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7-03 21:44:31 【

1、阅读题  古诗鉴赏题:(8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故人”指谁?“烟花”指什么?(4分)
(2)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深情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在元代杂剧中,扮演“花脸”的角色名叫( ?)
A.旦
B.末
C.净
D.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小题1: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猜测之感,(2分)表现了诗人怀念故土思念家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的情怀。(3分)
小题2:①借景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对故乡的思念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就一点阐述赏析即可,手法2分,结合诗句2分,情感2分;从其它角度结合本诗恰当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作者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B.《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作者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静恬淡之所。所写之景也都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
C.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通过对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诗中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
D.李益《塞下曲》援引“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的信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①本首诗中有一意象在古诗里泛指水边送别,这一意象是?,其中“石桥朱塔两依然”中“依然”的意思是??。(3分)
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细雨垂杨系画船”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①南浦(1分)?依依难舍之意。(2分。如答“仍旧、如故”等得1分)


本题解析:②诗句中诗人用细雨、垂柳、画船作结,与诗中前两句景物描写熔为一体,抒发出诗人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之情,写得情意绵绵,颇具风神情韵之美。(意思对即可得分)(3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