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7-03 21:48: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愔,字遵彦,弘农华阴人。愔风度深敏,容止可观。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孝昌初愔惜随父之定州。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情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永安初,还洛,拜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元颢入洛,时愔从父兄侃为北中郎将,镇河梁。愔适至侃处,便属乘舆失守,夜至河。侃虽奉迎车驾北渡,而潜欲南奔,愔固谏止之。遂相与扈从达建州,除通直散骑常侍。孝庄幽崩,愔潜窜累载。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即署行台郎中。时邺未下,神武命惜作祭天文,燎①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神武愍之,恒相开慰。及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咸共怪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
  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痰。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愔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孝静帝武定末,以望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济南②嗣业,任遇益隆,朝章国命,一人而已,推诚体道,时无异议。频遭追厄,冒履艰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节选自《北齐书·杨愔传》,有改动)
  [注]①燎:祭祀的名称。②济南:即济南王高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欲南奔,愔谏止之——固:坚决
B.以直言旨见诛——忤:违背
C.遣愔从兄宝猗书慰喻——赍:礼物
D.以实之美,超拜吏部尚书——望:声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杨愔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②孝庄幽崩,情潜窜累载 ③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
④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 ⑤朝章国命,一人而已⑥性命之仇,舍而不问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设法骗过葛荣,没有娶葛荣的女儿,也没有出任叛军的伪职,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B.杨愔遭受了家祸,就自行按礼制守丧,只吃加盐的米饭,以致骨瘦如柴。神武帝很哀怜他,经常对他进行开导。
C.杨愔能文能武,不仅为神武帝撰写各类公文,而且每次作战都冲在前面,令人刮目相看,受到朋友和同僚们称赞。
D.杨愔被孝昭帝诛杀前一直受到帝王信任和亲待,他们有的将女儿嫁给他,有的越级提拔他,有的委之以国事大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有名望的人见了他,无不敬重诧异,有见识的人都用前途无量来赞许他。
  (2)郭秀平时就嫉妒杨愔的才能,趁机写信恐吓他,并劝他逃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汤传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
?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然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时成都侯商新为大司马卫将军辅政,素不善汤。商闻此语,白汤惑众,下狱治,按验诸所犯。……于是汤与万年俱徙敦煌。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注:①初陵:指初步建造的陵墓所有的地上附属工程。译时可以保留不译。
小题1:以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属:写作
B.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循:遵循
C.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数:几个
D.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贾:价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述“陈汤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的理由”和“群臣对建造新陵徙民于新陵进行反驳的理由”的一组是?(?)
A.①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备
②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
B.①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后卒不就
②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
C.①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②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
D.①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
②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下至从庶,熬熬苦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汤少时好学,善写文章,但因家穷,总是向人告贷,不为州人称赏。后来获得张勃的赏识,得以被瘵荐,但为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此事被揭发后陈汤获罪下狱。
B.负责建造皇帝新陵的将作大匠认为自己将建陵成功,得到重赏,于是怂恿陈汤请求迁徙,以获得田宅。陈汤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上书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
C.群臣认为新陵本身不适合作为陵墓地址,多年来的建额外花费了大量的人物力和财力,导致国库空虚,人民疲苦,不如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停止修建新陵。
D.陈汤认为天子会听从群臣的意见,不会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司马卫将军商新认为陈汤在祸乱民心,审查他所犯的罪状,将其流放到敦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数:读shuò层次。)
小题2:D(A项①句是解万年向陈汤建议徙居新陵的理由,小是陈汤向天子建议“徙民”的理由。B项②句表述峭万年没有炸废陵墓这一结果,并不是秽臣直接向成帝提出的反对修建新陵、迁徙百姓的理由。C项①句是陈汤向成语,表达自己事先迁徙新陵的愿望,不是建议“徙民”的理由。)
小题3:D(“陈汤认为不会再迁徙百姓到昌陵邑“意思正好与原文相反,原文中陈汤认为天子将会所从群臣的百论再迁徙百姓则昌陵邑。)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家里很穷,总是向人求乞告贷,没有品节,不被州时人称赏。向西行长安寻求做官机会,做了个太官献食丞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说陈汤不遵礼法,品行败坏;张勃选举人才故意隐瞒事实,获罪,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他在这时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担任了郎官。
起初,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交情很好。自元帝时,不再迁徙百姓到渭陵建县邑(以奉陵园)。成帝时始建陵墓,施工几年后,喜欢霸陵曲亭之南,又在那里重新营造陵墓。解万年和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负责的工程屡屡投和皇帝的心意,使自己升迁为将作大匠;等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营建杜陵,宣帝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而获得二千石的俸禄;现在始建陵墓,营建县邑,成就大功,万年我也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该请求迁徙,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田宅,这是两全其美之事。”陈汤认为此事有利可图,于是封缄奏书,进献皇上,说:“陵墓所选之址,是京师附近最为肥美的土地,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县邑。不把天下百姓迁徙到陵墓附近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圈占良田,役使贫民。可以把他们迁徙到新陵附近,这样可以增强京师的力量,削弱诸侯的势力,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得以贫富均衡。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徙居陵墓附近,给天下人带个头儿。”
于是天子听从他的计议,果然设置昌陵县,后来让关内各郡国民迁徙到那里。解万年诡称三年就可建成陵墓,结果后来没建成,群臣中有很多人说这件事不合适。成帝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靠填埋低地成为高台,积聚土石成为山丘,估计陵园中的别殿还要建在平地之上。从别处搬来的土壤不能保存幽冥的灵魂,在表层外露位置建造陵墓,也不牢固。役使好几万士卒、囚徒、工匠、庸夫,以至于点着火把夜间工作,从东山取土,几乎与谷物同样价钱。陵墓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因之劳苦,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庶民,众口发出愁苦之声。先前建的陵墓随顺先天的本性,依凭自然形成的土壤,所处地势高旷宽敞,靠近祖、父的陵墓,此前又已有十年功业,应该重新修建先前的陵墓,不要迁徙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丞相、御史请求毁弃昌陵邑的房屋,奏书还没批下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汤:“宅第并没有被毁坏,是不是还会再迁徙百姓呢?”陈汤说:“县官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将来还会再迁徙百姓到那里的。”当时成都侯商新做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成帝,平素不喜欢陈汤。商新听到这些话,对成帝说陈汤惑乱民心,把他关进监狱治罪,审查他所犯的罪状。……于是陈汤和解万年都被流放到敦煌。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做《师说》贻之?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B.积土成山,风雨兴?神明自得,而圣心备
C.锲不舍,金石可镂?弃甲曳兵
D.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天之灵
B.五人之死
C.又重之以
D.时北兵已修门外
赖:依靠?
视:与……作比较
修:美好的?
迫:危急
天高地?
其所为?
日月忽其不?
汩余若将不
迥:远?
旌:表扬?
淹:久留?
及:等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
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
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
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媪之送燕后也
A.持其踵为之泣。
B.父母之爱子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小题4: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小题5:翻译和断句(10分)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3分)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3分)
                                       
(2)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其 不 欲 见 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1)①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若”“甚”各1分,大意1分)
②现在您让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尊”使动用法、“封之以膏腴之地”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每错3处扣1分,“天之道”、“人之道”后可断可不断)


本题解析:
断句参考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