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1:48:4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愔,字遵彦,弘农华阴人。愔风度深敏,容止可观。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孝昌初愔惜随父之定州。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情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永安初,还洛,拜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元颢入洛,时愔从父兄侃为北中郎将,镇河梁。愔适至侃处,便属乘舆失守,夜至河。侃虽奉迎车驾北渡,而潜欲南奔,愔固谏止之。遂相与扈从达建州,除通直散骑常侍。孝庄幽崩,愔潜窜累载。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即署行台郎中。时邺未下,神武命惜作祭天文,燎①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神武愍之,恒相开慰。及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咸共怪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 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痰。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愔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孝静帝武定末,以望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济南②嗣业,任遇益隆,朝章国命,一人而已,推诚体道,时无异议。频遭追厄,冒履艰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节选自《北齐书·杨愔传》,有改动) [注]①燎:祭祀的名称。②济南:即济南王高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欲南奔,愔固谏止之——固:坚决 B.以直言忤旨见诛——忤:违背 C.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赍:礼物 D.以望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望:声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杨愔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②孝庄幽崩,情潜窜累载 ③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 ④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 ⑤朝章国命,一人而已⑥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设法骗过葛荣,没有娶葛荣的女儿,也没有出任叛军的伪职,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B.杨愔遭受了家祸,就自行按礼制守丧,只吃加盐的米饭,以致骨瘦如柴。神武帝很哀怜他,经常对他进行开导。 C.杨愔能文能武,不仅为神武帝撰写各类公文,而且每次作战都冲在前面,令人刮目相看,受到朋友和同僚们称赞。 D.杨愔被孝昭帝诛杀前一直受到帝王信任和亲待,他们有的将女儿嫁给他,有的越级提拔他,有的委之以国事大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有名望的人见了他,无不敬重诧异,有见识的人都用前途无量来赞许他。 (2)郭秀平时就嫉妒杨愔的才能,趁机写信恐吓他,并劝他逃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汤传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 ?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然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时成都侯商新为大司马卫将军辅政,素不善汤。商闻此语,白汤惑众,下狱治,按验诸所犯。……于是汤与万年俱徙敦煌。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注:①初陵:指初步建造的陵墓所有的地上附属工程。译时可以保留不译。 小题1:以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属:写作 B.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循:遵循 C.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数:几个 D.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贾:价格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述“陈汤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的理由”和“群臣对建造新陵徙民于新陵进行反驳的理由”的一组是?(?) A.①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备 ②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 B.①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后卒不就 ②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 C.①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②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 D.①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
|
②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下至从庶,熬熬苦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汤少时好学,善写文章,但因家穷,总是向人告贷,不为州人称赏。后来获得张勃的赏识,得以被瘵荐,但为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此事被揭发后陈汤获罪下狱。
B.负责建造皇帝新陵的将作大匠认为自己将建陵成功,得到重赏,于是怂恿陈汤请求迁徙,以获得田宅。陈汤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上书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
C.群臣认为新陵本身不适合作为陵墓地址,多年来的建额外花费了大量的人物力和财力,导致国库空虚,人民疲苦,不如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停止修建新陵。
D.陈汤认为天子会听从群臣的意见,不会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司马卫将军商新认为陈汤在祸乱民心,审查他所犯的罪状,将其流放到敦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数:读shuò层次。)
小题2:D(A项①句是解万年向陈汤建议徙居新陵的理由,小是陈汤向天子建议“徙民”的理由。B项②句表述峭万年没有炸废陵墓这一结果,并不是秽臣直接向成帝提出的反对修建新陵、迁徙百姓的理由。C项①句是陈汤向成语,表达自己事先迁徙新陵的愿望,不是建议“徙民”的理由。)
小题3:D(“陈汤认为不会再迁徙百姓到昌陵邑“意思正好与原文相反,原文中陈汤认为天子将会所从群臣的百论再迁徙百姓则昌陵邑。)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家里很穷,总是向人求乞告贷,没有品节,不被州时人称赏。向西行长安寻求做官机会,做了个太官献食丞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说陈汤不遵礼法,品行败坏;张勃选举人才故意隐瞒事实,获罪,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他在这时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担任了郎官。
起初,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交情很好。自元帝时,不再迁徙百姓到渭陵建县邑(以奉陵园)。成帝时始建陵墓,施工几年后,喜欢霸陵曲亭之南,又在那里重新营造陵墓。解万年和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负责的工程屡屡投和皇帝的心意,使自己升迁为将作大匠;等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营建杜陵,宣帝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而获得二千石的俸禄;现在始建陵墓,营建县邑,成就大功,万年我也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该请求迁徙,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田宅,这是两全其美之事。”陈汤认为此事有利可图,于是封缄奏书,进献皇上,说:“陵墓所选之址,是京师附近最为肥美的土地,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县邑。不把天下百姓迁徙到陵墓附近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圈占良田,役使贫民。可以把他们迁徙到新陵附近,这样可以增强京师的力量,削弱诸侯的势力,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得以贫富均衡。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徙居陵墓附近,给天下人带个头儿。”
于是天子听从他的计议,果然设置昌陵县,后来让关内各郡国民迁徙到那里。解万年诡称三年就可建成陵墓,结果后来没建成,群臣中有很多人说这件事不合适。成帝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靠填埋低地成为高台,积聚土石成为山丘,估计陵园中的别殿还要建在平地之上。从别处搬来的土壤不能保存幽冥的灵魂,在表层外露位置建造陵墓,也不牢固。役使好几万士卒、囚徒、工匠、庸夫,以至于点着火把夜间工作,从东山取土,几乎与谷物同样价钱。陵墓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因之劳苦,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庶民,众口发出愁苦之声。先前建的陵墓随顺先天的本性,依凭自然形成的土壤,所处地势高旷宽敞,靠近祖、父的陵墓,此前又已有十年功业,应该重新修建先前的陵墓,不要迁徙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丞相、御史请求毁弃昌陵邑的房屋,奏书还没批下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汤:“宅第并没有被毁坏,是不是还会再迁徙百姓呢?”陈汤说:“县官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将来还会再迁徙百姓到那里的。”当时成都侯商新做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成帝,平素不喜欢陈汤。商新听到这些话,对成帝说陈汤惑乱民心,把他关进监狱治罪,审查他所犯的罪状。……于是陈汤和解万年都被流放到敦煌。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做《师说》以贻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弃甲曳兵而走
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赖天之灵
B.视五人之死
C.又重之以修能
D.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赖:依靠?
视:与……作比较
修:美好的?
迫:危急
天高地迥?
以旌其所为?
日月忽其不淹?
汩余若将不及兮
迥:远?
旌:表扬?
淹:久留?
及:等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
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
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
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媪之送燕后也
A.持其踵为之泣。
B.父母之爱子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小题4: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小题5: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3分)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3分)
(2)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其 不 欲 见 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1)①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若”“甚”各1分,大意1分)
②现在您让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尊”使动用法、“封之以膏腴之地”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每错3处扣1分,“天之道”、“人之道”后可断可不断)
本题解析:
断句参考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