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07-03 21:44: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己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夜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词的上片,一句一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四景,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
(2)历代词选家大都认为“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一时名句,请从艺术觉度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1)词的上片,一句一景,写水上龙舟,柳阴秋千,芳洲拾翠,秀野踏青。(4点,共2分,少一点扣1分,扣满2分为止)紧扣寒食节日,从四个角度极力渲染了春光的美好,气氛热烈。(2分)
(2)可以从以下角度说,说出一个角度即可得分。(也可答出其它方面,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但至少答出两个点。每点3分,共6分)
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柳絮在日下有影还是无影,人们平时并不留意,这里经作者点出,显得新鲜而有诗意。
②全词由热闹而冷静,这种冷静,用无数缭乱的杨花作了反衬。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彻底破坏、大胆创造是《女神》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精神特征之一。请举例说明作品是如何表现这种精神特征的。


参考答案:《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集中体现在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是—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人。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如《女神之再生》等)。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如《天狗》等)。“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小我”是统一的(如《天狗》、《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等)。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①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②,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苒苒:渐渐,慢慢。②颙望:抬头远望。③恁:如此。
小题1:上片重点写景,请简要说明上片写景的特点。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不减唐人高处”的赞叹,试做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在下片中,词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上片中,作者写景主要是按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的顺序描绘的。(2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宏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能够体现出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3分)
小题2:此词的主旨主要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2分)下片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己回归望眼欲穿的情态,虚实结合,把游子羁旅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参考答案:(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B项: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可见当时作者经常因为无事而让衙役在家,省去无聊的客套。
C项:颔联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如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深秋时节,蝶影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所以不是写两个时间,而是一个时间:一个秋天的雨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此词是作者罢相后晚年于江宁半山之作。
1.“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虽是写景,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却用它寄托了许多情感,请结合试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他居住在篱笆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穿着窄衫,戴着短帽,悠闲地漫步在垂杨下,一个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意思对即可)
2.包含着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包含着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