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5分)
?
?
?
?
参考答案:
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1分)。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2分)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 ,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2分)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塑造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的掌握能力,要把握主要情节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青春之门
赵 ?东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翅膀飞出大门;冬天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地向我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呵跳呵,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推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密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奔流着执著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的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标身后早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吗?
⑧人生就像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小题1:根据语句特点,在第②段横线上写一句符合语境的话。(4分)
小题2:这篇抒情散文“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结合③④两段,分析作者在这两个阶段中所抒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6分)
小题4: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比喻的含义和用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如: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
小题2:为下文做铺垫,为“青春之门”营造一种神秘气氛。
小题3:①突然打开的青春之门向“我”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清新世界,使“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和骚动;②青春如此短暂,当“我”跨国那扇“五彩门”以后,感到深深的失落,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孤独。(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这个比喻的含义在于,青春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它非常短暂。作者用这个比喻的用意是,告诫青年人要格外珍惜时光,因为它一旦消逝,将永不再现。(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连续的三句是回忆童年的生活,已经提供的是书、故事,与之同类有儿歌、玩具、动画片等。内容确定了,填写句子时再关注一下句式就可以了。
小题2:
人的成长是连续的过程,青春期之前是懵懂的童年,要突出青春来临的表现,除了直接写,还可以把童年的生活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比,这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再说,既然有“门”,就有门里门外,作者把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视为走出“门”之后的生活,相对的,此前的童年生活无疑是“门内”的经历。于是,先写“门内”的童年生活作为铺垫,再写“门外”的青少年生活,既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笔下的童年生活也可以为下文罩上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
小题3:
这道题指向很明确,要求概括“迎来”和“告别”青春两个阶段的感情体验,而且把阅读的范围指定为③④两段,我们根据这个指令答题就容易多了。文本第③段侧重表达迎来青春时,眼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清新世界,使“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和骚动;阅读时要仔细体味文本信息,如“訇然”,“另一个清新的世界”,以及后面对我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文本第④段侧重表达青春匆匆而过,当“我”跨国那扇“五彩门”以后,感到深深的失落,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孤独。阅读时要揣摩如下信息:“突然像失去了什么”,“一片空蒙寂寥”,“孤独”。“我荒凉的田野”等。
小题4:
喻体“不老的容颜”自然是美丽的、值得珍惜的。“不是一张永远不老”并强调青春的短暂。既然如此,则表明作者希望青年人要格外珍惜美好的时光,因为它一旦消逝,将永不再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护人员不是医患冲突的制造者而是受害者
——访北京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
本报记者 黄冲?实习生 洪欣宜?
新医改方案公布至今已近3年,公众满意在哪儿,不满又在哪儿?北京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进行的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给出了答案——总的来说,大家满意的是“人”,不满意的是“钱”。居民对就医体验基本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服务尤其满意,但对就医总费用、检查费用、药品费用不满,甚至认为比以前更差。研究表明,“患方不满的内容并不是医护人员,他们不满的问题,如费用,通常来自制度安排。”
中国青年报:从调查来看,公众如何评价本轮医改的成效?
邱泽奇:总体上比较满意,满意度超过60%。大家满意的前三项是:加强公共卫生措施,更好地预防疾病;提高便利程度,让看病变得更方便;改变取药方式,让人们取药更便捷。有就医体验的人群满意的前三项是:设备条件;取药的便利程度;检查的服务态度。
大家不满意的,都跟钱有关。在有就医体验的人群中,不满的前三项是:就医总费用、检查费用和药品价格。还有一个大家比较不满的地方,是报销不及时,以及报销比例不高。这些都涉及钱的事儿。
邱泽奇:对医疗活动最不满意的群体,是城镇的中低收入者,主要是低收入者。他们对收入和支出变动的敏感性远大于其他群体。在农村,新农合的实施及患方对医疗活动的低需求,使得患方在费用上的敏感性较低。也可以说,在农村人口现有医疗需求的条件下,农村的医疗保障要好一些。
对于城镇中低收入者,我们可以在城镇现有医疗保障体制基础上,专门针对他们建立类似新农合那样的保障机制,让他们交少量的钱,获得更多医疗保障。把最不满意群体的问题解决了,整体的满意度就会提高很多。
中国青年报: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中国要想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离不开600万医生的理解和支持。但这次调查中,有超过40%的医护人员表示压力巨大。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
邱泽奇:首先是执业安全的压力。万一出了事,任何患者找上门,都将是他一辈子的麻烦,所以医护人员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另外,执业环境的压力。同行、同事之间都有竞争,既要看好病人,又要做研究、发文章,还要竞争职称,否则待遇上不去。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社会地位,以及至少中上水平的收入。所以,我们还需建立合理的医生薪酬分配体系。比如,在目前的就医总费用中,药费贵、检查费贵,但诊疗费便宜。这是完全不合理的。药和设备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而只有医生的诊疗活动才是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服务,最能反映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智慧。滑稽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最需要激励的活动,在医疗总费用中几乎完全被忽略。医生不能通过智慧获得激励,却要从批量化生产的药品和设备的消费中去分成,这难道不滑稽?
医患冲突的根本诱因,是现有制度安排把医方和患方放在了利益争夺的两极,形成了所谓的“零和利益结构”——我掏一分钱,你就挣了一分钱,你挣了一分钱,我就少了一分钱。在这种结构下,不冲突是不可能的。很不幸,由于医护人员是医疗体系的窗口,自然就演化成了人际关系层面的直接冲突。从表面上看,医护人员是医患冲突的制造者,实际上他们是受害者。
中国青年报:这对于我们认识医患关系有什么启示?
邱泽奇:我们应该从整个医疗体制来看待医患问题。遗憾的是,患者很难做到,对他们而言,“谁给我看病我找谁”。其中,媒体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媒体对医患冲突的报道,需要有更公正的视角和更细致的事实,如果简单地告知高医药费用、医患冲突等,很容易误导受众,把个人的行为简单化地推及整个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患者存在心理误区,在求医过程中“看贱”自己健康甚至生命的价值,希望越便宜越好,甚至不花钱看病最好;一旦产生医患冲突,甚至进入法律诉讼程序,又认为健康甚至生命是无价的,要医方赔偿很多钱才行。这就是对健康或生命价值的“逻辑悖论”。我认为,患者应摆正心态,对健康或生命既不能“看贱”也不能“看贵”,要跟医生达成共识,要相信大多数医生在职业道德上是可信任的。这就要求医患双方有足够的沟通。而现有医疗体制下医患双方的利益争夺,把信任感完全都破坏掉了。
改善医患关系,本质上是要重塑适合中国社会的医药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活动本应是公益性的,不应追求利益最大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重塑机制,例如实行医药分家。医药分家的本质就是要医疗活动回归公益性。不仅是医药分家,医技也应分家,甚至医护都应分家。这样,医方作为服务提供方,他们之间会有竞争,患方也可以有更多选择。
(2012年3月《 中国青年报 》)
小题1:下列有关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是一篇专访,也是一篇通讯报道,受访者谈到了新医改方案的效果,和医患冲突的成因,以及解决的办法,见解独到,深入地挖掘了现象背后的原因。
B.本轮医改中,对医疗活动最不满意的群体,是城镇的中低收入者,满意率低于农村,这说明新农合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医疗条件,农村的医疗保障更好一些。
C.媒体对医患冲突的报道,不能只简单地告知高医药费用、医患冲突等,需要有更公正的视角和更细致的事实,加以客观报道。
D.在目前的就医总费用中,药费贵、检查费贵,但诊疗费便宜。这就很可能促使一些医生转行去营销药品和医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