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21:20: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面问题。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您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前几年我也去过我的祖籍地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至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也全都在自己的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您怎样看待这种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让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想法和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林思浩:您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一样,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您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您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时,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您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
  北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横平竖直、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都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和北京的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意义。(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门开》一书前三篇为什么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细微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
(1)写作目的;
(2)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3)全书的编排特点。(意对即可)
2.(1)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是非常可怕的;
  (2)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构成历史的质感;
  (3)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或唤醒各种感官)。(意对即可)
3.(1)写作:①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②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③注重细节。
  (2)编排:每篇独立又相互呼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它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恶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
  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我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
  我把第二个烟头啐了出去,落到干草垫之间的过道里。我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可是疼得我禁不住要叫喊起来。我又叫喊开了,喊一喊就舒服多了。另外我也很生气,因为我的胳膊不能动弹了。
1.这几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受伤后的“我”情绪怎样?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用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其实是“我”的内心独白。作用是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我”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特定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可感。这里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我”是一个单纯幼稚、没有社会阅历的年轻人,不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战争,在当时整个德国社会“好战言论”的鼓动下走上了战场,受伤后情绪烦躁,却又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所以显得很无助。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通过“我”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展示战争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难命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说明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人类带来的都只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闩,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文中画线句用了七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
3.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
4.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怎样的处境?
?


参考答案:1.答案:按起床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一连申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2.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3.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4.答案:这是一个十分瘦削的女孩,长期的非人的折磨使她皮包骨头,她没有名字,不被人尊重,被当做牲口一样使用,被当做泥土一样践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 “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www.91eXam.org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1.C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信息杜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
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
A.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信息技术产品与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