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7-03 21:22:40 【

1、单选题  下列句子“相”的用法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一项是
[? ]
A. 吾已失恩义,会不从许。
B. 仰头向鸣,夜夜达五更。
C. 枝枝相覆盖,叶叶交通。
D. 贱妾守空房,见常日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化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尽一器,再进尽:全部
B.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走:步行
C.厚资而遣之资:资助
D.特怪老人虽知书特:特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无不同于芋焉于人为可讥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因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
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同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归,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整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
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 ( A,尽:吃完? B、走:跑? D、只)
小题2:A (A、均为主谓之间结构助词,无实意? B、以:前表修饰,相当于“而”;后作因为。C、乃:前为于是,就;后为是。D、于:前为与,后为在或对于)
小题3:A 错在暗换主语。是丞、尉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做佣工。
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麼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麼从前吃的芋头就那麼香,那麼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麼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麼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於芋头了。这麼说来,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麼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超过了实际?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


参考答案:倚才高而玩世/ 背后须防射影之虫/ 饰厚貌以欺人/ 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 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 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幽窗小记》


本题解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小题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1分)
小题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朴质无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小题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本题解析:
小题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以道德治理国家的社会。
小题2:不赞成题中观点。从第二段材料看,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可见孔子借赞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而赞美南宫适的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因此,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另外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来谈。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阅读及解题思路:?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题:?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来。2.掌握作者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要准确完整地答好问题,也要注意答题的技巧。?1.审清题干:?首先要对题干做一番分析,明白问的是什么,指向哪些段落,即答题区在哪里。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范围清楚,目的明确。?2.归纳、概括:?找出问题的答题区后,则需对有关的关键句进行压、缩、改、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痰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何其不而为夷也——胥:都,全。
B.戎狄是——膺:胸。
C.庙焉而人鬼——飨:享用祭品。
D.非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向:从前,往昔。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夷狄之有君”的“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A.孔子之作《春秋》也
B.行而宜之
C.由是而之焉
D.以之为己
(3)以下叙述与作者所主张的“道”相悖的一项是(? )
A.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B.“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C.“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D.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4)下列关于选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的中心意思是要推崇儒家之道,排斥道家佛家。当时从皇帝到百姓崇佛崇道成风,作者写此文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B.选文从《大学》中所提倡的正心、诚意人手,论证了作者所倡导的儒家之道的内容和作用,归根结底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C.选文分别从仁、义、道、德四个方面来定义作者所尊崇的“道”。作者认为这种“道”从尧至孟子代代相传,孟子死后便失传了。
D.作者所提倡的“道”的基础是礼,其作用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当与平衡。作者认为,以礼来治理天下国家,不会有处理不当的地方。
(5)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A
(4)D
(5)①如今尊崇佛法把它们看得比儒教还要高。?
   ②如果不堵塞或废止夷狄之法,先王之教就不会得到流传和实行。
   ③把佛道两家的和尚道士改为百姓,焚烧掉那些书,把寺庙道观改为民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常识》..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