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七)
2019-07-03 21:26:3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帆山子传袁枚真州有逸人日帆山子,姓员,名墩,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佛舍。帆山,其一也。呜呼,仁哉! [注]①咀噱(wàjué):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称赞帆山子有仁爱之心,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 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好像 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C.复创相推与与:称赞 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而不怀仁 B.遂欲以移之众口曼辞以自饰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念谁为之戕贼 D.以取妍于人其制稍异于前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于李端叔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
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叔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以游目骋怀(奔驰)?极视听之娱(穷尽)
B.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方其破荆州(正当)
C.故山殊可过(路过)?猥不敢相烦(打扰)
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无物以相之(帮助)
4、单选题 下列各个文言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劲有力的筋骨,能够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陈涉一个人聚众起义就让秦朝灭亡了,秦王自己死在别人手里,成为天下耻笑的人,是为什么呢?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一点吧?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指跑五十步之后停止)也是逃跑啊。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周密,此为全面。
B.就其如舜者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擅长。
D.一善易修也修:此为做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字用法相同的是(?)(3分)
A.其责己也重以周早夜以思
B.后世无及焉听其所止而休焉
C.其于人也,乃曰项王乃大惊曰
D.而我乃不能是而以圣人望于人
小题3:以下各组中,都能表明古代君子严格要求的一组是(?)(3分)
①其责己也重以周 ②其待己也廉
③去其不如舜者 ?④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⑤未少有得而止矣? ⑥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闻 古 之 人 有 周 公 者 其 为 人 也 多 才 与 艺 人 也 求 其 所 以 为 周 公 者 责?于 己 曰 彼 人 也 予 人 也 彼 能 是 而 我 乃 不 能 是 早 夜 以 思 去 其 不 如 周 公 者 就 其 如 周 公 者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②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