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2019-07-03 20:56:1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2.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3.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妙。


参考答案:1.D?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
王怀让
  香消了也么哥,玉碎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艺的经验——艺无止境……?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记忆里。9岁学艺,13岁唱红,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怎么也流传不开。少年的常香玉开始了创造。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别的了,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玉的演唱“四不像”。常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1938年,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这使人想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就是这个瘦?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里。突然有一?天,美帝在朝鲜投下的炸弹炸碎了和平,一个艺术家在剧场里的演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她和她的同仁们一道,过黄河,过长江,过珠江,然后又过珠江,又过长江,又过黄河,一百多天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常香玉号”。谁说歌声不是炮火?“常香玉号”就是歌声,歌声就是飞翔在炮火连天的朝鲜的上空,歌声就是歼灭了气焰嚣张的敌人。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生的舞台上。常香玉的后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站在戏曲学校的讲台上的。她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一同起床,一同做操,一同踢腿,一同下腰,一同“啊啊啊”地去迎接每一轮都很新鲜的朝阳。她收了许多徒弟,她对徒弟们像对自己的亲闺女那样传授做人的经验,传授从艺的体会。我曾经亲眼看到过她为了校正王希玲的一个念白、虎美玲的一句唱腔、王惠的一个跪步,而一遍一遍地亲自念白、而一句一句地反复演唱、而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把跪步做得出神入化。王惠是个有心人,她在学跪步的时候竟然带着照相机,让旁边的人把老师的形象拍摄下来。多少年以后,王惠还经常拿出来那一张照片。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未来的事业中。她在十几年以前就经常说,艺术是永远不应该长白头发的。忽然有一天,她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她宣布了设立“香玉杯”艺术奖的决定。新闻记者们如获至宝地抓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一直延续了15年,延续到今天。15年来,“香玉杯”历经9届评选,已先后有河南的、山东的、江苏的、湖北的、安徽的、河北的、甘肃的、新疆的等8个省区的一百多位戏剧新秀获此殊荣。文化部长来颁过奖,省委书记也颁过奖,当他们把那盛满希望的奖杯颁发给艺术的下一代的时候,那杯子很重,他们赞扬那杯子里盛着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一种信念,那信念叫做:未来。 (选自《学习时报》第241期)
  【注】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模仿了元杂剧的曲词,十分符合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的身份,且哀婉动人,“香消”“玉碎”既表达了她生前的美貌和在艺术界的价值,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叹息。
B.第二段运用了一组排比句,生动地说明常香玉曾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戏曲形象,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真实。
C.作者选取了常香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这些语言都揭示了人物的本质特征。
D.文中特别交代了“常香玉号”飞机和“香玉杯”艺术奖,有意借助这些典型的事物突显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品,为和平、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来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怀。?
E.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围绕“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展开材料,通过多个侧面表现了常香玉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的艺品和人品;文章还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感人的效果。
2.第四段提到的“瘦老头子”是哪位古人?这里与他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文章表现了常香玉哪些可贵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既概括又具体地叙述了常香玉的事迹,请简析作品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以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瘦老头子”指唐代大诗人杜甫。这里提到杜甫,是因为他们都是河南人,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艺术是相通的”,常香玉和杜甫一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而正因为有博大的胸怀,才成就了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
3.常香玉的品格是永恒的。她为人民而从艺,敢于创新;胸怀百姓,为保家卫国而歌唱;无私传艺,为了豫剧艺术的传承光大而倾力,德艺双馨。
4.本文在布局谋篇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从艺品和人品多个角度来表现人物的品格,使人对常香玉能够全面地了解,且使材料多而有序;二是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常香玉在不同时期、?不同事情方面具体的描述,又有整体上的概述。这样安排既能够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常香玉那些典型的言谈举动和人格,又能够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常香玉的事迹和人品。(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
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
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向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
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镇长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就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么?!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吗?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工作,遇到点小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
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再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里,进屋去拿出了一包皱巴巴的红塔山烟,给大家散了。而后又爬上园子里的梨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黄皮梨。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的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质。
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几个月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 300多元,还说如果他还年轻20岁就一定要去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8月30日地震发生后他与村干部们一道吃住在现场,帮助乡亲们进行生产自救。你看,几天来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
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么?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
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
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么?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
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他眼里有泪花闪动。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退休的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镇长同学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质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重灾户,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李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间无言。?
小题1:小说题目是“拒绝”,请简要概括文中的父亲做出了哪些“拒绝”。(6分)
小题2: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4分)
小题3:文中多次描写了父亲的神态,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6分)
(1)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2)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他眼里有泪花闪动。
小题4:小说的结尾,与父亲通电话后,“我长时间无言”,“我”会想到什么?请加以探究。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退休后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拒绝随“我们”进城;(2)家里受灾后坚持尽力自救,拒绝了志愿者和救灾物质;(3)拒绝镇领导的劝阻,拒绝告诉儿子实情。?
小题2: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深明大义、甘于奉献、自立自强的优秀共产党员(或国家干部、老干部)形象。
小题3:(1)父亲对志愿者的到来猝不及防,既不愿接受又充满感激,还为自己给大家添麻烦而感到羞愧。(2)父亲因为“我”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欣慰。
小题4:(1)对自己失去质朴品行的反思;(2)为父亲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感动,是对以父亲为代表的普通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赞美和呼唤。


本题解析:“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父亲拒绝“我们”进城。“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质。”父亲拒绝志愿者与救灾物质。“同学说,你父亲,……就是救灾时弄的。”“父亲说,你给你的镇长同学说说,……”“父亲又说……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分析这些话语,父亲拒绝镇领导的劝阻,拒绝告诉儿子实情。
小题2:分析父亲的形象,首先从文本中画出关于父亲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中作者借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其次根据描写方法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3:⑴“脸刷的一下就白了”,说明父亲不愿接受志愿者的帮助;“做错了事的孩子”等,说明父亲认为自己给大家添麻烦而感到羞愧。⑵“满面微笑 ”、“泪花闪动”,说明父亲知道“我”理解了他,并为此感到高兴。
小题4:探究可从“我”与“父亲”两个角度切入,从“我”的角度来看,自己失去了质朴的品行。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作者深受父亲的精神感动,赞美以父亲为代表的普通百姓自强不息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帘
杨绛
①人不怕挤.不论怎样挤轧,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
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
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②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一一欺哄人招引
人的距离.窗常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一一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
的窗口,不引起任何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望测度,生出无限兴趣.
③光秃秃赤裸裸,当然表示天真朴素.何必这些虚伪,遮遮掩掩的不老实!可是,
逢人只说三分话,就不能一见倾心,肝胆和照?开口见喉咙,也未免浅显.有乖巧的
人,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常的颜色。一个沽白素净的帘子,堆登着
的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经过人为的漂洗而更富有
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假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
魂.培根(Bacon )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裸零的身体,或是裸落的心”
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刻这句话了.
④所以赤裸裸的妻实总需要些掩饰,便是赤裸裸的真理,也需要一些衬托装饰.
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这惑,让人梦想,让人希
望,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荒凉!
⑤隐约的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
没际的遥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仰慕
的名人,心许的“相知”,------隔着窗帘,惝迷离、相看一眼,越加添了想望;偶然
目逆,给你无限欣喜;每一次试探是冒险,每一个发现是惊奇.伟大,伟大!在陶醉
迷恋中,也忘却了自己帘后的狭小与简陋。
⑥这时候,你掀起了窗帘.后面,有什么?赤裸裸的真实!像秦尼生( Tennyson)
诗中的夏洛特女郎(Lady of 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天地,三步跑到窗前,望
一望外面真实的世界.她的镜子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悄悄
地放下窗帘,失望而悲哀.
⑦可是,失去的只是一个迷梦.有时也能换到窗常后面的安静和休息,不论那间
屋子多么简陋狭小.
⑧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
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
窗帘.?〔原载1945年I1月《新语》?第3期)
小题1:根据上下文意,正确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l)第③自然段中“开口见喉咙”是什么意思?
(2)第③自然段中“乐园”所指的是什么?
答:
小题2:概要回答文中句子的含义.(4分)
(1)第⑤自然段“伟大,伟大!所称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2)第⑧自然段“你总得算里别人家的窗帘”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
小题3:正确理解下面两处写法的表达作用。(6分)
(1)第⑤自然段连举“云雾中的山水”等六个意象,在表达上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⑥自然段举夏洛特女郎的故事,在表达上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4:从一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l)试析“窗帘”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2)谈谈文章第③段的表现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 (1)说话不加任何掩饰。②伊甸园
小题: (1)距离所增添的神秘.(隐约所产生的美感。)②你总得尊重别人的掩饰。(你总得尊重别人的隐私。)
小题: (1)形象表明“距离增添神秘”,也表明其适应范围之广(2)用实例说明赤裸裸的真实会毁灭快乐。
小题: (1)《窗帘》是一篇情致小品,“窗帘”在文中是一个化境之象。文章探讨的是人际间应有必要的善意的掩饰,应该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距离、含蓄产生美感,尊重、保留构成和谐。而以“窗帘”形象说理致意,一以贯之。同时,“窗帘”也成为了结构全文的线索.
文章开头以自然之物作比,说明人的个体本质特征,有“隔离”而无“断绝”的“窗帘”,正是个体的人之间必要的“遮掩”,“遮掩”得当,则成为“装饰”,产生美感。文章接着以人没有绝对的完美和纯洁的事实根据,有力地表明了“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的观点。接下来,文章先以“云雾中的山水”等世间物象从正面阐明“模糊容许想象”,“距离增添神秘”,再以夏洛特女郎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人为消除距离的后果,最后归结人当换得窗帘后面的安静和休息.
(2)第③段开笔以退为进,先承认“赤裸裸”“天真朴素”的可爱,马上笔锋一转,以“可是”反为正面立论,说明掩饰的必要。接着照样以“窗帘”作比,表明另一种朴素—洁白素净的帘子的“魅力”。可贵之处还在自然而来的一个推论一一普遍意义上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完美和纯洁,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赤裸裸不假遮饰。由此完成了对开笔的姑且“承认”的回应反驳。末尾以引言论证,一——采用培根的话支撑观点,“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裸露的身体,或是裸露的心”,‘不论……或是”来得特别煞劲:顺手以事例照应观点,——自人类的起始,亚当夏娃走出伊甸园就以树叶遮下体,充分表明身体的“赤裸裸“和心灵的“赤裸裸”都是不可能的。全段有力地支撑了全文的观点。
这一段短短三百余字,采用了六七种表现手法,可谓刀枪棍棒,各逞其能.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野艾
史小溪
多风而温馨的春天一过,陕北高原便进入漫长的干旱季节。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可野艾还是在这季节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野艾,亦叫艾蒿,野生在田畔、沟壑、荒坡、路边及那些潮湿的河谷洼地,陕北高原广阔纵横的土地上,到处遍布着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迈着散漫的步子,你走过田畔、山坡和荒野,立刻会感到空气中流荡着清新的苦香。风顺着山谷舒卷地自由自在地弥漫,你不由得停下脚步,掐一枝野艾,闻闻,会像第一次才发现似地小声叫出声来:呀,好香!然后,把它轻轻放在手中珍爱地搓揉着,流连忘返地在那儿久久徜徉。
这是和奇花异卉不同的一种独具风流的苦香。
高原上的农人们和野艾有着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祖祖辈辈一遍一遍重复着那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浓郁的风俗和那些充满神奇奥妙的事情。
初夏的端阳节,野艾仅一尺来高,还带着春天的鲜嫩、水灵,细长的羽状叶片披一层银灰色柔毛,在东南风中姗姗摇曳。黎明,人们便兴冲冲地从河畔、坡地拔些挂着露珠的野艾带回家——在住宅门墙上方交叉悬挂,驱祭五毒,共禳不祥。人们还要早早叫起自己的孩子,到河边清洗双目,给耳缝间别枝艾叶。“端午不夹艾,蚂蚁夹老赖。”这是高原上老幼妇孺尽知的俗语,“老赖”在当地泛指男性的睾丸。还要给女孩子脖颈间项链似地用五色彩线系一香包,香包里包有五谷、铁屑、艾叶诸物,寓意消除祸患,躲避蟊蠹危害之灾。
高原人以自己不可改变的信念,倾注于野艾一种神圣而忠厚的笃爱。野艾燃烧的烟能驱蚊蝇,从五月起,农家就开始束些粗糙的艾绳了,以对付那些厌恶的饕蚊。那艾烟袅袅地带着芳香,带着农家和谐袒露的夜话走进梦乡。野艾更可入药,当地有“艾可配百方”之说,民间偏方以它营血,暖子宫,祛寒湿。将艾叶晒干捣碎而成艾绒,中药针灸时用来治病。荒僻偏远贫穷落后的陕北高原古来缺医少药,农家便祖传盛行多种艾的秘方:小孩疝气、腹部疼痛、不良撮口习惯,皆用艾绒加麝香或大蒜在有关部位灸疗。赤痢白痢,则用艾叶加生姜和少许红糖煎服医治……
许是野艾的强悍功能,才使高原人赋予它一身钟灵毓秀之气吧。
时令跨入六月的高原,长空青蓝、透明,太阳开始火焰一般燃烧。庄稼旱得几乎无望了,农人们便到处捕捉金龟子。那是一种铜绿色的大甲虫,在夏天旷野上轰炸机般地飞舞,有时会在夜晚嗡嗡地闯进家来。一把捉住,即选择最亮红酷烈的午晌,把艾绒粘其背上点燃,然后放飞,任其翱翔上苍。那金龟子因受着艾火煎熬,会没命地腾空而起,越飞越高,在空间留下一道道虚光。这艾绒点燃的火,称天火,他们托金龟子向上苍传递神秘的“天火”讯息:老天爷,慈悲受苦人吧,整个地面已燃烧得无法生存,连不畏干旱和饥渴的艾蒿都再难忍受了……
古老淳厚的高原人,永远传递着这无望和未卜的寄托,又那样充实和顽强地活着。

20090318


?
整个漫长燠热而干旱的炎夏过去以后,高原便进入连绵多雨的秋的节气了。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地洇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野艾在这时开始开花了,蕴藉着伟大的厚爱和成熟,微微弯曲的枝头挤满细密而小俏的米黄花序,扩散温馨,苦香,和着秋风唱着自己的热恋和礼赞。站在高原上凝望这派大自然景象,会使人许许多多的联想自由自在驰行,会使人的视觉和心灵都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愉悦。啊,田畔、沟壑、荒坡、洼地、路边的那些野生野长的苦香的野艾,尽是为着博大、自由和高贵的土地而开放的,也为高原人的那种于世固有的贫瘠、辛酸、蹇涩和祥和、安乐而开放。繁衍在陕北高原上的农人们永恒不息地爱着这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的野艾。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高原人重复哪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风俗和神奇事情。(6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
(2)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地洇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
小题3:结合文中对“野艾”的描述,谈谈你对“独具风流的苦香”的解释。(4分)
小题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在表述这种感情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6分)端午节在住宅们墙上挂艾、在孩子的耳缝间别艾、在女孩的香包里包艾,以消除祸患;以艾烟驱蚊蝇,以艾配百方(以艾入药);用艾传递“天火”讯息。(每点2分)
小题:(4分)
(1)(2分)炎热的夏季里,贫瘠的陕北高原进入漫长的干旱季节。
(2)(2分)秋天的晨雾中,农人们为了抓紧播种,已经在山野间忙碌多时了。
小题:(4分)①味涩苦而气流香。②在贫瘠的土地上随遇而生,却流芳人间,寄寓希望。
小题:(8分)
(1)(4分)①对陕北高原那片土地的深情(热恋)于挚爱。
②对高原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陕北父老的讴歌。(礼赞)
(2)(4分)由物及人,由对野艾的歌颂,推及到高原人坚辛、和谐(安乐)、质朴生活
和坚韧、顽强精神品格(生存态度)的礼赞。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