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A.皆以蔓药覆之以相如功大,立为上卿 B.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踽踽焉、洋洋焉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师、窥、原、绪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如果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快乐,那么我就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快乐呢?(必、再拜、安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士兵
D.导之以礼乐导:教导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喟然而叹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以其类异也作《师说》以贻之
C.则由无所施其勇其皆出于此乎
D.夫子何选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B.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C.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D.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小题5:上文中,子路、子贡和颜渊在农山之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简要评价。(8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我因瘦弱而被同伴瞧不起,被羞辱得实在厉害,不如死了的好。
(2)北齐文宣帝因为聚集了这么多人而十分恼怒,便统领几万精锐人马,御驾亲征,想要杀掉他。
小题5:
要点:①(1分)能准确把握某一人物之“志”;②(1分)有观点且观点正确③(1分)能做出评价,言之成理;④(1分)语言通顺。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挺刃交兵”中的“兵”应为兵器的的意思,而交兵则是交战之意。故答案选C。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C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D疑问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
小题3:“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的正确意思是“使他们在城市里不必设防,两国边境不越境”。故答案选D。
小题4:结合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可知孔子肯定的是颜回,而不赞同子路和子贡的观点。
小题5:
子路骁勇善战,希望披上铠甲,迎战于敌军,凯旋而归;子贡善辩,希望游说两国之间,以辩才解决争斗。然而到了颜回的时候,颜回却退而不对,直到夫子请他谈谈自己的志向,颜回才述说自己的理想。可见,颜回个性谦和,不喜与人争强斗胜。
子路勇敢能战,但战争未免劳民伤财,所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会使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身心不安。子贡善辩,但能言善辩,亦有需善辩之时机,便是两国间的交战。如此,亦不是太平安宁之世。唯有颜回,愿以德辅佐圣王,以礼乐治国,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变兵器为农器,永离那战火嚣烟,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人民生活安宁。这也正是夫子之志,希望世界大同,百姓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社会里。也难怪夫子从中选择了颜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9分)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翌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翌日,遣人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翌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欲隳其守隳: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徒:徒党,同一类人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逆: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假:给予帮助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乂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5分)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5分)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立,庭,之,因,谕各1分。)(2)(5分)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以、若、捍、与共宴乐、面目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看其是否合乎语境。题中,C项解释错误,此处的“逆”是“迎接”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这个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不难发现,①③⑤都是表明其“节”(气节,操守)的,②表明其“义”,④是敌人的行为,⑥是对邦乂节义的褒扬,不是“直接”:因此,凡含有④和⑥的选项都应排除。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第二天”的说法有误,应该是当即行动;另“过了几天”,也与原文的“越翌日”(过了第二天)不符。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立”是使动用法,使之立;“庭”即庭院;“之”作代词,指代赵明;“因”作介词,相当于“趁机”;“谕”是“告诉,劝谕,劝告”之意。第(2)句中的“以”作介词,相当于“依靠,用”;“若”作人称代词,你,你们;“捍”即“守卫”;“与共宴乐”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介宾词“之”;“面目”即“脸面”。
【参考译文】杨邦乂(乂:yì,1.治理,安定;2.贤才),字晞稷,吉州吉水人。邦乂少时在郡学,眼睛不看有违于礼义的东西,同学想毁坏他的操守,拉他出去,托言是故友家,其实是妓女馆。邦乂开始没有怀疑,酒行了几遍,妓女出来了,邦乂陡然一惊,快步回到舍宿,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自我责斥。博通古今,以上舍资格登进士第,遭逢时事多艰难,每每以气节忠义自许。历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改官秩知溧阳县。恰逢叛兵周德占据府城,杀害官吏。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说:“你熟悉乡里的豪杰,如确实能聚集你的同党替县里百姓诛杀盗贼,不但宽宥你的罪行,而且还可上报功劳赐封官爵。”赵明马上请求行动,邦乂给他一大杯酒让他喝,接着让他自己离去。过了第二天,就讨平了叛兵。
建炎三年(1129),金人到达长江上,高宗去浙西,留下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在建康,命令韩世忠、王燮诸将都听杜充节制。杜充性情残酷而且无谋,军心不附。渡冈沙河后,杜充派遣陈淬等人与金人战于马家渡。从辰时到未时,双方多次交战,不分胜负。王燮拥兵不去援救,陈淬被金人擒获,王燮的军队逃跑,杜充率领部下几千人投降。金人渡过长江,击鼓前进直逼建康城。当时李棁(zhuō)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监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驻守建康,都写好降书,在十里亭迎接金人。金人主帅完颜宗弼已进入城内,李棁、陈邦光率领下属官员迎接跪拜,只有杨邦乂不下跪,用血在衣襟上写了几个大字:“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使他屈服。第二天,宗弼派人劝说邦乂,许诺恢复他原有的官职。邦乂用头碰柱子底下的石礅,鲜血直流,说:“世上难道有不怕死而可以用利惑动的吗?快点杀掉我。”第二天,宗弼等人与李棁、陈邦光在厅堂上举行宴会,让邦乂站在院子里,邦乂叱骂李棁、陈邦光说:“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有个刘团练,用一幅纸写上“死活”二字给邦乂看,说:“你不要多说话,想死赶快写‘死’字。”邦乂奋笔写上“死”字,金人互相看着变了脸色,但不敢加害于他。不久宗弼又拉出邦乂,邦乂不胜愤恨,远远看着宗弼大声骂道:?“你们女真图谋中原,上天岂会长久帮助你,定将把你碎尸万段,你怎么能玷污我!”宗弼大怒,杀害邦乂,剖肚取出他的心脏,时年四十四岁。事情被朝廷听到,赠他直秘阁,赐给田地三顷(三百亩),官府为他殓尸下葬,就其葬地赐庙号褒忠,谥号“忠襄”,授予他的四个儿子官职。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太和中,明帝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①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三国志·华歆传》)
注:①戢:收敛,收藏。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冠无不游行市里?衣冠:借指士族。
B.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持平:与别人的观点一样
C.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识:标记
D.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多:夸赞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洪从歆言而止?吾兄之盛行而夭其嗣乎
B.众乃各留所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二祖劳于前世?不拘于时,学于余
D.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作为高唐官吏,为人低调。陶丘洪自以为比华歆高明,他想参与王芬谋废灵帝一事,被华歆劝阻,他因此佩服华歆。
B.华歆先是投靠孙权,并受以孙权的礼待。当他准备应曹操之征离开孙权的时候,孙权并不想放他走,最后孙权被他说服。
C.在华歆离开孙权的时候,很多人都给华歆送礼,华歆也回赠了他们价值相等的礼物,这些人都佩服华歆的品行。
D.魏明帝征伐蜀国,华歆认为应当以德服人,让百姓衣食无忧是治国的根本。明帝非常赞许华歆,并撤回了军队。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
译文:?
(2)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士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8.B
9.D
10.C
本题解析:8.B(持平:保持公正、公平。)
9.D(D 以:连词,来;A 而:连词,表承接,就/表示转折,但是、却;B 乃:副词,于是就/表强调,却、竟然、反而;C 于:介词,在/介词,向。)
10.C(华歆把别人赠给他的钱财还给了别人。)
11.(1)将军遵奉王命,刚开始与曹公交好。你们之间的情义还不牢固,假如我能替将军您效忠心,难道没有好处吗?
(2)如果我中原地区没有衣食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想法,那么天下就太幸运了,两个敌人(吴、蜀)自己的内乱坐着就可以等来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以致天下之士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 以为桂林、象郡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尊贤而重士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好的将领手持强弩驻守在要害的地方,忠诚的臣下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严厉盘问过往行人。
(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吝惜,敬爱。B有利,锐利。C招致,达到。
小题2:C是动词认为的意思,其它是以之为的用法,把它当作的意思。
小题3:D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它是使动用法。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