大多数知识分子看不透孔孟之道的虚伪性。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虚伪的一面,应批判地继承。 B.孔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说是以腐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为基础的,是虚伪的。 C.孔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说是酸溜溜的假道学,是某些人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 D.21世纪需要提倡一种大无畏的批判传统糟粕的精神。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等的基本理论简直就是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B.现实中的人是相当复杂的,好人也有满足私欲的诉求,坏人也有一点善念,有一点良知甚至一点伦理观念。 C.在孔子看来,一切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低端位置的人都是小人,而帝王将相都是君子。 D.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上流社会没有小人,而作为小人的老百姓只有积德行善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杜?鹃?周晓枫 善良与无知的结合往往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它已为恶的孵化准备好适宜的温床。一对伯劳忙碌着,沉浸在即将做父母的喜悦中。它们不知道,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业已酝酿成形,现在它们正以自己的体温使之日益壮大。 杜鹃的寄育性广为人知,它不会筑巢,于是便把卵产在别人的巢中。这个笨拙且自私的母亲,就像抛弃私生子一样,生产之后迅速弃婴,然后在旁边隐匿起来。杜鹃具有魔术般的本领,它可以根据寄主的不同,来改变卵的大小和颜色,甚至以假乱真——我们难以理解这种诡异的改变,罪行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于是这枚赝品蛋潜伏下来,寄主误以为这也是亲生骨肉——不要以为恶具有魔鬼般易于辨别的胚胎,恶在最初未暴露任何端倪,它是平凡的,甚至看起来如此孱弱。 善良与无知的结合往往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它已为恶的孵化准备好适宜的温床。一种犯罪的遗传本能开始作祟。它把同巢的卵或雏鸟慢慢拱到自己背上,然后猛然直立身体,把它们一个一个摔出巢外,直到独霸全巢。其实,恶比善更关注别人,因为必须建立在对他人的侵害上,才能成就恶的业绩。杜鹃孽子茁壮成长而伯劳所有的亲生骨肉都被残害了……一个恶的诞生要葬掉数倍于它的善,来做肥沃的底肥。杜鹃的养父母并未察觉眼皮底下的谋杀,依然不辞劳苦地哺育着仇人,甚至这个怪异的孩子比自己大了许多倍,它们也丝毫没有怀疑。我不知道是否善与无知或善与被迫的配合,许多恶只停留于恶念和恶意,而不会变成实质性、破坏性的恶性。 半个多月以后,杜鹃雏鸟已膘肥体壮,它抖抖羽毛不辞而别,全然忘了养母的恩情。伯劳、画眉、柳莺……众多的善鸟年复一年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捐献自己的孩子供杜鹃杀害……而这后面,并没有跟一个觉悟之后的处复仇故事。这竟然是大自然的法律,犯罪不需要偿付任何代价。 我认为杜鹃是品性最残忍的鸟。隼是食肉性的鸟,但是它不在自己的屋檐下捕食。因此一些从俄罗斯来到北极育雏的红胸黑雁,大胆地将巢建在与天敌隼比邻而居的地方,这是为了让狐狸慑于隼的威力而不敢接近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危险的技巧。但即使雏雁从隼的巢边经过,隼也恪守着原则绝不去碰它们——其中显然有种别样的磊落。杜鹃不然,它破坏了最基本的道德,其卑鄙和冷酷无可辩驳。 然而,与此有着鲜明对比的,是杜鹃赢得的好名誉。声声啼血的传说,指认杜鹃为蜀帝的冤魂所化。还有的说它是忧心报国的志士、肠结乡愁的游子或哀伤哽咽的佳人。春末夏初,杜鹃的四处鸣啭,好象是在催人赶上农时“快快布谷”,所以杜鹃又叫布谷鸟,据说谷穗和福祉会随它恳切的劝告一同到来。没人追究以往的血案,农人们满怀喜悦地聆听它的啼啭,并不是带来了阳光和雨水,但它选择了适当的时候,选择了适当的声音,所有的功劳便归尽于它。不是创造,而是利用——从中我们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 1996年春天,一对杜鹃停落在北京贞桥附近。后来,雌鸟被人下网捉走,雄鸟便在上空悲切啼叫,数日不止,直到声音嘶哑,仍不肯飞走。这让我在一概的气愤中停顿下来。没有一个坏人会是千疮百孔绝对意义的坏,所有的形象都是立体的,不能被框入一个狭小的人为概念——因此,我必须辩证地看待每一个人,甚至是一只鸟。 14.试简要分析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下文,说说第1段中“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具体指的是什么?杜鹃的“恶”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其卑鄙和冷酷无可辩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⑴第6段中句末说:“从中我们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分析概括文中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14.(4分)⑴提纲挈领,总领全文。(2分) ⑵与最后段前后照应,为得出“我必须辩证地看待每一个人,甚至是一只鸟”这个结论埋下伏笔。(2分) 15.(6分)“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具体指杜鹃把卵产在别人的巢中,让别人替自己哺育后代。(3分)杜鹃的“恶”具体表现在:靠阴谋寄育后代;杜鹃雏鸟杀死伯劳的亲生骨肉独霸全巢;杜鹃雏鸟长大后不辞而别,全然忘了养父母的恩情。(3分) 16.(4分)因为杜鹃本身缺少人类善良的本性和最起码的良知,品性自私、残忍,其恶劣的行为不符合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观念。(4分) 17.(8分)⑴卑鄙、冷酷,善于伪装,善于利用,沽名钓誉。(4分) ⑵作者从一对雌雄杜鹃之间的重情重义、生死相依,体会到“没有一个坏人是千疮百孔绝对意义的坏”,告诉人们必须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人和事。(意思相近即可)(4分)
本题解析:14.无 15.无 16.无 17.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 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节选自《父亲不写信》 “第2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但是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题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