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7-03 21:30:05 【

1、阅读题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2)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陆蠡《囚绿记》)
选出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或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1)段描写了月下荷花的朦胧、清幽、恬静之美。(2)段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热爱。
B.(1)段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境的自然清新。
C.(2)段中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正需要绿色来安慰自已的心灵。
D.(1)段描写表面上没有写月,但实际上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2)段写绿色,但并没有直接描写,可抒情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囚绿的急切和对绿的诚挚歌颂。

E.(1)段写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的“不宁静的心理”。(2)段侧重于直接抒情,以写观者的心理活动为主,被观者“绿”成为抒情的依托。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B自然清新应为宁静和优美。D表现了作者观绿的急切和对绿的诚挚歌颂。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窗前明月枕边书
  一支笔一卷书,一杯茶一盏灯。今年来,夜读《鲁迅全集》成为我的习惯。
  当漏尽人息,万籁俱寂之时,挣脱一天的束缚,抖落一身的尘埃,跳出烦琐的事务圈子,翻开喜爱的《鲁迅全集》,马上就会沉浸到另一个世界中。
  读到酣畅淋漓处,若披惠风,若遇甘霖,若饮琼浆,齿颊留馨,宠辱皆忘。羁于尘嚣的心似乎便与鲁迅先生于冥冥中构成一种感应。于是心胸为之澄澈,耳目为之清明。躁狂的血液赢得了理性的关注,沉郁的脉管汲纳着激情的奔涌,生命的苦涩化为情感的升华。此刻,我感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飘飘然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境界。
  当我断断续续把一套厚厚的《鲁迅全集》读完一遍时,我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到底读出了些什么,留在记忆中最鲜活的又是哪些东西。然而,“伟大”一词渐渐清晰起来。是的,伟大!
  我知道,伟大,用于评价一个人是十分庄严、厚重,甚至奢华的词汇,但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先生的伟大,不在于他有多少传世典章,也不在于他能否收揽遗续,开一代之风气;而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时时生活在危险中,却挣扎着为世人找寻通向希望的道路,在于“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伟大,集中体现为他的思想、情操和风骨。
  百年以来,中国人文思想领域零落凋敝,渐趋喑颓,民国时期虽略有学者振聩,但终究属遗缕,不复起沉疴,不足开新局。历数百年来堪称宗师者,唯鲁迅先生一人而已。
  风雨如晦的岁月,鲁迅先生的身边是狰狞的魑魅魍魉;他的眼前是血腥的刀光剑影;他的身后是如磐的黑暗势力。虽然先生的心境是悲凉的,情感是沉郁的,但是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鲁迅先生用如椽的巨笔,洞穿了人类文明史的薄薄外壳,将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将人性的弱点剖析得入骨三分。在先生去世7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闪电仍将辉映人类文明的星空。
  从肖像上看起来相当冷峻的鲁迅先生,内心里却燃着一团火。对国家和民族有着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他没有埋首故纸堆中考据辨赏,春呻清寒秋吟薄凉,也没有选择独善其身故作从容,而是“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流着泪挥起刀,于责骂、血污中一寸一寸地向前拼杀。他悲天悯人,为民鼓与呼。他由学医转而从文,始终怀着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
  在他的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震撼并唤醒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用回春妙笔医治祖国母亲的伤痛,激活国人麻木的神经,净化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高贵血统。用毕生的精力践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神圣使命。
  鲁迅先生总是于刀山剑林中挺身而出,总是冒着生命危险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旗上挂满了一篇篇极其深刻的小说。他的杂文似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他傲骨铮铮,从不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更不趋炎附势。“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自画像。
  英国人以莎士比亚为荣,印度人以泰戈尔为荣,俄国人以托尔斯泰为荣,我们更应该以拥有伟大的鲁迅为荣。有了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便多了一份厚重与阳刚;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
  在这个呼唤信仰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位“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的文化巨人,仍将引领我们走好前行的道路。
  《鲁迅全集》不仅影响了我已走过的那段人生历程,而且还将继续影响我未来的路程。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诗人戴望舒的一句话:“问我欢乐何处在?——窗前明月枕边书。”
1.综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第8自然段中“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阅读《鲁迅全集》,是一种惬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聩。
2.文章开头通过几个名词,描绘了一个读书的场景。表明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3.一方面以文学形式,揭示了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让人们认清了历史;另外也是更主要的,说明鲁迅的思想有着历史意义,有着现实意义,对未来也有着指导意义,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
4.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审查过去,剖析今天,透视未来,中华民族将永立世界潮头;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用“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能有鲁迅先生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傲骨,中华民族将敢于面对任何恶势力,有着压倒一切的气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法。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当为《世说新语》,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六言七言,杂出《诗》、《骚》。”明人胡应麟《诗薮》把《南风》、《击壤》等传说中的上古歌谣以及战国时的《易水》、《越人》歌当作七言诗之始,同时他又认为楚辞《九歌》最有代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七言之始”条亦曰:“余考七言之兴,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宋玉《神女赋》:‘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此皆七言之祖。”由此看来,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世说新语》与《日知录》里面所指的七言,都是不包括中间有“兮”字的句子,只有胡应麟才把《九歌》体里面的七字句当作七言诗来看待。这说明,古代学者认可七言源于楚辞的人并不多。只是现当代学者中,持此论者才逐渐增多且影响日盛。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罗根泽,他在《七言诗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首先指出了楚辞体蜕化而成七言诗的观点,并指出了两种蜕化的方式。第一种情况如《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先行些。”去掉两句中的“些”字合成一句,就变成了“魂兮归来入修门,工祝招君背先行。”第二种情况如《九辩》:“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省掉中间的虚词,就变成了“悲忧穷戚独处廓,有美一人心不怿。”由此罗根泽又说:“就此上例证视之,由骚体诗变为七言诗,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而可成……由骚体变成七言,来源:91exam .org是异,是蜕化,所以必在骚体诗全盛期以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萧涤非诸人。可以说,经过以上诸家学人的论证,七言诗源于楚辞说,逐渐成为在这一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
但余冠英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对七言诗由楚辞蜕变说提出质疑,认为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其中只有《山鬼》、《国殇》与之相近,但是去掉“兮”字之后,只能变成两个三言,而无法念成七言的“□□-□□-□□□”节奏。他同时指出,楚辞体在汉代用于庙堂文学,“是早已受人尊敬的了,假如七言诗是从楚辞系蜕化出来的,那么七言在唐以前被歧视的缘故,便不可解释了”。同时,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如荀子的《成相篇》。他说:“就现存的谣谚来看,西汉时七言还很少,在成帝以前只能确信有七言的谚语,而七言的歌谣有无尚难断言。不过从谣谚以外的材料观察,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他因此提出了两点最主要的证据:第一是西汉时的两本字书、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里面用了大量的七言句,是口诀式文体。编口诀的目的是便于让人记诵,所采用的必是“街陌谣讴”中流行的形式。第二是《汉书·东方朔传》里载有一首东方朔的射覆,是四句七言韵语,这也一定不是他的首创之格,而是当时“街陌”流行之体,由此才能脱口而出并能逗笑取乐。最终他认为:“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是从歌谣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所以,血统上和七言诗比较相近的上古诗歌,是《成相辞》而非《楚辞》。”“七言诗的渊源只有一个,就是谣谚。”余冠英的观点也得到许多人的响应,如褚斌杰。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七言诗源于《楚辞》这种学术观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世说新语》,后世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丰富。
B.古代学者对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论述较为零散,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因而长期得不到古代学者的广泛认可。
C.余冠英等认为早在先秦两汉时,七言句式就已经与《楚辞》句式并存,因而七言句式并不是从《楚辞》中转化而来。
D.余冠英等认为,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先秦两汉中广泛存在于谣谚、字书、镜铭及文人的创作中。

小题2:余冠英认为七言并非源于楚辞,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
B.七言在唐以前文学中社会地位低。
C.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存在大量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
D.司马相如、史游的字书及《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很多的七言句。
小题3:在文章的第一段,罗根泽认为楚辞演变为七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试根据文中举例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去掉置于第二句句尾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2)去掉长句中置于句中的语气助词合成一句。(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世说新语》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而不是认为“七言诗源于《楚辞》”。B原文为“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并且强加因果。D原文为“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因此“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说法错。
小题1:D项内容是用来说明“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不符合文题要求。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母牛同游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夜闻城市的真正噪音,要等到摩托车的聒噪缄默以后才听得到:寂静中传来的渐行渐远的夜行人的脚步声,捡破烂者因孤单而吹起的口哨声,巡夜警卫脚踏车的咿哑声,远处微弱的喧闹声,还有楼上的鼾息,病人的呻吟,老旧钟摆的报时声……
挤在满身流汗的太太和小孩之间,搬运小工马可瓦多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每一个人迹,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
仿佛是无望的假日念想帮他开启了梦想之门,马可瓦多觉得听到远处有颈铃的响声、狗吠声,还有短促的哞哞声。他竖起耳朵找,真的听到上百的脚步声,缓慢,低沉,越来越近,压过其他所有声音——除了那生锈的颈铃声。
马可瓦多站起采,穿上衬衫、裤子。“你去哪儿?”觉醒的太太问。
“有牛群过街,我去看看。”
“我也要!我也要!”知道应该在正确时机醒来的孩子们说。
那是在初夏夜里穿过城市到山上放牧的牛群。暗灰和花斑的牛背挤满了人行道。母牛携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城市似乎与它们无关,它们就像待在那个有湿润草地、山雾和激流浅滩的世界里一样专心致志。
“爸,”小孩说,“母牛跟电车一样吗?它们也停站吗?终点站是哪里?”
“跟电车一点关系也没有,”马可瓦多解释,“它们到山上去。”
“去滑雪?”小彼得问。
“去牧场吃草。”
“它们践踏草地不会被开罚单吗?”
不问问题的只有小米开尔,他比其他孩子大些,对母牛已经有他的概念了。他跟着牛群,像放牛人一样在队伍旁小跑。
等最后一群牛过完,马可瓦多牵起孩子们的手准备回家睡觉,可是不见了米开尔。他走下房间问太太:“米开尔回来了吗?”
“米开尔?不是跟你在一起吗?”
“他一定跟牛群不知跟到哪里去了。”马可瓦多想。他跑到街上,去追踪牛群经过的痕迹。但那个晚上似乎有不同的牛群穿越城市,每一群分别朝着自己的牧场走去。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就这样,直到最后一声颈铃淹没在黎明曙光中,马可瓦多仍无济于事地四处乱转。
接待马可瓦多报案的警官说:“跟在牛群后面?那他应该是到山上度假去了,真好福气。你看着好了,他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黑黑壮壮的。”
警官的臆测几天后被证实了。有同事在远处的山下遇到了米开尔:他跟牛群在一起,让问候爸爸,说一切都好。
马可瓦多留在酷热、满是尘土的城市里,心却在他那幸运的孩子身上——他现在正在杉树阴影下待着,嘴里含着一叶青草吹口哨,看着草地上母牛悠闲地走动,倾听山洼中潺潺的流水声。
妈妈却焦急地盼望儿子回来:“他会搭火车回来?还是公共汽车?已经一个星期了……已经一个月了……天气要变坏了……”尽管餐桌上少一个人是一大慰藉,但她仍不死心。
“他好命,待在阴凉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马可瓦多说。每一次远方的群山在热腾腾的马路尽头若隐若现时,他就觉得自己陷在一口井里,看着头上的阳光在槭树枝叶间闪烁,野蜂嗡嗡飞舞,小米开尔在上面,懒洋洋而幸福地,身处牛奶、蜂蜜和一丛丛的桑葚之中。
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
一个晚上,马可瓦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不是幻觉,他听到砌石地上渐行渐近的踏步声,夹杂着叮当的颈铃。
马可瓦多和全家跑到马路上,又看到了缓慢而庄严的牛群。在这当中,跨骑在一只母牛背上,头随着牛的前进步伐左右摇晃,处在半睡眠状态的,正是小米开尔。
大家把他举起来,拥抱并亲吻他。小米开尔有点晕头转向。
“你好不好?”
“嗯……好……”
“想要回家吗?”
“想……”
“山上漂亮吧?”
小米开尔站在大家对面,皱起眉头,目光冷硬。“我工作得像只骡子,”他说,然后吐了一口口水,“每天晚上我要快快地把挤奶工人的木桶从这头牛移到另一头牛那里去,搬过来搬过去,然后倒进马口铁桶里,反反复复,直到深夜。一大早再把铁桶滚上卡车让他们运到城里……还要不停地清数牛、铁桶,要是算错就麻烦了……”
“但你总会待在草地上吧?当放牧的时候?”
“根本没有空。老有事做。挤牛奶、薅草、挑粪。我做这些得到了什么?借口说我没有工作合约,你知道他们付我多少钱?少得可怜。但你们要是以为我会把钱给你们,你们就错了。走吧,回去睡觉了,我累得要死。”
他耸耸肩膀,鼻子吸一口气便转身回家了。
路上的牛群渐渐走远,带着不真实的、元精打采的干草味及铃声。
(选自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各种噪音的描写,既表现了城市夜间的不宁静,也为后文写马可瓦多因深夜无法入睡而听到母牛经过城市的声音做了铺垫。
B.第二段中作者将从低矮的窗户渗进房间里的各种细微声响比作尘埃,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深夜里嗓音的琐细、混沌和无孔不入。
C.孩子们看到母牛时充满好奇,他们用城里生活的经验来揣测母牛的生活,那些幼稚的问题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
D.接待报案的警官欺骗马可瓦多说,小米开尔跟着牛群是去山上度假享福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谎言使马可瓦多陷入幻想之中而放弃了对儿子的寻找。
E.对于小米开尔离家去放牧这件事,妈妈的态度不像马可瓦多那样超然,她虽然为家里少了一口人吃饭而感到慰藉,但仍焦急地盼望米开尔回来。
小题2:小说的标题“与母牛同游”有什么含义?(6分)
小题3:小说中的马可瓦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4:优秀小说的“主题”常常是“说不尽”的,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可以做多种解读,你能否读出两种以上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小题2:①米开尔追随牛群离开城市,去跟母牛一起过放牧的生活。②马可瓦多人在城市,心却随着儿子追随牛群而去,跟随母牛神游于自然山水之中。③ “与母牛同游”象征着在酷热、污浊的城市里艰辛度日的人们对大自然以及美好自由生活的想象和憧憬。(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工作辛劳,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而不能休息;生活贫困,孩子们甚至吃不饱饭。②自伤自怜,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把深夜听到的人迹怀着同病相怜的悲悯之情。③厌恶城市里污浊的环境,不满现实,对自然和美好生活充满想象和憧憬。④关爱、想念孩子,希望他能摆脱贫困饥饿,过上幸福生活,每天晚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等待儿子回来。⑤敏感,对深夜中的细微声响有真切的体察和敏锐的感受。⑥好奇,想象力丰富。深夜起来看经过城市的母牛,为儿子想象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4:主题提示:①以生活在城市底层的马可瓦多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和想要逃避的渴望,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以母牛的生活对比人的生活,以美丽的自然对比污浊的城市,批判城市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抑。③以马可瓦多和米开尔贫穷艰辛的现实生活,揭示压力无处不在,底层民众无望改变生活的现实。④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生活与其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因人的存在而带来的丑恶无处不在,在现代文明中人无处可逃的处境。
[答案示例]
主题一: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搬运小工马可瓦多生活在污浊的城市,过着艰辛贫苦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城市底层劳动者生活的缩影。他厌恶城市的污浊,喜欢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的母牛,想象儿子跟着牛群能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的想象和憧憬也是在尘土飞扬的城市里奔波劳作的人们共同的渴望。(2分)
主题二:表现人在现代文明中无处可逃的困境。(2分)小说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美好生活与米开尔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诗意生活图景的虚幻,无论是污浊闷热的城市还是山水清幽的自然,只要有对利润的追逐,有对人的不公正、不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乐土。(2分)
(8分;其中每个“主题”2分,结合文本加以阐释2分;答出任意两个主题、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主题”的解读,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夸大其词,不合文意,这些幼稚的问题只是他们天真好奇心理的自然流露而已;D项理解不当,警官那样说并非有意欺骗马可瓦多,而是因为他本人也觉得跟随牛群去山上是有福气的事;E项认为马可瓦多对儿子跟随母牛而去的态度是“超然”的,有点绝对,他也是想念儿子,日夜盼望儿子回来的。
小题2: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第二思考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三看修辞手法,第四思考与主旨的关系,第五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此标题概括了中心事件:米开尔追随牛群一起过放牧的生活。从主人公关系看,标题写出马可瓦多人在城市,心却随着儿子和母牛神游于自然山水之中。从修辞和揭示主旨角度看,“与母牛同游”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在酷热、污浊的城市里艰辛度日的人们对大自然以及美好自由生活的想象和憧憬的主题。
小题3:这类题目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马可瓦多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搬运小工”表明马可瓦多地位卑微;“闭着眼,倾听这些细微声响的尘埃从人行道渗过低矮的窗户,落到他半地下室的房间里。每一个人迹”表明他敏感,对深夜中的细微声响有真切的体察和敏锐的感受;“马可瓦多都感伤地认他为兄弟,像自己一样”,自伤自怜,怀有悲悯之情;“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钉在那尘土飞扬的火红水泥炉边”生活贫困,假日也得不到休息;对儿子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的想象表明他厌恶城市里污浊的环境,对自然和美好生活充满憧憬;“马可瓦多循迹追上一群群母牛,都没有见到米开尔”“其实他每天晚上也都期待着儿子回来,细细聆听着路上的脚步声”“他好命,待在阴凉的地方,肚子用乳酪填得饱饱的”表明他关爱、想念孩子,希望他能摆脱贫困饥饿,过上幸福生活;深夜起来看经过城市的母牛,为儿子想象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生活画,表明他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从情节、人物入手来分析本文的主题。从人物的角度看,搬运工马可瓦多对对大自然中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城市生活的厌恶,马可瓦多又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类人的代表,所以他的愿望也就表现普通市民生活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情节看,米开尔去郊外,本来大家以为他过上了好日子,然而现实却是一样的艰辛贫穷,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残酷,底层民众的无望。母牛可以离开城市去它们的牧场,人却不可能逃离;在人们的心里,自然是美丽的,连警察都认为米开尔是去旅行了,城市却是污浊的,这些对比就批判城市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抑。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两个方面来谈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小题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 (1)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 (2)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 (3)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活平静 (4)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小题3:?“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产生的结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小题2:此题考生需要分析文本结构,二至四段介绍了杜甫在夔州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第二段“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第三段“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第四段“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可知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这些因素影响了作者的创作。
小题3:本题重点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点态度。抓住第四段中关键语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展开,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例子阐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