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①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
②醯鸡:醯,读xī。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小题1: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泰山壮观景色的赞叹,(1分)②因故国沦亡而生出的悲伤苦闷之情,(2分)③对世事得失的淡然。(2分)
小题1:①视听结合。视觉上写夕阳照遍眼前的山峦河流,听觉上写峡谷松林间悲壮的风声。(3分)②借景抒情。通过对泰山苍莽壮观景象的描写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结合诗句和注释理解为因故国沦亡而生出的悲伤苦闷之情。
小题1:此题考查艺术手法,此处是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如答使用典故并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谒?山①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②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①谒山:指拜谒名山之意。②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此诗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1.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诗歌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比慨叹。
2.主要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极度夸张,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使全诗充满新奇浪漫气息。(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短评。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参考答案:
?诗的前四句简略叙述了精卫填海和刑天争帝的动人故事。从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精卫和刑天的赞美之情。诗的后四句是说,我坚持着像精卫、刑天那样的雄心壮志,至死不悔,因为死后既然不会思虑,也就没有什么后悔可言,遗憾的是时不我待,良辰美景的逝去,使我的志愿化成幻影。精卫填海的神话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精神,刑天争帝的神话则反映了古人反抗统治者的行为,作者赞美精卫倒还罢了,但不好理解的是,他还赞美刑天!如果细读全诗,就可发现:原来作者是借刑天之事,表明他对晋宋统治者的极端愤慨之心。
?总之,全诗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的神话故事起兴,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感慨。短短几句诗,却有巨大的容量。我们由此可见陶渊明恬淡闲适背后的猛士风骨。
【赏析】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中吕】 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小题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4分)
小题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1分),形象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2分),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1分)。(4分)
小题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色与人的描写(2分),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1分)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解释“筛”字的意义,然后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再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点评:鉴赏诗歌诗句中某字的好处,一般的解题步骤是:先解释这个字的本义,然后解释这个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即具体地描绘该诗句。最后要指出这个字的表达效果,这表达效果通常从内容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考虑。
小题2:试题分析:从诗歌看,写景为主,故可知其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后一句,作者直抒胸臆,可知其情: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
点评:鉴赏诗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从景出,景中寓情。诗歌中写到景了,通常就是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这是最基本手法。因此,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也应抓住诗歌的景物描写及其营造出的意境特点。另外,也可结合诗歌的体裁特征,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观魏博何相公【注】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何相公: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图,“浅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嗣”“向日”“迎风”,写出场面的宏大。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意对即可)
2.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颈联中“背手抽”写出了猎手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动作难度大,猎手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其射箭技艺的高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