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7-03 08:10:16 【

1、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出自名著中哪些人物之口?(5分)
①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③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④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⑤“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①?②?③?④?⑤?
答:?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克服的困难的一项是(   )
A.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和卫星发射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D.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实施的开始。
B.“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
C.“神舟”二号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D.“神舟”三号、四号与“神舟”二号一样,均是在载人状态下的发射。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雄厚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科技的发展速度。
B.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C.“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为其后的飞船发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神舟”二号仅三个月后就发射的一个原因。
D.“神舟”系列飞船均在冬季发射,这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部文学史,大体上是由一个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汇合而成,这些高潮往往是由一辈又一辈优秀作家不断涌现而形成的。
B.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他早期的作品,深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C.在社会生活比较安定、经济相对繁荣的西蜀和南唐,出现并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而在战火不息的黄河流域则不可能。
D.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这一点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C.繁荣了北宋诗坛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相互启发、交流和竞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并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D.文学的繁荣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因此,战乱和饥馑的年代能为作家提供较多的素材,有利于优秀作家的产生



4、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十述怀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
②五十一过,仿佛一场春梦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丝毫不容我反思。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 罗摩衍那 》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上人。
  ③又仿佛是一场缥缈的春梦,一下子就活到了今天,行年八十矣,古人称之为耄耋之年了。倒退二三十年,我这个在寿命上胸无大志的人,偶尔也想到耄耋之年的情况:手拄拐杖,白须飘胸,步履维艰,老态龙钟。自谓这种事情与自己无关,所以想得不深也不多。哪里知道,自己今天就到了这个年龄。今天是新年元旦,从夜里零时起,自己已是不折不扣的八十老翁了。然而这老景却真如古人诗中所说的“青霭入看无”,我看不到什么老景。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楼前的白杨,确实粗了一点,但看上去也是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时令正是冬天,叶子已落尽;但是我相信,它们正蜷缩在土里,做着春天的梦。水塘里的荷花只剩下残叶,“留得残荷听雨声”,现在雨没有了,上面只有白皑皑的残雪。我相信,荷花们也蜷缩在淤泥中,做着春天的梦。总之,我还是我,依然故我;周围的一切也依然是过去的一切……
  ④我是不是也在做着春天的梦呢?我想,是的。我现在也处在严寒中,我也梦着春天的到来。我相信英国诗人雪莱的两句话:“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⑤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八十”这个数字竟有这样大的威力,一种神秘的威力。“自己已经八十岁了!”我吃惊地暗自思忖。它逼迫着我向前看一看,又回头看一看。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团,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长。确实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不看也罢。
  ⑥而回头看呢,则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我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我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来,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我那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再看下去,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我的脚下。
⑦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⑧回头看既然这样沉重,能不能向前看呢?我上面已经说到,向前看,路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我现在正像鲁迅的散文诗《 过客 》中的一个过客。他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走来的,终于走到了老翁和小女孩的土屋前面,讨了点水喝。老翁看他已经疲惫不堪,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况且还有声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那边,那边是什么地方呢?老人说:“前面,是坟 。”小女孩说:“不,不,不是的,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
 ?⑨我理解这个过客的心情,我自己也是一个过客,但是却从来没有什么声音催着我走,而是同世界上任何人一样,我是非走不行的,不用催促,也是非走不行的。走到什么地方去呢?走到西边的坟那里,这是一切人的归宿。我记得屠格涅夫的一首散文诗里,也讲了这个意思。我并不怕坟,只是在走了这么长的路以后,我真想停下来休息片刻。然而我不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反正是非走不行。聊以自慰的是,我同那个老翁还不一样,有的地方颇像那个小女孩,我既看到了坟,也看到野百合和野蔷薇。
⑩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被世人称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到了八十岁却没有八十岁的感觉,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将生命融入对事业追求中的忘我工作的老人形象,感受到一份生命的豁达。
B.十年浩劫期间是他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原因是他获得了充裕和时间和精神的绝对自由,从而才有了“‘雪夜闭门写禁文’,不减羲皇上人”的独得之乐。
C.在年届八十时的新年元旦,作者感到自己的身体、环境依旧平常,作者认为白杨“在做着春天的梦”,这里“春天”既可以看成自然的春天,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春天。
D.作者回忆一生时说:走过阳关道,也走过独木桥;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可见老人以平常心看待人生,客观真实的总结了自己的功过得失。
E.作者对“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以及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的深情回忆印证了他“感恩图报的做人准则”。
(2)请结合原文概括季羡林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态度。(6分)
(3)请分析“聊以自慰的是,我同那个老翁还不一样,有的地方颇像那个小女孩,我既
看到了坟,也看到野百合和野蔷薇”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6分)
(4)季羡林认为陈寅恪影响他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梁漱溟影响他的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阅读本文后,你对两位大师带给季老的影响有怎样的认识,结合你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和本文的理解,任选其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入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1.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文段最后一句话“在窗外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