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21:50:5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择?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纵有“红荷出污泥,一尘不染” 者,而青年人阅历尚浅,思想单纯,要求慎择友,并非无足轻重。 2.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3.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陈毅同志有“难得是诤友”的句句,就是对“畏友”的赞许。琳蘅·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日烦躁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于是狮子就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与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4.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日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是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所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5.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和国家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社会上的流氓盗窃集团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6.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庚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了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娃子玩火,不难自焚! 7.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的中心? a?词句,? b?真实。? c?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分量的。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知己的朋友呢?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 8.交朋友首先要注重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有的人交了朋友,后来关系又破裂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朋友之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友谊,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虚伪的友情,在斗争中将会以断交而告终。在前进的征途上,当同路的伴侣倒行逆施而又可救药时,一刀两断、各奔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卢格是马克思的朋友,但当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大肆攻击和诬蔑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便毅然地同这位曾一度“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决裂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上的敌对与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并存的。 9.交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不是搞交易。有的青年人把交朋友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人在开学就业、入党入团或者购置什么缺货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没问题,我有知心朋友,好办……”如若目的达不到,私欲落空,就转而牢骚满腹,甚至骂出声来:“真他妈的不够朋友!”这种友谊价值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可见,私欲是侵蚀纯真友谊的蛀虫。 1.要慎择友,交诤友。真正的友谊,其力量是无穷的!· 1.?仔细阅读文章,联系内容,解释第2段的加点字: 规——?;?托—— 饴——?;?攘—— 2.?在第7段空格处分别填上三个虚词: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3.?第7段中“这种交心”批的是□□。 4.?分别概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朋友: a.畏友是□□□□□□□□□□□□□□□□□□□□的朋友。 b.密友是□□□□□□□□□□□□□□□□□□□□□的朋友。 c.昵友是□□□□□□□□□□□□□□□的朋友。 d.贼友是□□□□□□□□的朋友。 5.?本文正确的分层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在序号中间划“/”) 6.?第五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规:规劝;托:托付,依托;饴:密糖;攘:相挽? 2.a:不是? b:而是? c:而? 3.真诚(真实)? 4.a: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 b:不但在平时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 c: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 d:利害倾轧,两面三刀?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对偶? 7.要慎择友,交诤友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②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了保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期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字。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的字全都糊涂了,而《泰山刻石》也只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③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语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功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④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近代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材料,中山王墓石刻稍晚于石鼓,中国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鼓。 B.从形状和用途看,《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碑刻。 C.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刻碑的目的是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D.墓志上记录死者名字和事迹的字写得好,是墓志经常被挖掘的主要因素。
|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请分条概述。(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5分) ①石刻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②文学价值。③书法价值。④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推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评分参考(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答对4点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文章理解错误,《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摩崖石刻。C.文章理解错误,文章提到,古人刻碑“后来也用到活着的人”。D.推断错误。从文章看,“墓志的史料价值”是墓志经常被挖的主要因素。)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徐百柯 有这样两份邀请:一份来自世界瞩目的中心,一份来自默默无闻的中国西南边陲。前者邀请你去了解一座3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个现代工业文明发源的国度,而后者邀请你去关注“那些时光边缘的村落,那些清泉之上的歌声”——两者会有什么交集吗?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工业革命、全民医保、流行音乐……但是在这一切的开始,导演邀请全球观众欣赏的是一派乡村田园景象。显然,这同样是英国人内心珍视的传统。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多数人的目光之外,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数日,一场“重估乡村价值”的论坛在黎平举行。 这里有侗族大歌——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赞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里的地扪侗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这里的肇兴侗寨,其构成本身就像是传统价值的一种象征,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团”。论坛会场,就设在其中的义团鼓楼下。 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工业革命之前,乡村的价值既在于生活,也在于生产,它要扮演社会演进的物质推动角色。而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当下,乡村的价值则主要在于生活,即作用于人的内心。“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这样的原则: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实际上,只有在人的内心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能去谈乡村价值的输出。 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 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相比之下,中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现代化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当下的中国乡村,没有经济提振的乡村文化复兴,注定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对乡村传统价值的保育和处理,必须同时展开,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平衡、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一种应当避免的悲哀前景是,现代化在中国展示其摧毁性的力量,待到传统的乡村价值已经飘零,待到很多人的内心已经干涸,人们才幡然醒悟,才去进行所谓的抢救。 要实现平衡的发展过程,切忌有意或无意的不对位——面对现代化的洗礼,试图用陋习陋规去加以阻挡;或者用半吊子的所谓现代观念,去否定基于人性的传统价值。 伦敦碗里上演的开幕式获得诸多赞誉,给中国人的启迪不少。但许多人忽视了那个长而有力的前奏:英国人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如果说承办奥运会是对全世界的一次诚挚邀请,那么开幕式的邀请非常清晰:请看我们内心珍视的传统,那些是构成英国人之为英国人的要素。 在黎平,肇兴侗寨的义团鼓楼里,老妇在搅拌大瓦缸里的蓝靛染料,孙女在一旁玩耍,公鸡悠闲地踱步。几米之外是寨里的花桥,老乡们坐在桥上,一边抽着长烟斗休憩,一边饶有兴趣地打量一帮外地人热烈地开会讨论。到了晚上,所有人一起欣赏曼妙的大歌,全无大牌教授、村野老人的区隔。这样的建筑,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是村寨之为村寨的要素,也承载着这样一场论坛所试图唤起的、需要乡人和城里人共同保育的价值。 期待中国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活所含蕴的良善价值,能够被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虚心接纳,并藉此成为国民内心珍视的传统。 (原载2012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9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有哪两层含义?(4分) 小题2:“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这一原则,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原则?(5分) 小题3:当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乡村文化的平衡发展?请作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黎平县的侗族村寨分别展示和保留了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 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黎平县的侗族村寨都蕴涵了乡村的传统价值。 小题1: ①要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 ②要将乡村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小题1:①坚定地走现代化之路,用经济提振乡村文化复兴。 ②保育和处理乡村传统价值,实现生产和生活、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③正视现代化和乡村传统价值,避免二者错位,既不用陋习陋规阻挡现代化,也不用所谓现代观念否定乡村传统价值。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而这种关联就是,两个相去甚远的地方都有展示着乡村田园的美景。而伦敦碗正借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他们的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珍视传统,这一点恰恰是黎平县无意之中暗合的一种气韵。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中并没有可以摘取的句子,不过难度不大。 小题1:试题分析:答题的主要信息集中在“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 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两节文字中。第一节论述了乡村的诉求:想融入现代化的世界,并让年青一代获得自信——自己有文化之根,有文化特色,并传播自己的文化;第二节论述现代文明的诉求,不想失去良善价值,不想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全球化的“统一产品”,而想把最具传统特色的乡村价值融入国民心理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气质。 点评:应该说这道题较难,难在概括,从文中原文摘取固然聪明、省事,但是往往不得要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变式探究题,设题中没有谈到联系文本,但是我们在具体分析是,要认真思考文本中表达的观点和感情倾向。找到信息的主要区域,加以概括,文章的最后几节(倒数4、5、6)都在围绕着如何进行平衡展开阐释。 点评:整体上本题难度不大,区域也比较明显。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求?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 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 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 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 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 “下雨了!” ? “下雨了!” ?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选自《汪曾祺短篇集》) 小题1: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请你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4分) ? 小题2:请简析画线的句子“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中的词语“枯瘦、褴褛、污脏”和“神圣”的含义。(5分) ? ? 小题3:文中画虚线的语句三次写到眼睛。请简析三次描写眼睛的用意。(6分)? ? 小题4:汪曾祺小说记叙的大多是身处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小故事,请结合全文的内容探讨: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意在反映什么?(6分)? ?
参考答案:小题1:铺垫情节,人们没有抗旱的心理准备,表现出人们一遇春旱就会焦急万分的心情,连小孩都会去“求雨”。 小题1:“枯瘦、褴褛、污脏”:贫苦与可怜;“神圣”:郑重与虔诚; 小题1:第一次:人们对雨的渴望;第二次:街上行人对孩童的怜悯;第三次:落雨后人们的欢欣; 小题1:(1)表现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安身立命的坚忍,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与赞美。(3)通过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来表现一种生活的真实与平淡。(4)作者意在通过小孩子“求雨”这样一件看似游戏的小故事,表现一种风俗、一份温情,一种爱与美。(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纤?夫 ?沈天鸿 ⑴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听到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 ⑵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不过大约二十年前每到冬天的相对澄澈,对于它与对于我一样,都已成过去的“永远”了。 ⑶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的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会再有老式瓦房从瓦檐边倾泻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和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 ⑷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就我所见到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介绍或赏析过这幅名画的非美术类报纸杂志,就有五六家之多。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路的路上行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至于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顾不上地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地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 ⑸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⑹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却已经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纤夫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有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就唱红了两位歌手,并风行了全国么?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已的,已是《纤夫的爱》中在卡拉OK画面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需要背纤之时总是逆水,而且有足够流速),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⑺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 ⑻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泡哮,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么?? 小题1: .作者为什么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苍老的、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的颜色?(4分) ? ? 小题2: .作者说“我第一次读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为什么会这样?(4分) ? ? 小题3: .作者在文中提到《纤夫的爱》,作用是什么?(4分) ? ? 小题4: .第六段中“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与第七段中“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两个“纤夫”的含意分别是什么?(4分) ? ? 小题5: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长江,特别是最后一句作者说“它真的是不为谁么?”,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 .(4分)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种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 小题: .(4分)①作者当过纤夫,深知一个合格纤夫应有怎样的体魄与精神,对纤夫怀有敬意。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出了真实的纤夫,表现了承受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而当时正是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精神昂扬之时,与画的精神相通。 小题: .(4分)①用《纤夫的爱》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虚假的纤夫形象,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实的纤夫形象形成对比;②用《纤夫的爱》的风行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被遗忘形成对比;③通过两种深刻的对比,说明今天人们精神上的缺陷,呼唤纤夫精神的回归。 小题: .(4分) 第一个指真正的纤夫,第二个指具有纤夫精神的人。 小题: .(4分)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最后一句设问,发人深思,回味悠长,看似脱离中心,实则深化了主题。开头提到长江是为了引出“纤夫精神”,最后含蓄地指出社会需要“纤夫”,需要 “纤夫精神”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