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7-03 21:29:0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秘密花园
一个星期前,女儿卡罗琳打电话过来,说山顶上有人种了水仙,执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正在途中,勉勉强强地赶着那两个小时的路程。
通往山顶的路上不但刮着风,而且还被雾封锁着,我小心翼翼,慢慢地将车开到了卡罗琳的家里、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布,“我留在这儿吃饭,只等雾一散开,马上打道回府。”“可是我需要你帮忙。将我捎到车库里,让我把车开出来好吗?”卡罗琳说,“至少这些我们做得到吧?”
“离这儿多远?”我谨慎地问。
“3分钟左右,”她回答我.“我来开车吧!我已经习惯了。”
10分钟以后还没有到.我焦急地望着她:“我想你刚才说3分钟就可以到。”
她咧嘴笑了:“我们绕了点弯路。”
我们已经回到了山路上,顶着像厚厚面纱似的浓雾。值得这么做吗?我想。到达一座小小的石筑的教堂后,我们穿过它旁边的一个小停车场,沿着一条小道继续行进,雾气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带着湿气的阳光。
这是一条铺满了厚厚的老松针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树罩在我们上空,右边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渐渐地,这地方的平和与宁静抚慰了我的情绪。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我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这座山顶上,就在这一片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几英亩的水仙花:各色各样的黄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浅黄到柠檬般的深黄,漫山遍野地铺盖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是不是太阳倾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间,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花名),如瀑布倾泻其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的珊瑚色的郁金香。
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那粉红色的胸脯和宝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着的宝石。
一大堆的疑问(浮;涌)上我的脑海: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和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因?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么建成的?
走进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屋,我们看见了几行字:
我知道您要问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女——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想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40年前。
回家的途中,我沉默不语。我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说:
……
卡罗琳听了我的话,笑了:“明天就开始吧。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小题1:概括叙述文章内容。(含标点40字以内)(3分)
?
?
小题2:“我”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从文中选出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填入空格。
小题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括号里各有两个词,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答:?
小题4:.有人认为这个花园是卡罗琳建造的,有人认为是另一个女人建造的,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你认为是谁建造的?请以文章内容为根据加以阐明。(至少说出两条理由)
?
?


参考答案::
1“我”在卡罗琳的要求下,去山顶看花园,被花园的美丽和它的建成所震撼。要点包括人物、事件、情感变化的原因。
2.勉勉强强(焦急)吃惊?震撼
3.涌,(用比喻)形象地表现问题产生得多而又快,形容一股(古)脑儿(一下子;一起)冒出来。对每句的另一个词语,能解说得言之成理也可。
5.观点一,认为是“另一个妇女”建造的,理由:①开头部分卡罗琳说“有人种了水仙花”这“有人”显然不是指自己;②“第一个回答”再一次交代是“一位妇女”而不是卡罗琳;③“开始于四十年前”表明卡罗琳现在已经60岁左右。“我”80岁的老人自己开车不太近情理,观点二,认为是卡罗琳建造的,理由:①“三个回答”中的“一位妇女”是暗指卡罗琳自己。②“我已经习惯了”中的“习惯”,表明她几十年往返这条路修建花园。③“山顶有人种了水仙花”,是卡罗琳有间保密,想给“我”一个惊喜,这是外国人一种幽默。④“我知道您要问什么”,是罗琳特意针对“我”而作答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 间 小 路? 龙应台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一条山间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像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综观全文,作者在回顾岳麓书院的兴衰历史时,表达出了哪些看法?(6分)
答:
2.作者在第8段中提到的“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什么?请加以说明。(4分)
答:
3.作者写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这段文字中“最深邃的起点”指的又是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构思巧妙,以一条山间小路连接起古代与现代,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B.作者写岳麓书院,重写了朱熹与张栻公开讲学辩论的事,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书院是文明的象征这一点。
C.“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这是作者对书院的委婉批评,意即为了吸引游人,应该附设歌厅茶座。
D.百泉轩庭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千年之后仍然冒着泉水,象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充满生机与活力。

E.作者介绍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还补充介绍了他抵制秦桧追谥其父的事迹,意在突现书院在精神上与当权者是始终对立的。


参考答案:
1.书院兴,说明文明在发展;书院衰,说明政治霸权在压迫文明;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每答对一点给2分)
2.“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历史上对文明的认识、追求和尊重的力量。
3.再点“小路”,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文明初始的时代。
4.C、E。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C项是对世俗的讽刺,批评世人对文明不如对歌厅有兴趣;E项不能说“始终对立”,也有妥协的时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
余秋雨
  集中了那么多两难困惑,怎么可能激发起人们积极的生命反应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两难没有结论,但文章总要有归结。我喜欢归结在某种境界上,以境界取代结论。
  所谓境界,是高于现实苦涩的一种精神观照。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由此,文章不再显得平面,因出现了另一个向度而成为立体。
  要开腾,必须挣脱世俗功利得失的坐标,从而使世间的难题不再具有绝对性。它们都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具有在更高坐标上获得协调共存的可能。
  正像先哲所说,人的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本身是很难协调的。感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人欲横流,理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规矩森严,这也是一种两难。那么,举行一个舞会吧,在舞会上,人的许多感性欲望获得满足,生命的节奏跃动在声色旋涡中,但舞会是有规矩的,人类的理性命令渗透在举手投足之间。席勒说,人们通过游戏才能把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协调起来。那么舞会就是这样的游戏。
  席勒所说的游戏,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凡境界都无法描述,只能不断举例。
  在里根总统担任美国总统时,一个患绝症而不久于世的小女孩给他写信,说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想作几天总统,里根居然同意。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游戏,但当白发苍苍的老总统把只剩下几天生命的小女孩扶上白宫台阶的时候,这个游戏是动人的。
  戈尔巴乔夫还在领导苏联的时候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个莽撞的欧洲青年竟然驾着直升机越过重重警戒线在红场降落,使庞大的苏联防空部队丢尽了脸。东西方都在关注会如何严厉处置这位不速之客,没想到戈尔巴乔夫用游戏的口吻说了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呢”,放了回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位空闲的工人突发奇想,打开世界地图给多国首脑写信,请他们寄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给他做留念。不多久他简陋的住所前各国大使馆的汽车来来往往,首脑们在照片的题词都幽默俏皮。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个地方展出,参观者们在游戏的气氛中读解了一门十分温馨的国际政治学。
  我故意选择一些政治人物为例子是想说明。20世纪的国际政治一度是全人类对峙、仇恨、隔离的集中地,但只要产生哪怕是一丁点儿游戏的念头,种种麻烦就在顷刻之间变得不再坚硬。
  这些游戏,都因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两难,而散发出自由和个性。
  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看到的境界就是超然的关怀。
  在这样的游戏中,生活和艺术非常靠近。
  那么,如果写作人不生气,我想斗胆说一句:我们的写作,也何不成为这样的游戏?庄子说了几千年的“逍遥游”,难道从来没有牵动我们的心?
  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人类最原始,最宏大的关爱,也就渗透在这种游戏秉性里,因此,后世的一切文学巨作。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神话、童话和寓言的精神特征。
  这是一个需要永久仰望的境界,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但是即使如此,我在写作中也会时时抬起头,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长年累月间我渐渐领悟,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劳作,必须拥有点化历史、引渡众生、呼唤神圣的全部主动性和活泼性,如果仅仅是被动的再现,直接的同情、切实的批评,即使是热烈而公正,也有负于使命。照理这样的领悟早就应该体现在作品之中,但是其间的关键不是艺术方法的更替而是人格理想的转变,要真正实现又谈何容易。
1.怎样理解第三段中“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的里根等政治人物在处理问题时为什么都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1)作者“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是什么“救助”?(2)作者认为可以“在那里”获得“救助”的理由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中“最佳境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工作中挣脱了世俗功利得失,能超脱地关照苦涩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2.通过游戏能把感情欲望和理性欲望协调起来,使不幸的人得到温暖而又尊严的关怀。(意对即可)
3.(1)能够超越两难困惑,激发起人们积极的生命反应。
  (2)因为超然的关怀能使文学艺术拥有点化历史、引渡众生、呼唤神圣的全部主动性和活泼行。
4.超越功利;超越两难;游戏方式;关爱人类或富于人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则短新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则新闻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追逐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参观者中特殊的一员,作者是如何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导语部分有三个作用,一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香港即将回归;二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三是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3.作者从参观者的角度,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参观者的心理活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
胡发贵
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概要说来,其主旨有这样几项。
其一富民为“政之急”。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史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也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其二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首先,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惟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其三富民是政府的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舜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则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故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因此,对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儒家痛斥之“率兽食人”,根本不配“为民父母”。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选自2011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儒家民生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关注民生,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B.儒家认为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
C.儒家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稳定是富民的基础。
D.在儒家看来,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民生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所以他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
B.“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说明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C.“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明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
D.儒家以“为民父母”为喻,意在表明统治者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儒家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讨论。
B.孔子肯定温饱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所以强调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让人民吃饱穿暖。
C.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
D.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根本不配“为民父母”,被儒家痛斥为“率兽食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儒家认为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小题2:B项,这句话说明“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
小题3:B项,孔子肯定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