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7-03 22:17:2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10分)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时作的一首小令。
小题1:这首词的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中“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窄衫短帽垂杨里”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
小题2:“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分)
?
小题3:简要概述这首词的写作思路。(4分)
?



2、其他题  课内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9.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2)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5)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苏洵《六国论》)
(8)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元曲,然后回答问题。(9分)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有人评价说: “一点飞鸿影下”显示了白朴的写作技巧,请简析。(4分)
(2)《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下面的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
1.把诗中空缺的句子补充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寻声问弹者谁/别有幽愁恨生
B.凝绝不通声歇/如听仙乐耳
C.琵琶声停欲迟/今夜闻君琵琶
D.添酒回灯开宴/商人利轻别离
3.诗人在写琵琶女演奏前后,写了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①演奏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演奏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音乐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指出诗人描写音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醖①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释:①醖,同“酝”。
(1)这首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梅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