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8.D(“犯而不校”应解释为被人冒犯而不去计较,表现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①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
②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
本题解析:
小题1:恨:遗憾,悔恨。
小题1:③错父“饮药死”不是导致晁错死亡的原因,⑥是晁错死时的状况,不是原因。
小题1:极力劝阻的目的不仅是担心儿子,而且是整个晁氏家族的安危,也怕祸及自身。
小题1:①用事:掌权;疏:使动用法,使……疏远;②卒:通“猝”,突然;杜:堵塞。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多次向皇帝上书,在孝文帝时,又论述要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可以更改确定的一些法令,奏疏一共有三十篇。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觉得他是个奇才,提升他做中大夫。在这个时候,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在秘密处听取他说的事情,皇帝总是听从,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归他们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疏呈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大声叫嚷,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件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很多人都责备怨恨你,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家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到我”。死了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造**,以诛杀(乱臣)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劝说皇帝斩晁错时,皇帝很久都不说话。后来,皇帝就下令中尉去叫晁错。晁错当时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两地的叛乱停止了没有?”邓公说:“吴王几十年来都想谋反,(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只是)借诛杀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在于朝廷)。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不能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来维护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太史公说:晁错在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传:传记
D.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
小题2:选出“其”字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3分)
A.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其孰能讥之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2)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2)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何可胜道也哉!
本题解析:
小题1:传:流传的文字
小题2:两个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它C难道;还是B代词他;难道D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第三人称他
小题3:原文是感叹古人能做到“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今人却很少做到这一点。
小题4:(1)而:并且,表递进。随以怠省略句:随(之)以怠。至于:古今异义词,到了。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的地方。相:帮助。(2)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而:并且。
点评:掌握课内文言文是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基础,所以题目要尽可能的为课外阅读服务,要这一点上本题做得比较好,本题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较多,有助于考生广泛积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每题3分)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齐使田忌将而往将:领兵。
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到。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②吾其还也
C.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敌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5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⑴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
⑵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函谷关)和意外的变故。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去”是“离开”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
小题2:A项前一个“而”连词,表递进关系;后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前一个“其”代词,指庞涓;后一个“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D项前一个“因”介词,于是;后一个“因”连词,趁机。C项两个“乃”都是于是的意思。
小题3:B项中应为“庞涓被包围而兵败自杀”。并非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杀。
小题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在解答是应重点关注“如”、“ 阴”、“ 所以”、“ 出入”等字。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他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①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③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组:即丝织物、绶带之类。玺符节:玺即玉玺,皇帝的印。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②案堵:意为按原来的次序,安安稳稳。③项梁:项羽叔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C.无内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D.乃佯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父老除害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①系颈以组
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加波浪的句子断句。(3分)
吾 与 诸 侯 约 先 入 关 者 王 之 吾 当 王 关 中 与 父 老 约 法 三 章 耳 杀人 者 死 伤 人 及 盗 抵 罪 余 悉 除 去 秦 法。
小题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7分)
①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3分)
②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2分)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小题1:①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他并没有战功,怎么可以当定约的盟主?
②秦国比天下富裕十倍,地形条件很好。
③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本题解析:
小题1:让:谦让
小题1:B项,……的原因;A项 介词,替/介词,被;C项 介词,同、跟/动词,给与;D项 介词,用/连词,以便,来。
小题1:“百姓并不服从项羽”措辞不当。原文是“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做对两处得1分。
小题1:①判断句、“伐”、“何以(凭什么)”,共3分②省略“于”、“强”各1分,共2分③行,作为。一句1分,共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兵比各路诸侯军先到霸上。秦王子婴用白马驾着素色的车,颈上系着丝带,将皇帝的玉玺、符节都封好,在轵道旁投降。诸将中有人劝沛公把秦王杀掉。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其原因就是我待人宽厚大度,况且别人已经归降,如果又把他杀了,这是不吉祥的。”于是沛公把秦王交给有关官吏,便带兵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打算就在秦宫殿中住下,樊哙和张良前来劝阻了沛公。于是,沛公封闭了秦国的贵重珠宝财物和府库,再把兵带回霸上驻扎。并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乡亲,你们被秦国的苛法折磨得太久了。如果有人说了诋毁的话,就要灭族;两人私下议论的,就要办死罪。我与诸侯订有条约,先进关中的,就做那里的王,我应当是关中王。现在,我与父老们订立法规三条:杀人的判死罪;伤人的和盗窃的抵罪,也要受到适当的惩罚;其余的秦国的法规通通除去。各位官吏百姓都次序安定,如以前一样。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你们除害,并不侵犯你们,施暴于你们,你们不要惊恐害怕。而且,我之所以把兵带回霸上,是为了等待诸侯到来并定约管理。”于是,沛公派人与秦的官吏一起到县里乡下,告谕老百姓。秦国人非常高兴,争着拿牛羊酒食献给军士们。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仓库的粮食很多,不缺乏。我不想耗费你们的东西。”秦人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肯做秦国的王。
有人对沛公说:“秦国比天下富裕十倍,地形条件很好。如今听说章邯归降了项羽,项羽封他为雍王,并叫他做关中的王。现在就要来了,你沛公恐怕得不到此地了。你可要赶紧派兵守住函谷关,不准诸侯兵进关。再征募一些关中的兵,用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便可抗拒他们。”沛公依其计而行之。
到了十一月里,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大军,西进,打算入函谷关。此时,关门紧闭。又听说沛公已经安定关中,便大发雷霆,即派黥布等将领攻破函谷关。?
于是,项羽便向西去,将咸阳的秦朝宫室烧杀得一片狼藉,项羽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破的。秦国的百姓对项羽大失所望,然而,人们很畏惧他,因此又不敢不服从他。?
项羽派人回楚地,把关中情况向怀王报告。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办。”项羽怨恨怀王不肯叫他与沛公一同向西入关,却叫他往北去救赵国,因而使他失去了原来所定的约定,后于沛公入关,得不到“王关中”的权利。于是,就说:“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他并没有战功,怎么可以当定约的盟主?原本打定天下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呀!”于是,项羽表面尊崇怀王为义帝,其实却不听从他的命令。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