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7-03 21:59:1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做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迭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一一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兄弟?林语堂
①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有删节)
小题1: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5分)
A.文章第一段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在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的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E.文章最后一段凸显了苏轼悲观厌世的思想,但“一个地方”和“三年以上的时光”对举,也表达了对苏东坡命运的深切同情。
小题2:第三段写“那几个月”兄弟俩的事情,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E
小题2:内容上:增加读者对兄弟俩那几个月生活的了解,丰富读者的认识:突显子由对哥哥的了解,也表明兄弟情深;突显两人的不同点。结构上:进一步照应第二段的兄弟俩的区别(或,丰富了二人的有别之处);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做铺垫。
小题3:?①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4分) ②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的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第一段没有涉及苏东坡的性格; E“凸显了苏轼悲观厌世的思想”曲解文意。
小题2:“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突出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子由对哥哥太了解” ,于是劝哥哥适应空闲,以求得长寿。而东坡却实在闲不住,总想要有一番作为。突出二人的不同之处,印证了第二段的内容,“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为下文深入分析东坡的性格做铺垫。
内容2分,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结构2分。
小题3: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那样恬淡沉静。虽然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才华横溢。拥有至大至刚之气。天赋生气蓬勃的精神。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①明星究竟是谁?他们是否就是出众的演员,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而超越性格演员和类型演员?他们是否就是社会精英,可以拿着高额片酬和分红,享受奢华的生活?他们是否就是偶像名人,靠炒作绯闻而红得发紫?
  ②对于一位特定的明星而言,其形象是由他(她)在银幕下的个人形象及其在银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综合起来而形成的。明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无不受到时代潮流、社会环境、现实事件和大众思潮的影响,其形象包含着主流意识形态或非传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可以由该国的电影明星书写出来”,而好莱坞明星“则是美国社会的种种需求、欲望和梦想的直接或非直接的映象”。我们暂且不论各国明星的政治、哲学、道德观点如何,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豪宅、轿车、飞机、华服、健身、派对等“摆阔消费”以及他们的成功传奇、罗曼史等等,都是明星形象所不可或缺的特征。
  ③至于明星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代表着社会各种类型群体,例如詹姆斯·史都华的《美好人生》代表着“老好人”;约翰·韦恩的《关山飞渡》代表着“硬汉”;凯瑟琳·赫本的《费城故事》代表着“独立女性”;奥黛丽·赫本的《窈窕淑女》代表着“淑女”;马龙·白兰度的《在江边》代表着“反叛男性”;简·方达的《归来》代表着“反叛女性”;伊丽莎白·泰勒的《春楼艳妓》代表着“势利者”;阿兰·德龙的《武士》代表着“职业杀手”。甚至有些明星的银幕形象还代表着“变异类型”,如詹姆士·迪安的《无因的反叛》等代表着“垮掉一代的英雄”。
  ④应当指出,明星形象归根到底是由明星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环境所造就出来的。像秀兰·邓波儿的“小”系列影片正值美国的大萧条时期推出,她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给美国民众带来了许多欢乐,难怪罗斯福总统也邀请她到白宫来做客叙谈;玛丽莲·梦露的性感形象之所以风靡1950年代,是因为二战后弗洛伊德主义和金赛的“性学报告”在美国流行,另外也同“后麦卡锡主义”时期民众的心理紧张有关;简·方达的反叛形象在1960年代越战时期被反战民众奉为英雄。再看近期,第80届奥斯卡奖的四位表演奖得主演绎的全是“反英雄”角色,如丹·路易斯饰演贪婪的石油商,玛·柯蒂雅饰演卖淫出身的歌女,哈·巴尔台姆饰演冷酷的杀手,蒂·斯温顿饰演狡诈的律师,这些角色均反映了美国民众道德观念模糊的社会思潮。第81、8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依然都是在诠释心理阴暗、性格脆弱和意念复杂的人物,如同性恋者、纳粹信徒、大坏蛋等等。不过,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上台,其“变革”的新理念又让体现“大美国主义”的超级英雄形象复活,2009年由休·杰克曼、克里斯蒂安·贝尔、希亚·勒贝夫、汤姆·汉克斯、约翰·库萨克分别在《金刚狼》、《终结者4》、《变形金刚2》、《天使与魔鬼》、《2012》中重新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与以前不同的是,四位明星的形象都智商很高,有计有谋,似乎呈现出新时期美国式英雄的新特点。
  ⑤明星形象的社会典型性,________靠一两部影片就可以形成的,________要通过他们演出的一系列影片来加以建构。另外,还需要借助“明星工具”,也就是为明星改编或编写剧本故事,针对明星的特质选择类型片、情境、场面和布景,专门为明星打光、配备戏服和道具。明星在其演艺生涯中可以先定型——塑造某一社会典型,然后再转型--改饰其他社会典型。但真正的演技派明星,即使不断转型,也仍然保持着其形象的某些特质,例如梅丽尔·斯特里普即使饰演反派角色,仍然可以显示出其睿智、感性的一面。
  ⑥在现当代史上,中国真正可以冠以明星称号者可谓是凤毛麟角。但是像阮玲玉、赵丹、白杨等优秀表演艺术家在银幕上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包括历史名人、时代新女性、社会小人物等,在他们身上均体现出中华民族正直、善良、贤慧等优秀品质。成龙堪称当代唯一一位华人大明星,他在海内外所拍的许多动作片、功夫片、喜剧片中所饰的古代和现代人物,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典型,即爱打抱不平、锄暴安良的东方硬汉。这一硬汉形象不同于约翰·韦恩所饰演的西部硬汉,他是粗犷中见细心,且充满幽默感,深得全球影迷喜爱。当代中国影视明星应该在银幕形象包括日常操行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1.第②段加粗词“映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 就是
B.不是 而是
C.既是 又是
D.虽然 但是
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常人们会认为明星的演技比普通的性格演员和类型演员更出色。
B.两位赫本的例子表明明星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代表各种类型群体。
C.明星所饰演的形象直接表现了明星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环境。
D.“反英雄”角色反映了美国民众道德观念模糊的社会思潮。
4.从全文看,明星形象形成的要素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我们究竟怎样看明星
B.明星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C.明星是怎样产生和嬗变的
D.明星形象包含着意识形态内涵
6.仿照第⑥段画线部分,以教材中一位作家为例,写一段评价性文字。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反映
2.B
3.C
4.(1)明星的日常生活方式、“摆阔消费”以及他们的成功传奇、罗曼史等等构成的银幕下的个人形象;
  (2)明星演出的一系列影片所塑造的代表着社会各种类型群体的银幕形象;
  (3)为明星改编或编写剧本故事,针对明星的特质选择类型片、情境、场面和布景,专门为明星打光、配备戏服和道具等组成的“明星工具”;
  (4)明星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环境,特别是其间主流意识形态或非传统性意识形态。(答出3点即可) 5.D
6.“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

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之一。
  华君武的漫画既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既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的可鄙、可恶与可笑之处,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解颐。
  幽默有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领悟,才能捕捉到社会生活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甚至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们的职业、性格;去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都会马上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拿出来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有两个字,有的只有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此外,还有一些未成形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会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无穷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华君武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一语道破的欣喜之感。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那人讲了一些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本身就十分典型,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并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地向上爬。可他对此并不满意,觉得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别人的思想品德问题?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更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朗了,心想: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队伍中只会上、不会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就出来了。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一种特有的幽默感,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了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打电话慰问他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还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选自《文史春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现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华君武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能感到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近到可以走进我们的心里”,这主要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漫画创作有非常严谨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
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落井下石就好”,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2)华君武在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你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善于观察生活;②善于积累素材;③勤于思考,透视社会人生。(意对即可)
(3)①在艺术创作上,幽默是他漫画的灵魂。他把幽默融入漫画创作中,展现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让人们在笑中得到启发和思考。②在生活态度上,幽默是他面对生活的武器。他以自嘲和幽默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第一幅画中展现的是一个人往上爬梯子,只是对个人品格的讽刺;第二幅漫画中一群人在争着爬一个梯子,讽刺的是官场中人们对职位的热衷;第三幅漫画中通过自动楼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批评了只上不下的用人制度。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第三幅漫画具有幽默的形式、讽刺的实质、深刻的批评,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发人深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
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半年多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着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生出的滚滚红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更动)
小题1:仔细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说:“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联系全文看,“梦想”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文章第四段说“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这里的“土壤”指什么?(3分)
小题2:(请分条概括“哀愁”具有哪些内涵。(6分)
小题3:文章第六自然段列举俄罗斯民族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等有关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提供的有关信息,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谁扼杀了哀愁。(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②对生命价值的追求。③积极进取的精神。
(2)指的是产生哀愁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评分标准:笫(1)小题3分,答对1条得1分。第(2)小题3分。)
小题2:①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②哀愁是因美好事物的消逝而产生的忧郁。
③哀愁是期盼落空后的伤感。④哀愁是无尽等待中的惆怅。
(评分标准:答对1条1分,答对2条3分,答对3条5分答对4条6分。)
小题3:其作用是为了说明哀愁,可以使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可以使民族振兴与复苏。
(评分标准:该题答案应落实到谈“哀愁”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②人情的淡薄、人性的缺失、良知的泯灭。
③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人文精神的失落。
(评分标准:3条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