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面问题。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您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前几年我也去过我的祖籍地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至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也全都在自己的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您怎样看待这种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让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想法和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林思浩:您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一样,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您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您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时,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您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
北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横平竖直、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都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和北京的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意义。(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门开》一书前三篇为什么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细微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
(1)写作目的;
(2)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3)全书的编排特点。(意对即可)
2.(1)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是非常可怕的;
(2)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构成历史的质感;
(3)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或唤醒各种感官)。(意对即可)
3.(1)写作:①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②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③注重细节。
(2)编排:每篇独立又相互呼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它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恶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
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我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
我把第二个烟头啐了出去,落到干草垫之间的过道里。我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可是疼得我禁不住要叫喊起来。我又叫喊开了,喊一喊就舒服多了。另外我也很生气,因为我的胳膊不能动弹了。
1.这几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受伤后的“我”情绪怎样?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用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其实是“我”的内心独白。作用是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我”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特定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可感。这里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我”是一个单纯幼稚、没有社会阅历的年轻人,不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战争,在当时整个德国社会“好战言论”的鼓动下走上了战场,受伤后情绪烦躁,却又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所以显得很无助。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通过“我”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展示战争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难命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说明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人类带来的都只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闩,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文中画线句用了七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
3.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
4.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怎样的处境?
?
参考答案:1.答案:按起床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一连申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2.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3.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4.答案:这是一个十分瘦削的女孩,长期的非人的折磨使她皮包骨头,她没有名字,不被人尊重,被当做牲口一样使用,被当做泥土一样践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 “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www.91eXam.org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1.C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信息杜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
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
A.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信息技术产品与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