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7-03 21:29:2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小题1: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3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巧妙地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梅,“一枝”从视觉突出梅的凌寒傲立,“和月香”从视觉和嗅觉写出梅的洁白与芬芳(2分),形象可感地描写出梅的形态与品质。(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写“怜”花又怨花,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渴望得到关爱的情感(2分);写独倚栏杆,深夜还在看梅,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希求温暖的情思。(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小题2: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①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元好问②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人曾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当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②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金亡不仕,隐居故里,潜心编纂著述。
1.请分析陈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诗人借助海棠花的形象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阴冷的自然环境:早春二月,日日风寒,细雨飘零,春寒袭人。为下文描写海棠在寒风冷雨中独立开放做铺垫,烘托出海棠花的大无畏精神。(如答“一语双关,‘风’‘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亦可。)
2.陈诗中海棠花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
  元诗中海棠红蕾深藏,不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炫耀自己,赞扬了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形象的写照。(答“元诗中诗人借海棠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②。


参考答案:
(1)诗中描写的细节:船工捕得一条鲤鱼,作者就认为它是从家乡游来的,立即要烹煮鲤鱼,从鱼肚中取出家人的来信。(2分)表达了作者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传递出作者一番思乡的心意。(2分)
(2)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是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是情景交融。(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联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题目。
莎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莎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是日文“再见”的音译。
小题1:关于这首诗与《再别康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两首都是离别诗。《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与母校的不舍之情,《莎扬娜拉》则抒发了一对异国恋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
B.两首诗都善于运用意象来抒发情感。《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河畔的一组意象,《沙扬娜拉》则选取了一个别有意味的意象。
C.两首诗都运用了多种手法。《再别康桥》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沙扬娜拉》则以比喻和反复的手法为主。
D.两首诗都属于现代新诗。《再别康桥》更讲究节奏和押韵,属新诗中的新格律体,《沙扬娜拉》则是新诗中的短篇小诗。

小题2:《沙扬娜拉》一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一低头”的细节写出了女子道别时欲言又止的神态,揭示了她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水莲花”的比喻新奇、贴切,既突出了日本女郎娇羞柔媚的风姿,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娴静、纯真的美好形象。
C.“蜜甜的忧愁”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它形象地写出了相聚的甜蜜和离别的忧伤,深刻地表现了“伤离别”的主题。
D.诗歌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表现离别的深情。
小题3: 结合本单元对新诗的学习,下面是关于“新诗”的说法,你认为哪一项不正确?(?)(3分)
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流。
B.与古体诗的严格讲究格律相比,“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所以又叫自由体诗。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 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出现不久就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就有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莎扬娜拉》中诗人与日本女郎并非异国恋人,也没有生离死别之情。
小题2:写出相聚的甜蜜和离别的忧伤是对的,但说诗的主题是“伤离别”就错了。这首诗旨在借离别写日本女郎的柔媚羞涩之美。
小题3:自由体是中国新诗中的一种。就中国新诗全貌而言,还是讲究格律和押韵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答张十一①?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小题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略加分析。(6分)
小题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以动衬静(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拟人:“竞”字将嫩笋
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把山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出来,写出了春天
的生机;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
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得6分)
小题1:诗人写愁却不正面言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
将自己的怨愤与悲愁隐含其间,读来韵味浓厚,令人回味。(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运用了以动衬静、拟人、寓情于景的手法。
小题1:尾联是通过“鬓发白了一半”侧面写愁,其侧面烘托之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