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7-03 22:04:3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小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2.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3.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衣大师侯宝林 纪觅功 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侯宝林先生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日子。 侯宝林坐在沙发上,旁边的支架上挂着三个瓶子,有高营养液,有生理盐水等。自从他患胃癌并做了全部胃切除手术后,它们就成了他赖以维持生命的源泉。我们进门后,侯先生高兴地把右手绕过支架,伸过来和我们握手。他的手那瘦,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只有微微的温热。 侯先生对他的老朋友说:“今天来的是知己,我有话跟你们说。我一辈子没有白吃饭。可是今天却是白吃饭了。真是没有意思啊。为活着而活着,真是没有意思啊。”大家宽慰他:“您这是说到哪儿去了?人老了,谁能没病没灾呢?您就安心养病吧。大家都惦记着您,想着您,还盼您病好了回去呢。”侯宝林摆摆手说:“回不去了。你们也不必说了。我谢谢你们,我老在想,老了,就死吧。领导上说安乐死不人道,可我觉得安乐死最人道。但这跟谁说去呢?谁也不懂我的意思。在病房,我也看看电视,可是那些反映外国黑社会的片子,真让人担心:无恶不作的人和事,会不会也在咱们中国出现呢?我是个艺人,一生只知道干合适的事,干合理的事,凡事都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可是我觉得我们这种人慢慢地被淘汰了。真的,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一不打仗,二不要搞什么运动,安居乐业。大家安居乐业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温饱。我想,世上好人是少数,坏人也是少数,不好不坏的人是大多数,是靠他们支撑着这个地球。一家三口,有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子就知足了。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无非是老老实实的,平平安安上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看电视,我还有一个疑问:那么多的伪劣产品是哪儿来的呢?都是个体户干的?我不信。恐怕还有国营大企业干的。因为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这样做,怎么行呢?学马列,还是应该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而不能光用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书来解释,结果翻译的人糊涂,我们也糊涂,大家都是糊里糊涂。我们怎么不能用马列原理来解释伪劣产品呢?”大家说:“您还是安心养病吧。操这么多心干吗?” 侯宝林说:“这是老百姓的事儿,也就是我的事儿。我这辈子靠的是他们。我的遗嘱已经写好了,只有三句话,我念给你们听:‘尊敬的听众观众,我一生是为你们的笑而活着,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一生都是你们供养的。’”说完,禁不住老泪纵横。 侯宝林病倒的消息,大家慢慢都知道了,几位老哥儿坐在一起,说起侯宝林,有的感叹,有的唏嘘。 老哥儿甲说:旧社会抓壮丁,有时可以用钱买丁,侯宝林把妻子王雅兰的耳环当掉送人;同行生病了,他自己上圈子说相声,把收入换成药给人送去。同行的婚丧嫁娶,哪一次没有侯宝林的“份子”?就说前不久吧,河南一个县要建电厂,不知谁说侯宝林是大师啊,他肯定很有钱,人家找上门来,侯宝林毫不犹豫地把存折拿出来。他家里还挂着人家用斗大的字写的致谢条幅呢。前年亚运会,他又捐了一万元。这不是说明他确实有钱吗?没有十万,能捐一万吗?我可知道他这一万元是怎么来的,不是“倒”来的,是他一句一句说相声说来的!他是没有钱的人干有钱的事儿。他说过:“不吃剥削饭,哪来富余钱?”他一生不聚财,不敛财,不守财。报上传说他有宾士轿车,哪里有这回事?无论人家怎么说他,他从不申辨一句。 老哥儿乙说:侯宝林真是个苦命人。小时候就不知亲爹妈是谁,养父又有吸毒的恶习。他四五岁就出去捡煤核儿,要过饭。穷人的难处他哪有不知道的?他有一个他叫“三姐”的人,有一次他生了病,是她送来烙饼,借给他被子,他感念她一辈子。他每年大年初二去她家拜年,直到去年自己病倒了,走不动路。所以他跟我们这样的无名之辈是好朋友。他跟我说过:“人活在世上,眼不能老是往上看,心得往下想。我的朋友只是和我社会地位相当的或是比我低的,地位比我高的都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 临危时,他说:“我小时候学谚语、格言,总不理解,比如‘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英雄一刻不能无权,小人物一刻不能无钱’,等等。现在明白了。” 又过了好久好久,“我已经没精力说话了。”他说完了这句话,便双手合十进入化境。 (原载《读者文摘》一九九三年第六期。罗玉峰摘自《周未》。)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大部分文字采用人物叙述的方式表现侯宝林先生的为人,叙述主体无论是传主本人还是老友,都给人以真实亲切感。 B.侯宝林先生一生不聚财、不敛财,对处于困境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种高尚人格的表现与其小时候的困窘遭遇有关。 C.“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却又看不惯社会中出现伪劣产品等现象,反映了其思想的矛盾与复杂。 D.“我的朋友只是和我社会地位相当的或是比我低的,地位比我高的都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交友的准则。
| E.“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英雄一刻不能无权,小人物一刻不能无钱”,这些话让侯宝林先生临终时后悔当初没有意识到钱、权的重要性。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侯宝林先生为什么说“我一辈子没有白吃饭。可是今天却是白吃饭了”?(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侯宝林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6分) 小题4:探究:纵观全文,侯宝林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滑一刀 刘建超 “滑一刀”是酒城有名的外科大夫,“滑一刀”的大名叫滑儿。 滑儿出身贫寒,儿时家境极差。父母辛苦工作,勉强维持个不饿肚子。母亲操劳过度,在滑儿五岁的时候,得了重症。因无钱医治,只得在家硬挺着。母亲临终前,捧着滑儿的小手,放在嘴边轻轻地亲着,说:“孩子,长大了当医生,给老百姓治病。”又对滑儿的父亲说:“再苦再难,也要供滑儿上学读书。”父亲外出打工,把滑儿托付给堂兄。父亲愿意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只要工钱给得高。 滑儿上学后,聪颖勤奋,成绩一直在学校里拔尖儿。考大学时,滑儿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他却填报了一所医学院。他忘不了母亲临终前那期待的眼神,他也知道,如果当年家里有钱,母亲是可以去医院做手术的。 滑儿大学毕业,成绩优异,保送做了全国著名医学教授魏征的研究生。毕业后,滑儿放弃了考博和留在京城任教的机会,申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酒城。 滑儿被分配在酒城医院。虽然滑儿是院里唯一的硕士生,但在论资排辈的医院里,滑儿只被分配去做些割阑尾之类的杂耍手术。滑儿对什么样的小手术都极端认真负责,对患者温暖有加,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和红包。 滑儿参加工作第二年,出了一个事。当时省里的一位副省长到酒城农村视察工作,结果在崎岖的小路上发生了车祸,人被送到酒城医院时已昏迷不醒。病情危急,加之伤者的特殊身份,医院没人敢做主处置。院长只得向市急救中心求援,可无论是把病人送去还是等专家来,都有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滑儿是当班医生,查了病人的情况后果断地说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半小时后就来不及了。看到周围疑虑的眼光,滑儿自信地说,手术我来做,一切后果我来负责。 结果滑儿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从市里赶到的专家都啧啧称奇。病人也很快康复,临行前拉着滑儿的手说:“我看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滑一刀啊!”“滑一刀”的名号很快传遍了酒城的沟沟坎坎。 酒城有了“滑一刀”,来找“滑一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再重再难的病,只要让“滑一刀”划上一刀就能刀到病除,即使“滑一刀”划过一刀没能留住患者,患者家属也都无怨无悔,“滑一刀”每一天都被手术挤得满满当当。有几次市里省里要调“滑一刀”,酒城人都排起长队阻拦,患者当街跪倒一片,声泪俱下。“滑一刀”也就留下了。“滑一刀”的手术越做越多,越做名声越大,传说也越来越神奇,就连省城的和外省的病人也慕名而至。 “滑一刀”的导师魏征专程到酒城来调研。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傍晚,已经是副院长的“滑一刀”陪着导师在河边散步,看着沉默不语的导师,“滑一刀”说:“我知道老师不愉快的原因,有些手术是不需要做的,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也会达到相同的目的。”魏征看了“滑一刀”一眼,缓缓地说:“你只顾自己痛快地划一刀,可这一刀带给一些患者原本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你就心安理得?”“滑一刀”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我手中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 第二天,魏征和“滑一刀”一起查房,对一位从外省来的病人家属详细说明了病情和治疗建议,说做手术意义不大,采取保守治疗更妥当些。没想到病人家属齐刷刷跪在“滑一刀”跟前,痛哭哀求,只要“滑一刀”给做了手术,什么后果他们都认了,不然就跪着不起来。魏征看着这场面,无奈地摇摇头。 没过几年,“滑一刀”的父亲患了顽疾。“滑一刀”向父亲说明了病情,建议采取保守疗法。父亲说:“滑儿,爹知道你说得在理。只是,你要是不给爹划上一刀,你就会背上不忠不孝的名声。爹不怕死,爹怕毁了你一世的名声啊。就算做做样子,你也得给爹划上一刀啊。”“滑一刀”给父亲做手术时,手竟第一次发抖,虽然只是拉开一刀就又缝合上了。 “滑一刀”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递交了辞职报告。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酒城留下的只有他手术刀的传奇故事。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描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先写滑一刀是酒城著名的医生,然后再回忆他求学的过程,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滑一刀的成名的不容易以及他的感恩之心。 B.“魏征教授调阅了大量的病历,越看眉头锁得越深。”此处用了神态描写,反映了魏教授的不满和疑惑的心情。 C.小说结尾,滑一刀的离开,是迫于人们找他做手术的压力,他怕自己的手再发抖,那样会让自己的手术出现问题,对不起患者,更对不起自己的手术刀 D.滑一刀到酒城工作,本来是大材小用,如果没有副省长的受伤住院,他只能永远的做小手术,那样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滑一刀,也不会有他的离开
|
E、本文描写紧扣现实问题,作者以滑一刀为线索,借他学医,从医,离开酒城医院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人们对有病就挂专家诊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主人公滑一刀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联系全文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滑儿母亲临终嘱咐和父亲打工挣钱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现实社会中一些大医院往往专家号一号难求,滑一刀在文中说“手中的刀子的名气已经远远大于科学的道理了”,他的说法有道理吗,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究竟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是工人,还是农民工人?事实证明,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问题不解决,就很难找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途径。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在城市市区居住、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才有城市户籍。而居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能是农村户籍。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除了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外,还有大量没有城市户籍但已经居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在有的城市,例如深圳,深圳的城市户籍人口有200多万,可是,居住在深圳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总数却超过了1200万。承认深圳现有的居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1200万劳动人口及其家属均为深圳城市人口,应当作为一条原则明确下来。
我国正在走城市化道路,实现城市化的目标,使城市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现在,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包括1亿多农民工在内,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5%左右。世界各国城市化平均水平超过50%,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达到90%左右。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埃及、巴西、泰国等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达到或超过了50%。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前就比较低,只有20%左右。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偏低。1亿多农民工,也就是新增的城市人口,正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成果。我们不能在对外宣布城市化水平的时候把1亿多农民工计算在内,在规划城市管理包括城市住房建设的时候又把1亿多农民工排除在外。我们要实现城市化,就必须承认1亿多农民工的城市人口属性和城市人口地位,就必须把1亿多农民工纳入城市人口管理,就必须为1亿多农民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首先是居住问题。并且,我们还必须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速度的加快,将会有更多数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居住、劳动和生活。这就是城市化,这就是现代化,这就是社会进步。
是否明确承认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具有关键意义。如果我们连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都不承认,就什么事也不会为他们做,总是把他们看做负担,看做“另类”。相反,如果我们承认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城市政府就会把他们当做正常的城市人口看待,许多问题就可以想办法去解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观点认为,农民工有退路,经济衰退了,政府不用管农民工,让农民工回乡种地就行了。其实,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这没有认识到农民工作为城市人口退回农村,是社会文明不能接受的历史倒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倒退。亿万农民工进入城市居住和劳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成就,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进步。给农民工以城市人口身份,将会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选自《瞭望》2010年3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城市化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正在走城市化道路,但距离实现城市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B.我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C.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埃及、巴西、泰国等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有的甚至超过了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D.在历史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经过建国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2.下列对我国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一直没有明确下来,这致使农民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B.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得不到明确,是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期实行户籍管理制度遗留下来的问题。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实际上就是指那些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
D.1亿多农民工,作为新增的城市人口,应该明确他们的城市人口属性和城市人口地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深圳的现有城市人口中,拥有深圳的城市户籍人口的仅占很小的比例。
B.在城市打工的1亿多农民工,当地政府在规划城市管理包括城市住房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将他们考虑在内。
C.承认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就得到了根本地解决。
D.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农民工可以返乡种地,可以对他们不管,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5、阅读题 壮美的印江
聂鑫森
①嵌在黔东北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未与其晤面之前,我常把她想象成湖南湘西的凤凰,玲珑的城廓,宁静的村寨,山如黛眉,水似眼波,歌舞翩跹,银饰丁当,说不尽的秀润与妩媚。
②我与几位文友应邀去了印江。先到贵阳,再乘车近7小时始达,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几天来,我们走访印江县城,街市井然,新楼亮丽,澄碧的印江水,窄窄,款款,穿城而过;到处绿树蓊郁,清凉可人,那枝丫间无意中便会绾住一段少男少女的歌谣;杜鹃花红红粉粉,肆意地开得正盛。我们踏勘山环水绕的村寨,茶园、果园、稻田,一片接一片,绿意盈盈,而在结构精美的吊脚楼、桶子屋,燃着灿若红莲的火塘,奇瑰的传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繁衍生长。我们在紫薇园,观赏土家族婀娜多姿的摆手舞;在合水镇木黄河边的古作坊,看薄如蝉翼的白皮纸如何诞生;在梵净山半山腰的护国禅寺方丈室,听年过九旬的高僧细说因缘……印江,你是如此静穆,如此娟丽,如此纤柔。
④不,这不应是印江全部的内蕴,当采风活动日渐深入,兀地触摸到印江强烈而雄劲的脉跳时,我眼中的印江分明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壮美,喷涌出震撼心脾的伟力和热情。
⑤到印江不可不去梵净山,它绝不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而是充满着无羁的野性,山峰陡峭,断崖如削,沟谷幽晦深邃,泉瀑奔涌呼啸掷出万钩沉雷。与之相配的怪石嶙峋狰狞,奇树傲岸挺拔,翠竹剑戟横空,连四时开放的杜鹃花也凝重如血。到了梵净山,不可不飞身登绝顶,日出或日落,霞云簇拥,山顶铸金,这“红云金顶”何其气象万千。当一番潇潇春雨过后,天兀地睛亮,金项会出现巨大的环状佛光,登临者的身影镶嵌环中,何等壮观啊!
⑥“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厌风欺分外斜”,宋人杨万里所描绘的紫薇花,不过是一种小型灌木,袅袅婷婷,与病美人何异?但在印江永义的紫薇园,却屹立着一株历千余年风霜,高30余米的紫薇树,属第三纪残遗植物,在神州大地仅此一株。一年开花一次,脱皮一次,但种子落地不生,枝条嫁接不活,与园中各类紫薇科植物迥然不同。多少紫薇在无尽的劫难中,从外形到内质,不断虚化和蜕变,成为纤弱的种群,顾影自怜。而这株千年神树,永远保持硕大的体魄和刚毅不屈的品格,在开花和脱皮中不断新陈代谢,以恪守坚贞不渝的信念,如一面猎猎飞扬的旗帜,昭示着生命的真谛。不可再生,不可嫁接,正如一种壮美的精神气质不可复制,不可克隆。
⑦在灯影交织的严家祠堂,我们观赏过遒劲古拙的傩戏,那充满诡秘的一招一式,将远古初民的遗风流韵,肆无忌惮地渗入现代生活的图景,激腾起都市一族对大自然的由衷拜服。在庙会的开幕式上,土家族的长号唢呐向天而吹,其声沉宏峭拔,穿空裂云,让闻者心胆俱壮。在木黄河边生产白皮纸的作坊里,粑窝冲绒,粗重的木材撞击石臼所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声音,提示着传统文明不竭的张力。
⑧那个夜晚,星月交辉,印江城“火树银花触目红”。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的各路好汉赤膊赤脚,和着雄浑的锣鼓声、长号唢呐声,舞着龙灯呼啸而来。于是壮汉们举着缠绕鞭炮的长竹竿,捧着填满硝药的大竹筒,蓦地“杀”入龙阵“打火炮”和“打花”。鞭炮点燃了,烟花点燃了,一声声的炸响,一团团的火焰,在舞龙汉子的身前身后翻腾喷溅,于是欢声更高,龙影更疾。我看见火光在赤脚下流淌,火焰在古铜色的脊背上滚动,没有人稍有怯色,没有人略显彷徨。只听见舞龙汉子齐刷刷呼喊:“呵嗬---呵嗬---”
⑨他们曾这样踏着火光走过漫长的历史,他们曾这样呼喊着塑造印江的山山水水,在火光和呼喊声中,我看见跨在龙背上的印江,如此壮怀激烈,如此意气飞扬,如此威风八面!
⑩印江啊,壮美的印江!(《人民日报》2006年01月30日 第三版)
1.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写出了作者对印江的哪些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五段起至第八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写印江的“壮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四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九段,是虚写还是实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跨在龙背上的印江”有何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