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A.《文心雕龙》是一篇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说”,以它为界可以把“说”这一文体的发展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B.现代杂文与古代的“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古今杂文的概念不同,“说”不包括古典文学中的“杂文”。 C.现代的杂文、小品文以及说明文与文言文中的“说”有共通之处,因为这些文体是由“说”发展演变而来的。 D.“说”的形式灵活自由,可以议论为主,与议论文类似;可以记事、写景为主,与抒情散文类似。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1)写作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2)重技巧,尚文采。
本题解析:
小题1: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项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 ;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本文作者引用刘勰的“说者说语”是为了说明“说”的“文学性”特点,文章的第二段具体论述了这一点。所以答案应该是C项。
小题2:仔细审题后把选项归位,会发现原文并没有讲《文心雕龙》是一篇“说”。所以A选项无中生有。
小题3:这道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说’,也称‘杂说’……目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其目的都在于说明道理。这是“说”的一个鲜明特点。”可知特点一;由第二段“‘说’……它重技巧,尚文采……这是‘说’的又一特点”可知特点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0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另一位老人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1.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春雨象征着人的童年,夏雨象征人的青年,秋雨象征着人的中年,冬雨(雪)象征人的晚年。
第二问:(1)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2)秋天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意对即可)?
2.(1)指的是在雨中回眸人生,用于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蒙上雨的色彩。
(2)指的是小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对即可)
3.第一问: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问:老人先是受到“我”的启发,又看见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对即可)
4.第一问:(1)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2)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3)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1)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2)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3)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认为“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小题2: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4分)
答:??
小题3: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答:??
小题4: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史铁生一系列足以传世的作品:①都是从地坛出发,深触了地坛中万物的灵魂,从而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②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深触了人们的灵魂。③站在哲学的高度,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④文字明净、深邃、悠远、绝妙。
小题3:①思考的方式:对“心魂”进行拷问与思量,对形而上进行思辨。②作出的回答:对于苦难的命运,人不应该绝望,而应该充满希望。人也只有保持坚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获得永生(走向永恒)。
小题4:①对命运中的苦难,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正视和迎战。②在精神的鼓舞中战胜苦难,从而把苦难化作人生的财富。③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我与地坛》之所以引起轰动,而且经久不衰,“文字”仅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凭借其“思想性”,原文中有“拥有……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的提示。C史铁生在地坛中深刻感悟的除了“所见人物”,还应包括地坛里面的四季万物以及母爱等。D史铁生的思想、精神比作者要深刻,所以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效果不是“更为深刻”,更是“更为真切”)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①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注释:① 冬烘学究:冬烘,形容懵懂,浅陋。冬烘学究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必须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参考答案:1.A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 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里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人在这种日子里真不该再有所安排和计划的。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一条曲折的黄泥路。天晴了,路刚晒干,温温软软的,让人感觉到大地的脉搏。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抬头望去,远处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 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买来,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的。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迂回漫步。难得这样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有一群孩子走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做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入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阴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碜成为极强烈的对照。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的“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摘编自《台湾校园散文》)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第一段“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以“盅”状山谷之形,以“葡萄汁”写阳光之色之质,取喻新颖。
B.文章描写“陈”的住所环境,既赞美乡村自然环境的宁静秀美,也感慨乡村物质条件的简陋寒碜。
C.作者描写“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既丰富了景物的内容和层次,也达到了以动衬静,以形写意的效果。
D.文章按照时空顺序,先后叙写了作者在城市和郊外的不同人事际遇,并将作者的所见所思交融起来。
E.文章语言凝练又有表现力,描摹景物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能让读者感受到古典诗词般的雅致之美。
小题2: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画好了,藏起来了!”一句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①交代了作者出行的缘起,引出下文访友以及访友不遇后到乡村欣赏美景的内容。②表达了作者对阳光的喜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画好了”是指作者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藏起来了!”是指将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珍藏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宁静乡村的挚爱。②“画好了,藏起来了!”还表达了作者对郊外之乐的珍视,希望这种快乐能使自己更加乐观坦然地面对今后可能遇到的人生挫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感慨乡村物质条件的简陋寒碜”不当,作者对乡村并没有这样的感慨。D.“在城市的人事际遇”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2:本题考查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散文中,开头语段的主要作用往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表达作者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二是结构上的引导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三是形式上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从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描写内容看,前两种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不能只用术语架空分析。
小题3:“画好了,藏起来了!”一句的含意主要集中在两个词上,一是“画”,其在文中的真正意义是“观赏”;二是“藏”,其在文中的真正意义是“留下深刻印象”。考生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本,将这两个词语的真正含义还原出来。另外,由于文章结尾还有“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这样的升华,因此,“藏起来”还应当寄寓作者对于今后生活的期许,答题时也应一并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