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08:40:3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忆韦素园君?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小题1: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5分) 小题3: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小题2: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 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小题3: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小题4: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E。抓住关键词““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情感概括并不困难,突出了由喜至悲的过程,情感表达的特点要注意排比手法的“指——析——点”。作者在叙述中糅入议论与抒情,配之以凝重、诚挚的笔调,突出地显示了鲁迅对韦素园的爱重与怀念。 小题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E。先概括要点,再列举事实,把定性分析和举例分析结合起来,注意原文的引用和关键词的提取。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泛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这一文学青年,而绝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这就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对于自己患病与对待朋友咯血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比较中突显“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性格。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忆韦素园君》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君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并肯定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的努力与功绩,从而赞美韦素园宁愿作为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实干精神。注意联系实际,分点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
参考答案::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与前文草木沉睡和后文的草木惶惑的情态相呼应,烘托出紧张的气氛,暗示爸爸命运的变化。
本题解析::以草木的情态衬托人物的心理,间接揭示爸爸的命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壁画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图案装饰。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有明显的走向脉络。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分为西汉前期的初始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以表现仙界天堂、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朱、紫、绿、黄、黑、赭石等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很有代表性,采用壁画、透雕、彩绘等多种手法。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壁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广阔。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集中于陕西省,西安是唐朝多代皇室贵族墓葬集中地。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室壁画是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所绘人物神态安详,生动传神,艺术水准较高,绘者有可能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专职画家。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 《狩猎图》构图别致,场景显赫。壁画中城墙、阙门的画法已初步具备了掌握透视的能力,运用十几种颜色浓重设色,画面色泽鲜明。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的“院体画”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缔造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两条不同风格的卷轴画道路。这一时期比较重视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地区的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从总体风格上,此时的墓室壁画看重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 元代的墓室壁画随时代画风的变化而变化,花鸟山水以水墨画的技法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反映了元杂剧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 小题1:关于“墓室壁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 B.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是人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 C.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等丧葬观念影响,形成了壁画图式系统。 D.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均受到某些地表建筑壁画的影响,题材内容不断变化,发展方向明显。
| 小题2:下列表达不属于墓室壁画技法的一项是(? ) A.在形象的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在处理山峦、云气、植物时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B.在涂有白粉的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多种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综合运用壁画、透雕、彩绘等手法。 C.将初步掌握的透视能力的画法运用到描绘城墙、阙门上,运用色彩丰富的颜色浓重设色,使画面色泽鲜明。 D.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作画时运用水墨画技法,重视形神兼备,在审美品格上呈现简淡野逸的特点。
|
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得到丰富并延续发展,洛阳地区一直是创作中心,绘画水平代表着此时期的主流风格。
B.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云集于西安一带,专职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壮观、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C.宋代的墓室壁画总体风格以写实为主,线条不够细腻,制作不够精良,这是由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壁画造成的。
D.明清墓室壁画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但画手、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明显倾向民间,最终消失在民间。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A.曲解文意,“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错。B.以偏概全,“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中“不存在”错,原文是“几乎不存在”。C.曲解文意,“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本身并不是丧葬观念,它们只是对形成丧葬观念有影响。
小题2:张冠李戴。“重视形神兼备”是“院体画”的技法,用在卷轴画中;而宋代不重视墓室壁画,壁画制作不精。
小题3:A.无中生有,“一直”错,原文得不出这个结论。B.或然与必然混淆,原文说“有可能是专职画家”。D.曲解文意,“最终消失在民间”错;“‘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是说墓室壁画最终走向了民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这块几毫米厚,发着微光的材料是由位于弗吉尼亚州布来克斯堡的纳米声波实验室的化学家们研制的。用这块材料可以做一些十分可怕的事情:可以把它扭曲;可以把它拉长一倍;可以把它放进油里“煮”到200摄氏度--而这东西仍然安然无恙。经受这些折磨后,它可以很快像橡胶一样恢复原状,而且它还像固体金属那样可以导电。纳米声波实验室的纳米合成技术主任珍妮弗·霍伊特·拉莉说道:“任何其它的材料经过这些过程,早就失去了导电性。”
这种可以忍受摧残的物质叫金属橡胶。据纳米声波实验室称,它的特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化学材料不具备的。由此,这个实验室小小的办公室不断接到《财富》500强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的电话,它们迫切需求在人造肌肉、智能衣服、活动机翼等各领域测试这种橡胶的用途。
然而,在现阶段,纳米声波实验室正忙于满足人们对长宽均为12英寸样品的需求。特制的机器人要花三天时间才能造出这种样品。但要是你能考虑到金属橡胶这种纳米技术产品是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编织而成的话,就会觉得这个制造过程已经够快的了。
这个制造过程叫做静电自动组合。首先,准备两桶水基溶液——一桶充满带正电的金属离子,另外一桶装有带负电的橡胶聚合物。机器人把带电的培养基(如玻璃)交替从一个桶浸入另一个桶。这样在培养基上就慢慢积聚了几层结构紧密的分子,这些分子被正负电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稍后,移去培养基,剩下的就是一张单独的金属橡胶。
由于投资者的兴趣一直在上升,金属橡胶可能会在一年内进行生产。尽管活动机翼和感官智能手套即将问世,金属橡胶还是很有可能会以一种更低调、更实用的姿态出现。例如,抗损害、柔韧性好的电线可以让你对自己的便携式电器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摘自《参考消息》)
1.关于金属橡胶,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属橡胶既有金属的优点,又有橡胶的优点。
B.金属橡胶可以忍受任何摧残。
C.金属橡胶能够广泛运用到诸如人造肌肉、智能衣服、活动机翼等各领域。
D.金属橡胶是机器人用带正电的金属离子与带负电的橡胶聚合物组合成的一种新型物质。
2.对“它的特性是世界上任何化学物质材料不具备的”一句中“特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导电,像固体金属一样。
B.可以扭曲,可以拉长,可以很快恢复原状。
C.可以抵抗200摄氏度的高温而不变形。
D.可以快捷制造,准备两桶水基溶液——一桶充满带正电的金属离子,另外一桶带负电的橡胶聚合物,就可人工制作。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金属橡胶做成的电器可以尽情使用而不担心。
B.由于金属橡胶的特性不一般,金属橡胶可能在一年内进行商业生产。
C.即将问世的活动机翼和感官智能手套如果用金属橡胶制造将会更好。
D.用金属橡胶制成的产品使用寿命将大大超过用其它现有的材料制成的同类产品。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 有删节)
新华社南昌10月28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77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从6岁的孩子到78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在大众呼唤优秀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
小题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小题3:“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6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作用是:锁定了红歌会的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2分)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1分)先声夺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2: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红歌会盛况,(1分)更深刻理解人们在今天渴望红色精神的迫切心情,(1分)突出红歌会引发的轰动效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分)
小题3:红歌会彰显了一种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时代精神。(3分)红歌会表达了人们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创新精神的肯定。(3分)
小题4:曾经为时代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会过时,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它们的继承,(2分)在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有赖于其形式上的创新。(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