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例文
于无声处
情到深处,无言以喻,留下一片无声的细痕待心编织成一张柔软细腻的网,将这散于无声处的星星零零的情感收拢。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聆听乐团演奏的《梁祝》,当时我不曾深谙这曲调背后的深意,却为其中的无声之处而动容。只听得所有乐曲齐鸣时的将英台为山伯的殉情推向高潮。而后忽得无声无息,一种情感流淌散发之时,悠扬又起长笛独鸣,细腻温和又缠绵无尽铺出一幅化蝶得瑰丽和动容,也让我久久无忘这灵动的"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的情感,大抵是一种无言却无尽的交融。友人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需言喻,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似乎这时在道些什么已无意义。无声的境界便是情感超越距离任载时空的永恒。联想起住宿时的一个清晨,朦胧醒来,睡眼望出窗外,远处的田野竟是紫霞的色彩。我心头一紧,不禁叹道:或许这无声无息的时刻便是我的苍茫中舆,是我的世界我的境界。此时依微闻得室友甜甜的酣眠声,于无声处是那么美。视线近了,便是母亲送我走入中考考场的一刻,她拉着我的手,我以为她要说什么,却半响无语。鼻子一酸,我明白这一刻的无声是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明的爱。无需在说什么,无声或许真是情到深处的境界。
中国文化也追求无声。于无声处并非真是无声无息,而是思绪的延伸,想象的发散。日落尽,人影独立斜阳,大多是古来文人追寻的无声之境。我们时常惊叹诗中词中一人一景,静谧往往缔造更幽远深邃的意境,如同中华书法中那黑字白章间独特的留白,恰若书法中的无声之处,体现一种心胸的博大,文化的精神。
于无声处,更是一股道劲,它冲击心灵的力量,甚至胜过千军万马。你可曾见过蓝天下的挚爱中聋哑孩子手执蜡烛的无声的歌唱,虽然没有一丝声响却穿越一切地震撼心灵。你可曾见过黄山绝壁的石缝中挺拔而出的苍树,可曾讲过江湖河畔的冬梅一枝,它们的无声的坚韧在妙笔丹青者笔下便是傲然霜雪,铮骨绝唱的坚贞与豪迈,怎又能说"无声"是无声!于无声处,同样是意志与精神的绝唱。
当苍穹被第一缕阳光照射,树影斑驳撒在前方的路上,到处是无声无息萦绕着行路的人们,感知这于无声处,人生的奇妙境界。
本题解析:
“于无声处”出自于鲁迅的诗歌,原句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意思是在社会沉寂无声的时候,自己浮想联翩,心系国家,透过变幻的风云似乎听到了惊雷之声,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之处体会到了另一种深深的情感。这就告诉我们,“无声”不等于“无有”,而是蕴涵者无穷无尽的事物、情感,可以观、可以感、可以品、可以思,“无声”有时是可以胜过“有声”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可以“精鹜八极,神游万里”,把世间的一切纳入到“无声”之中去,联想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可以在“无声”中思考宇宙、人生,也可以在“无声”的事物里感知真情、体悟哲理,更可以在“无声”的体味之后,发出有声的呼唤甚至呐喊。
“于无声处”,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田园、花木虫鱼、历史遗迹、现代风物……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许多;“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思考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它们可以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感受亲情、友情、人间情、思乡情、民族情、爱国情……它们可以温暖我们鼓舞我们。例如明月无声,可以勾起海峡两岸团圆情,也可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嫦蛾一号);又如夕阳下的虎门古炮,可以触发我们的民族情感,激发我们中华崛起的壮志;再如雷锋雕像无声,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历史无声,可以作我们的镜子,悟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题材是极其丰富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能,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好的,好的。”助手很郑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那位忠诚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开始四处寻找了。他领来了一位又一位,终被苏格拉底一一谢绝了。半年以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说:“?我真对不起你,让你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请你以“看重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作文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力求写得深刻。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连做梦都在希望,”石头对泥土说,“希望像你一样,身上长出青青的芳草、茂盛的林木,可是始终不能如愿,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泥土笑了笑说,“从你的身上几时能吸收一点养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位动物学专家在一起探讨动物飞翔的原理,数小时后得出一致结论:凡是会飞的动物,它们的形体构造都是身躯轻巧双翼修长的。刚宣布完这一结果,就有一群大黄蜂飞过。动物学家们见此情景,面面相觑。
于是,他们就抓了一只大黄蜂,去请教一位物理学家。那位物理学家看着大黄蜂那肥胖粗笨的身体和短小的翅膀,研究了半天,困惑地摇着头,说:“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它应该是飞不起来的。”这些专家研究了一整天,也没有得出答案。
吃饭的时候,又提到这个问题。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工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大黄蜂必须飞起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猜是一种心理,猜是一种习惯,猜是一种能力。因为猜,我们有了欣喜或痛苦;因为猜,我们解惑或迷惑;因为猜,我们愈走愈近或渐行渐远……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生活中与“猜”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猜”的感悟、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1、可以写猜的过程,或猜的结果。
2、可以叙写“猜”,也可以评论“猜”。
3、可以从不同角度评论:猜是一种心理,(正常与反常),猜是一种习惯(好与不好),猜是一种能力(高与低)。
4、可以从不同的感受写:猜的欣喜、痛苦、猜能够解惑,猜后依然迷惑,猜心心相通,猜隔阂隔膜。
想想生活中关于猜的事件或体会。
例如:猜天气、猜中奖号码、猜拳、猜谜等。
猜疑、可以谈谈自己对猜疑这种心理的认知和看法。
猜忌,为什么猜忌,猜忌的后果,怎样打消猜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