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7-03 22:17:44 【

1、单选题  对“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
B.养虎遗患(留下)
C.留待作遗施(遗留)
D.小学而大遗(丢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10分)
⑴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⑵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计不知所出耳!顾:只不过,只是。
B.持千金之资物。币:钱币
C.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D.诸侯之列。比:并,列。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2分)
A.秦王必喜善见臣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使工药淬之
C.太子丹恐惧,请荆卿曰遂私见樊於期
D.今闻购将军首顷之未发,太子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⑴现在前去没有信物,那么秦君不能接近。⑵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他。


本题解析:
小题1:币:货物。“币”在文言文中不是钱币的意思,而是货物。对于重要实词的意义,平时应注意积累。
小题2:C均为副词,于是;A前句表顺承,后句表修饰;B前句为因为,后句为用;D前句为结构助词,的,后句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信”解释为信物,“亲”解释为亲近;第二句时注意“衣冠”这名词用作动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  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  让:责备
C.陛下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 举:办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臣同德,海内安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帝嗟其言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C.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  
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
D.天下以士为轻乎   
静女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参考答案:1.A
2.B
3.B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①。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②,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赵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的一支造父曾被封在赵城,因此姓赵。②绛侯:指汉朝名将周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事《诗》、《书》事:侍奉
B.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怿:高兴
C.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所以:……的原因
D.易吾言易:轻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陆贾是“有口辩士”的一组是(?)
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③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④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⑤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⑥陈平用其计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并没有意识到思想文化对于统治国家的重要意义,陆贾在劝谏汉高祖时征引历史典故,力证欲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
B.右丞相陈平曾为国事担忧,但力量不足以改变现状,而且担心灾祸会殃及自己,因而时常在家里闲居考虑此事。
C.陆贾为陈平画出吕氏势力分布,陈平采用他的计谋,竭力采用各种方式和绛侯搞好关系,绛侯对此心领神会,对陈平的馈赠加以回报,两个人交情越来越深厚。
D.陈平、绛侯联手使得形式开始朝着对汉王朝有利的方向转变,最终将吕氏家族铲除,立孝文帝为汉朝天子。纵观整个事件,陆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吕太后当权时,封众多的吕姓族人为王,这些吕姓王专权,想胁迫年幼的皇帝,危害刘氏政权。(王:1分,封……为王;诸:1分,众多的;劫:1分,胁迫;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事:在此处是“从事,用得着”的意思。)
小题1:B。(③⑥并非是直接表现。)
小题1:C。(“画”此文中是在“筹划,谋划”意思,“为陈平画吕氏数事”是指为陈平筹划对付吕氏的几件事。)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人。以门客身份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号称能言善辩之士,在高祖身边,常常出使诸侯。
陆生时时向高帝进言称引《诗》、《书》,高帝骂他说:“你老子骑在马上得到天下,哪里用得着《诗》、《书》!”陆生说:“骑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吗?况且商汤、周武用武力夺取天下,却顺应形式以文教治理天下,文治武功并用,这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极端崇信武力而灭亡;秦国依赖刑法统治不加改变,终致赵氏政权覆灭。当初如果秦国统一天下后,施行仁义,效法先圣,陛下哪能夺得这天下呢?”高帝听了很不高兴而且面有惭愧之色,便对陆生说:“你试着为我写下秦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成功和失败国家的事例。”陆生于是粗略论述了国家存亡的征兆,共写下十二篇。他每奏上一篇,高帝没有不说好的,身旁的人都欢呼万岁,称他的书为“新语”。
吕太后当权时,封众多的吕姓族人为王,这些吕姓王专权,想胁迫年幼的皇帝,危害刘氏政权。右丞相陈平很担心这事,但力量不足以抗争,怕灾祸殃及自己,因而时常在家里闲居考虑这事。陆生去请安,直接进府坐下,而陈丞相正在仔细想这件事,没有及时看到陆生。陆生说:“什么事想得这么入神?”陈平说:“你猜我想什么?”陆生说:“足下位居上相,是有食邑三万户的列侯,可以说是最为富贵,没有什么再要追求的了。然而你有忧愁,不过是担忧诸吕、少主罢了。”陈平说:“是的。该怎么办呢?”陆生说:“天下太平,注意丞相;天下危急,注意武将。将相和睦协调,那么士大夫就一定会依附;士大夫一定依附,天下即使有变乱,权力也不会分散。为社稷考虑,(国家安危只是)在你们将和相两个人的掌控中。我常想对太尉绛侯说,绛侯和我开玩笑惯了,会轻视我的话。您何不和太尉深交,加强团结?”于是他为陈平筹划对付吕氏的几件事。陈平采用他的计谋,就送给绛侯五百金为他祝寿,还准备了丰盛的乐舞酒肴与太尉享用;太尉也同样回报丞相。这两个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而吕氏的阴谋就越来越不行了。陈平于是把奴婢一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送给陆生作为饮食费。陆生用这笔资财在朝廷公卿间交际,名声大盛。
到诛杀诸吕,拥立孝文帝,陆生在其中出了不少力。陆生最后以高寿辞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日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数世——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执丧,哀毁过礼——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之悲泣——慎勿妇死,贵贱情何薄
C.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欲——予尝求古仁人心,或异二者之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①每月初得到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部分都分别周济亲戚、族人,家人披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②最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品德纯洁,做事认真仍未改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