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苦难犹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
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他工作勤奋,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有一个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青年邀这位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只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
这个青年由于勤奋,受到老板的器重;因为节俭,得到了外商的尊重与信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这个传统美德,你一定会有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或感受、看法和信念等,请你以“美德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例文一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小时候常听妈妈唱这样一首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歌词其实更多是赞美珍惜一寸布、一张纸、一枚螺丝钉的节俭精神。今天看到一则材料: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打工仔竟然成为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仔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勤奋”、“节俭”乃是他获胜的法宝,于是我对“勤”“俭”有了新的领悟。
成功的人往往是俭朴的,因为他们懂得创业的艰辛。约翰尼·鲁卡斯是一位净资产数百万美元的富翁,一次电视主持人问他:“您购买一套衣服最多花过多少钱?”谁都没有猜出——399美元,包括给自己、妻子和三个儿子。这还是为了他结婚25年婚宴才这样“奢侈”的。比萨饼大王托马斯发财后,不租用豪华办公室,一直在他那厨房后面的小屋里办公,理由是“没必要”。怪不得那个青年凭着饭桌上的俭朴,凭着“饭后带走吃剩下的两个包子”就能与外商签下几百万的合同。那富有的外商正是被中国青年的节俭美德所吸引啊!
俭朴重要,勤奋与之相比,可能更重要。如果说成功的人往往是俭朴的,那么我更肯定地说:“成功的人一定是勤奋的。”
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正如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才能和成功也不会从天而降。“不下十年死功夫,焉能办成一事情?”谭嗣同的这句话已被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所验证。无论是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发明炸药的诺贝尔,还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哪一个不是刻苦勤奋之人?所以我们的信条是:伟大的成绩与不懈的努力成正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本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单有母不能生子。成功之父为谁?勤奋是成功之父。”愿我们一同牢记!
大家一定听过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个父亲临终前将一幅写有“勤俭”二字的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按这两个字去做。哪知兄弟俩闹分家,竟将匾一锯两半,各分一字。一个“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碗”,一个“只俭不勤,坐吃山空饿死人”。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在学习、工作、事业上取得成功,勤奋和节俭,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们以那句已经成为箴言的老话来共勉:“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解析:要想在一篇短文中同时议论到勤奋和节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这位同学较好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将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先以一首老歌引出话题,赋予“勤俭”以“勤奋、节俭”的新的内涵。接着谈成功之人尚俭朴,更离不开勤奋。递进的层次表明了作者议论的侧重点。最后以一个故事作结,显得很新颖。这篇文章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议论比较仓促,不够深入。如果在举例之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文章会更有说服力
例文二
尚俭戒奢谈
“布衣将军”冯玉祥,是以主张勤俭治国、朴素为人而著称的。1941年,周恩来同志在《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中,曾大加称赞这位布衣将军“一向习于勤俭朴素,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至如今日之奢靡不振?”
无独有偶,“布衣元帅”彭德怀,更是一位一生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光辉楷模。他不仅经常鞭策自己尚俭戒奢、杜绝腐化,而且一贯倡导艰苦创业、勤俭建国,不论在顺境或逆境中,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始终如一。
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均已证明,这种尚俭戒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得,应予弘扬光大。最近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写尽了封建官僚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穷奢极欲,导致的结局是树倒猢狲散,宁荣二府分崩离析、一败涂地。奢靡挥霍,不仅没有给贾宝玉、林黛玉带来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且也没有使王熙凤、薛宝钗等人落个好下场,飞扬跋扈一时的凤辣子死后被一张破席卷出门去,其独生女儿寄食在刘姥姥家。这固然是典型化的艺术描写,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奢靡无度足以败家亡国的历史教训。对此,不仅历代的先哲高士深知其重要,就连那些头脑清醒的明君贤臣也懂得其危害。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朝败亡的教训中,看到了“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所以他能以隋亡为镜,在治国创业中坚持尚俭戒奢,有名的贞观之治与此举关系甚大。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革命队伍的传家之宝。如果“热风吹得人晕醉,错把中国当美国”,现在就搞什么“福利型”的“高消费”,大兴豪华建筑,大盖超级宾馆,滥修殿堂庙宇,常摆高档华宴,一味追求“翠盖鸣涛,富丽堂皇”,“珍馐佳肴,花天酒地”,我想不仅预期的目的达不到,而且还会把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党的宗旨、公仆本色、高风亮节等等一股脑儿“消费”掉。所以说,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贯穿于修身、创业、改革、开放等治家治国的一切领域中,是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长远大计,绝非权宜之计,切莫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诗人李商隐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之所以能传诵至今,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条不容忽视和背离的警世真理。
解析:要写好思想评论,首先要有正确的观点,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因为这类文章针对性很强,例如本文所涉及的理论的面就很广,大的问题有改革开放与“高消费”的关系,小的问题有吃、住的基本需求。论述问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等谈到现实生活的经验。这样,既有历史的跨度,又有现实的深度,道理比较透彻,读者容易接受。同时,也能将自己鲜明的观点更好地示于众人。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这个话题中,“勤奋”、“节俭”二者其实可以分解为两个话题来写,这样立意可以各有侧重。如果合为一个话题,在行文中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可偏废,即要全面准确。这是个老话题,若以议论文来写,比较好把握;若以记叙文来写,需要选取新颖的事件;若以散文来写,倒能写出新意,只是难度稍微大些。
立意参考:①勤奋节俭的褒扬色彩很明显,所以可直接从正面立意,也可以通过批评不勤奋节俭的现象以达到间接表明观点的目的。②人们也许对勤奋节俭认识模糊,也许认为今天没必要提及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写作帮助他们澄清是非,提高认识。③泛泛地谈勤奋节俭容易流于肤浅,对生活中那打动过你的勤奋节俭的故事,如果加以具体叙述、生动描写,集中一点深入去谈,效果会更好。④勤奋节俭的内容似乎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某种共识,这样题材可能会显得缺乏新意,那么,今天的我们就应赋予其时代的气息。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1·3·11”这个日期会被日本人铭记。日本所遭受的灾难,引发世人的关注。下面是摘自网站的网友言论:
———珍视生命!为受灾的日本人民祈祷、祝福!
———连南京大屠杀都不承认的这样一个民族,真的值得我们同情吗?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我们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其中也包括日本人民。
———汶川、海地、玉树、智利、日本的地震,印度洋海啸,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大自然为什么老是和人类作对?
———日本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应向他们学些什么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60分)作文参考角度:(一)尊重生命;(二)克服狭隘的爱国主义;(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人类应团结互助;(三)注重环保,防患于未然;(四)面对灾难,我们应学习日本人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冷静自制的态度及井然有序的行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小贩用竹筐挑着两个瓦缸,悠然走在山间小路上。脚下一踉跄,竹筐落地,靠山崖一边的瓦缸从竹筐里滚出来。一直滚下了长满杂草灌木的山崖。小贩看着还留在身边的另一个瓦缸,心头火起。拾起路边的石头将瓦缸砸得粉碎。
不过他又觉得好奇,想看看滚下山崖的瓦缸究竟怎么样了。小贩攀援这杂草灌木往下没有几步,就看见瓦缸恰好被卡在两棵小树之间,完整无缺。小贩一声长叹,拿起石头又将这只瓦缸也砸得粉碎,挑着空竹筐回去了。
回家的路上,小贩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想:我真是太不冷静了。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三思而后动
一个卖瓦缸的小贩,路经山间,不慎一瓦缸滚落山崖,于是二话不说,怒将另一只瓦缸砸得粉碎。又好奇去寻山崖下之瓦缸,那瓦缸竟完好无损,但也毁于小贩的怒火之中,小贩只落得两手空空而回。
其实,若小贩保持冷静,三思而后动,保住一笔财富,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说:遇事而不冲动,三思而后行,此乃为人处事,迈向成功的正确方法。
古人云:“鸟三顾而后返,人三思而后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你是否还记得《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回想春秋,鲁国遭齐国攻打,鲁王向城中选拔人才,曹刿便向鲁王阐述了自己对战役的思考,即战前取信于民,为百姓办实事;战时待机于军,敌三鼓竭而我军击之;战后待敌而动,观其轮蹄印迹,乘其慌乱而追之。最后鲁国大败齐国。曹刿每一步行动都是三思而后行,观敌真正败退才追击,不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正是因为有如此缜密的三思方使鲁国大胜之,三思而后动真乃处事之道也。
再观范蠡、文种,辅佐勾践十年,出谋划策,奔走效劳,十年后大败吴国以至齐鲁,称霸中原,无人敢于争锋。这时范蠡感受到了危机。俗话说:“鸟飞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经三思后,决定带上妻儿隐居山林,改名陶朱公,保下一条性命。而不听范蠡劝告的文种最终成为勾践剑下冤鬼。
三思而后行成功的事例很多很多,不三思而铸成大错的也不计其数。想一代奸雄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四酒临江,横槊赋诗,那时是何等风光。只见他挥师百万,驻军于赤壁西岸,欲与孙刘联军一决高下。可当周瑜一施反间计,曹操即怒发冲冠,速斩水军统帅蔡瑁、张允,导致水军无帅,最后一败涂地。这一仗使他蒙受了莫大的损失,怪只怪他缺乏缜密的思考啊。
其实,人生茫茫路途,我们遇到的问题又何止千千万。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三思而后动。三思是成功的阶石,我们需一级一级把它铺好。
简评:写作前较好地领会了材料的含义,从中引出了鲜明的观点,并能选用曹刿、范蠡、文种、曹操等典型论据进行论证,论据与论点是吻合的。但论据还是偏少些。使用论据也不够准确,如说“鲁王向城中选拔人才”原文记载并不是这样,原文还把“文种”说成是“韩桃”。语言也不够准确,上文语言已作了一定的修改。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提示,根据故事去感悟,蕴含的道理大都不止一个,但是最好是找到最佳的角度立意,切忌把“走偏门”当做求新。故事体现的哲理至少有:生活中遭遇意外,遭遇失败,遭遇“不公正”不能意气用事,应该冷静地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在没有彻底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要急于下结论;有一些失败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还要将错就错,而不是及时总结及时纠正,必将一事无成。围绕这些哲理,记叙自己的见闻,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60分)
话题作文:
目标与现实
要求:
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不低于800字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老槐树下
终于,老槐树也开始寂寞了,只有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油油的绿叶,蝉在绿叶丛里不停地嚎叫。
——题记
记得小的时候,家门前的路两旁直立着一些老槐树。每到盛夏,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油油的绿叶,蝉在绿叶丛里不停地嚎叫。这时,老槐树下便热闹了起来。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拉着家常;男人们则拿个竹匾子或长凳子什么的,在树底下悠闲地小睡。
在我的记忆中,幺叔是其中的一个。身材高大的他,总是光着满是疙瘩的膀子和上身,弯着身子睡在竹匾里面,并且旁若无人地打着呼,那呼声简直能传三里四里路的。
那时的我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每当幺叔睡着了之后,我便拨了根割尾巴草在他光着的上身上搔动。幺叔最怕痒痒了,每次一搔,他都会笑醒了,笑得在竹匾里打转。
被搔醒了,幺叔就跟我闲侃。他给我讲《西游记》,硬是说紧箍咒套在猪八戒头上。直到我长大,我才知道,那里是这回事啊。
有时他也会跟我说他当时上学是多么地认真,成绩多么多么地好,但生在那个时代,只能早早地离开学校;然后慨叹道:“那城里多好!”接着大声喊将起来:“城里人看不起咱农村人,呸!将来老子一定要赚大把大把的钱,让那城里人看到我就像看到大爷!”抓起茶壶猛喝一气。
终于,老槐树也开始寂寞了,只有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油油的绿叶,蝉在绿叶丛里不停地嚎叫。老槐树下只有匆匆而过的行人。
上次放假回家,正走着,一辆崭新的“豪爵”摩托车停在我的身边。我一看,不是幺叔吗?雪白的衬衣打着领带,西装笔挺,皮鞋亮堂。“傻小子,愣着干什么?走,我带你回家!”
原来幺叔的家具厂红火了,现在他的钱已经超过了六位数。
我打趣地问他:“以后还会在老槐树下睡觉吗?”
他认真地说:“现在可忙了,连脚站地的工夫都没有。只可惜肚子里没几滴墨水,要不然钞票都翻几番了。——你现在可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啊!”
到了家门口,站在老槐树下,我稍微打量了下幺叔。他人可精神多了,额头的皱纹也已很深了。
我突然明白,其实目标和现实也并不遥远,只要努力拼搏,目标是会转变为现实的。
[习作二]
目标与现实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
我不想用许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来描述高三的生活是多么的辛苦。高三?高“山”!我们每天在成堆的作业中起早贪黑,还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自己在名次表中的位置是否呈上升趋势,何时才能到达顶峰,然后居高不下。我只知道眼镜的度数在一百一百地加深,体重在一斤一点斤地下降……
如果谈及目标,我想我的目标只有三个字:上大学!
爸爸曾经告诉我:目标与现实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而已,如何让目标成为现实,就要看你为之付出多少努力了。
进入深秋,手上生了若干倒刺。顺着倒刺生长的方向摸去,没有任何感觉;可是逆着它生长的方向摸去,便有钻心的痛;如果硬是用力拔去那些倒刺,虽然当时有种叛逆的快感,但不久就会有又红又肿的伤口。
我不想让自己的目标有一天成为人生中最大的伤口,所以我必须努力,冲着爸爸的那句话。
可是现实中,常常是在别人鄙夷得不可一世的目光中阅读自己的卑微,从别人的成功里目睹自己的失败。有时我会问自己,是否平日里的孜孜不倦真的能换回梦中的鲜花与掌声?我迷惑不解……
虽然如此,我仍然不轻言放弃。无论怎样,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只能将面部最常见的表情设置为无表情。也许,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反而让人向往简单。我现在只想简单,简单地学习,简单地生活,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简单到我有足够的资本去复杂。
而这一切仅是为了我的目标:上大学!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听沧桑变化……”也许多年后,当我再听起这首歌时,我会有无限的感慨……
[综合评价]
这两篇习作,虽然依据同一个话题,但文章体裁、构思行文、主旨意趣迥然有别。
李郧阳的《老槐树下》,讲述的是老槐树下的故事。身材高大、满身疙瘩的幺叔平平常常,在老槐树下所发的一段豪言壮语,小作者也许根本不以为意。老槐树寂寞了,树下只有匆匆而过的行人。几年后的幺叔竟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当初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综观全文,文章如行云流水,却又暗暗涌动着波澜。直到文章收尾,才点破题意。这种卒章显志的构思安排,令人称道。
王璟的《目标与现实》,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女孩用心语向你倾诉的真情体验,人生感悟。一般说来,就这个话题来写议论文,最容易流于大而空。本文则结合自身的经历来阐发议论,抒发感受,显得比较实在。文章有真情实感,因而能够感染我们。文章虽然写到了高三学习的辛苦,流露了迷惘之情,但总的表现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这符合题意要求。
本题解析:
这是一类关系型的作文。
这类作文,除了要吃准有关概念的含义外,还必须扣紧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的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需平均笔墨。以“目标与现实”这个话题而言,要注意围绕“目标”与“现实”的关系,不能只写“目标”而忽视“现实”,反之也不行。
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中,每个人也都有追求的目标。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往往受到这二者的影响。明白这一点,我们以“目标与现实”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如何处理这问题的人和事、情和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
自然,如何立意,完全可以因材料而异。主要的立意大致有:生活在现实的人,不能没有远大的目标;目标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要将目标转变为现实,需要努力拼搏,等等。
下面提供几个写作思路。
《金牌之路》 从人物事迹入手,说明实现目标需要当前的努力。 ?
?孔令辉终于拿到了奥运金牌,然而这条通往领奖台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参赛拿的是铜牌,第二次与好友对垒得的是银牌,这次才终于赢得金牌。这一路是伴着汗水还有泪水走过的。但他终于将目标变成了现实,给世人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了一个榜样。?
《目标与现实》 从目标与现实的关系入手,写一篇议论文。
?目标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如一家全国排名一百的企业,如果想提升到90名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想一下子排名第一则是不太现实的。制定目标后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步骤,不然目标只是梦幻。如企业想提高排名,必须狠抓质量,扩大市场,提高员工素质等。只有这样,目标才能变为现实。
《不断延伸的目标》 采用片断拼接的形式,通过虚构的人物经历表现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一、小李坐在教室苦读,白炽灯照得人进入一种梦幻状态,他朦朦胧胧看到清华大学的招牌还有门前的石狮子,但这只是一瞬间的事,小李警觉后又沉入学习中。二、身在清华的小李面临毕业,他选择了一家只有几个年轻人的小公司。他知道,凭他们这几位“天之骄子”,一匹黑马将要在中关村脱颖而出。三、小李们的公司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再发展有一定的难度。苦思冥想后,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拍卖公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追赶》 将目标与现实人格化,通过寓言故事说明目标存在的重要性。
?目标与现实是路上的两位行人,现实看目标的背影很熟悉,就想追上去看上究竟。但现实走得快,目标也走得快,怎么也追不上,只好在后面大喊“站住”。在目标迟疑的瞬间,现实一下赶上去抓住目标,一看却是与自己相同面貌的人,只是成熟一些。现实很失望,也累了,就停了下来。目标却一言不发仍然向前走。现实醒悟后又大步追了上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