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进入WTO后,我们可利用WTO服务贸易中的跨国贸易方式,向周边的WTO成员国提供电信业务。比如在越南、柬埔寨经营卫星业务,包括使用卫星容量及利用卫星支持国内和国际业务。另一方面,进入WTO后,外国企业将会从各个领域进入中国市场,而今天企业的发展无一不与电信息息相关,这将大大增加对中国电信网的使用,包括业务的使用和线路的租用等,这都会促进电信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鉴于WTO的双向性,中国电信企业也可利用商业存在方式在海外发展电信业务。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进入WTO后,我国可以通过向周边的WTO成员国提供电信业务来加速中国电信业的发展。
B.WTO具有双向性,其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
C.进入WTO有利于提高电信网的利用率。
D.进入WTO有利于加速我国电信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 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的文化相对主义。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不是所有人)的尖锐嘲讽等。他常常失之偏颇、片面,并非以理服人。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鲁迅是文学家,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⑧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和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处人文”?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1.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李泽厚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一部分内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⑥⑦两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李泽厚先生的回答有什么风格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四个方面:如何读经问题;读经过程中遇到的对传统道德的认识问题;如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鲁迅的批判精神问题,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层层深入关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系)。(意对即可)
2.主要观点:肯定和倡导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即对旧事物、旧道德的批判精神。
作用: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照应前文观点)--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两问属于追问(非预设性、随机提问);旗帜鲜明(态度鲜明、斩钉截铁),有理有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克思的诗人时代
亦水
①马克思并非圣人,而是一个俗世中的性情中人,从小爱好诗歌,青年时期曾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虽然最终没在诗歌创作上修成正果,但却一直保持着诗人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成就了他的事业。
②1835年10月,17岁的马克思离开故乡特利尔小镇,到波恩大学攻读法律。虽然学的是刻板的法律条文,他却以诗人的眼光来打量世界,以至于一向欣赏儿子天赋的老马克思不得不写信劝告:“你不应当要求法律课程温情而富有诗意。”父亲的劝说似乎没有起多大作用,马克思在诗作中依然埋怨所学的课程,“把全世界都画满了线条,但是却把精神忘得一干二净”。实在劝说不住,开明仁厚的父亲不得不认可了儿子的诗人之梦,还诚恳地加以引导:“你的天分着实使我感到高兴,对它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如果看到你成了一个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伤心的。”
③1836年10月,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这个普鲁士都市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马克思的文化活动也更加活跃,他结识了海涅、弗莱里格拉特等一批作家、诗人和批评家,还准备编辑出版一本戏剧评论方面的杂志。当然,诗歌创作仍然是青年马克思的最爱。目前留存下来的有他自己编定的四本诗集:《爱之书(一)》、《爱之书(二)》、《歌之书》和《献给父亲的诗册》。此外还写了幽默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利克斯》和悲剧《乌兰内姆》。在姐姐索菲娅的纪念册和笔记本中,还保存有他的两本诗集。
④马克思热爱民间诗歌,对其表现出了特殊的热爱和卓绝的鉴赏力。1844年,马克思在赞美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战歌《血腥的审判》时说:“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在这支歌里,简直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地,在这支歌里无产阶级一下子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大声宣布:我们反对私有制社会!”这既是从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的高度对这首革命战歌的热诚中肯的评价,也表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鲜明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
⑤马克思喜欢民间诗歌的那种简洁明快、朴质清新又高亢激越、催人奋进的艺术格调。他给燕妮的手抄民歌集,大多数篇章都是他1839年在柏林读书时选择收集的。内容清新健康,语言生动真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色彩。《冬天的花》《猎人》《爱情的考验》《一毛五分钱》《自由的歌》等诗篇,或歌颂男女青年忠贞的爱情,或抨击陈腐的思想观念,或传达无产者对摆脱黑暗现实的强烈愿望,无不代表着马克思鲜明的审美立场。
⑥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马克思逐渐从个人的小情小感中走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立志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了实现他远大的理想,为了“向奸诈的世界挑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他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而将永远存在;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热泪。”
⑦1837年夏天,马克思大病一场。病愈之后,他烧掉了所有没有定稿的诗歌和小说草稿,从此淡出诗人之梦。不过,思想早熟的马克思并没有忘怀少年之作,偶尔也翻出自己编定的诗册看看。其实,青年马克思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感受力和描绘力并不特别出色,引人注目的恰恰是这个未来的思想巨人在成长过程中独有的精神风采。
1.马克思“从小爱好诗歌,青年时期曾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那么诗人是怎样喜欢写诗的?试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评述了马克思的诗歌特点,他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评传性文章介绍了马克思写诗的经历,马克思写诗与关注社会现实,立志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后来为什么“烧掉了所有没有定稿的诗歌和小说草稿,从此淡出诗人之梦”?这对你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就以诗人的眼光来打量世界,在诗作中依然埋怨所学的课程。
(2)马克思在文化氛围更为浓厚的柏林大学的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还结识了海涅、弗莱里格拉特等一批作家、诗人和批评家。
(3)马克思非常喜爱诗歌等文学创作,写了四本诗集和两本幽默小说。
2.(1)借诗歌表达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
(2)内容清新健康,语言生动真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色彩。
(3)诗歌给了这个未来的思想巨人在成长过程中独有的精神风采。
3.马克思写诗,培养了他兼怀寰宇的胸怀,练就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为理想献身的博大情怀。从此以后,马克思用涛人一样的激情去面对前途的苦难,用诗人一样的挚爱去面对全人类、造福全人类。
4.(1)志存高远,马克思为了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立志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最能为人类造福而又布满荆棘的道路。
(2)启示: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②懂得自身肩负的使命;③以马克思为光辉榜样;④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根
夏立君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塔里木河两岸,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根,那些乔木或灌木的根。它们是胡杨的根,红柳和梭梭的根。在塔里木河下游,在库尔勒至若羌的千里长途上,在没有人烟没有鸡鸣犬吠的地方,风在流浪,沙在流浪,河在流浪,路在流浪,惟一坚定不移的是那些根。当我面对那些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根原来是这样的,根竟然可以这样。耳边的风声,眼前的荒凉,一望无陕西省的滚滚流沙,周围纵横交错的已死和方生的根,令我恍然感到这是一个生命的战场。
我忽然想到,长期以来,我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根的存在。我仿佛觉得,那美丽的树干,枝叶丛集的树冠,娇艳的花朵,就是树的全部。是胡杨、红柳、梭梭这些沙漠植物的形态,令我第一次思考根——那些平时看不见或根本就不屑于看的根。正是它们、只是它们抱紧大地,在黑暗中长期抗争。不论是参天乔木还是细弱的棘丛,其生命的每一点力量无不来自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根。立身于世上最严酷环境的荒漠植物,更是付出了一般,难以想象的挣扎与苦斗。在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区,在绝大多数植物绝迹之处,我看见累计坟丘一样的沙包一直排列到远方,那是红柳的家,也是它的墓地。它有一个悲壮的名字,柳冢!红柳一旦在沙漠戈壁生下了根,就成了风沙的死对头。它们抓住每一粒扑过来的沙土,越长越高,最后就成了庞大的柳冢。地上的枝干只有小小的一簇,地下却是一个庞大的根的家庭,根系长达十几米乃至更长。一株红柳就能固住几吨十几吨甚至更多的沙土。裸露在外的根都呈弧形紧紧抓住它们的冢,抓住立身的大地。这些柳冢都有几十年至教百年的寿命。有朝一日红柳死了,那些已死的根还能在风中坚持很久很久。成片的柳冢是荒漠地区的一道生命奇观。夏秋时节,红柳能开一种细碎粉红的花,一团一团这样的花连成片,就像大漠的一个热情的梦。把摇篮坚持成墓地,生命的真义被红柳写成墓地,生命的真义被红柳写尽。我的思绪被风沙中倔强开放的粉红色的红柳花,扯得很远很远。
又见胡杨。在沙漠地区孤旅的日子,我与胡杨常常不期而遇。几十公里数百公里连绵不绝的胡杨林是沙漠地带最悲壮的生命景观。在胡杨林里,空中没有飞鸟,地上没有走兽,也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草木,只有胡杨牵牵连连一直生长到我目力不及的地方。大沙漠以冷酷的面孔表达对生命的否定,而不屈的胡杨却表达了对否定的否定。那一个春天,我独自流连于一片一望无际的胡杨林里。空气的干燥程序,只能用焦干二字来形容。在这样的氛围里,胡杨却约好了似的,一齐打开它们娇嫩的新叶。几米至几十米高低不等的胡杨错落交织,望去如一座庞大的生命宫殿。我拍打着树干,抚摸着树根,在一股浩瀚生命力的笼罩下,我深深地陶醉了,我只想放声一哭。那一年深秋的一天,我又奔赴同一片胡杨林。这时,胡杨叶子的颜色全部转换成金黄,那么纯粹,那么大义凛然,连天空似乎都给染黄了。在抗争的生涯中,胡杨清除了生命中所有的杂质。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根,胡杨的根。胡杨的根总是和枝干一同呈现在我的眼前。地下的苦斗在地上很高的地方就显露了出来。那些根把胡杨送到高高的沙峦,送到其他生命都走不到的地方。人们说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烂。每一座胡杨林里,都有许多死而不倒的胡杨,还有许多倒而不烂的胡杨,置身其中,如同置身于大战之后的废墟。这是一座生命的战场,死去的是勇敢的战士,活着的都是英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根。
世上的根都是诚恳、沉默、坚忍的,生命的力量就是根的力量。风和日丽的时候,枝叶在地上欢歌,而根在地下沉默;雨骤风狂之时,我听见根在地下咬牙。/ 世上凡站着的东西都有根,每棵草每棵树都有根,人难道可以无根吗?
1.“根原来是这样的,根竟然可以这样”,这里“这样”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沙漠以冷酷的面孔表达对生命的否定,而不屈的胡杨却表达了对否定的否定”,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评价胡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根”,却为胡杨的新叶和黄叶大费笔墨,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对根的品质加以概括,并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样”指在没有人烟没有鸡鸣狗吠的地方坚定不移,给生命以力量。作者表达了由衷的震惊、崇敬、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2.在没有飞鸟、走兽,几乎没有其他草木、空气干燥的沙漠,胡杨却扎下根来,并用新叶显示浩瀚的生命力。(意对即可)
3.(1)用春天胡杨充满生命力的新叶和深秋胡杨叶子纯粹的金黄来表现胡杨根在地下的苦斗,这样写就突出了根的默默奉献精神,使人对根肃然起敬。
(2)根的品质:诚恳、沉默、坚忍、挣扎、苦斗、奉献。最后一段由根及人,升华主题,发人深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消失的故乡
谢冕?
?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日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南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莱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雾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旁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座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惆怅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
(2)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
(3)开头写,为下文做铺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
(4)哀伤和惆怅。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只要扣住文章主旨,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