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7-03 22:17:4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国渊字予尼,乐安盖县人。太祖辟为司空掾属,被太祖皇帝任以司空-属下的官职。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后有余党,皆应伏法。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问其故,渊曰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其书多引《二京赋》,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渊敕功曹曰国渊命令功曹说:“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教导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又密喻旨。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摄案问,具得情理。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迁太仆。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行,最后死于任上。(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劝:劝说 C.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简:选择 D.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散:分发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圣愈圣,愚愈愚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吾从而师之 D.天下云集响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参考答案:1.B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翻译下列文句(每题2分,共10分) 小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小题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小题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小题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小题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任由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小题1: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小题1: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曲水之旁。 小题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小题1:这就是求学之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采取的缘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为之文以志——间以诗记所遭 B.师不必贤于弟子——徘徊于斗牛之间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也。举进士甲科,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江南饥,为体量安抚使,行便民事数十条;宣州守廖询贪暴不法,下吏置诸理,民大悦。仁宗谓绛曰:“用卿出自朕,卿凡论事,不宜过激,当存朝廷大体,要令可行,毋使朕为不听谏者。” 帝祷茅山求嗣,绛草祝辞,因劝帝汰出宫人,及限内臣养子,以重绝人之世,皆从之。真定守吕溱犯法,从官通章请贳之,绛曰:“法行当自贵者始,更相请援,则公道废矣。”并劾诸请者,溱遂绌。 数月,以翰林侍读学士知庆州。熟羌据堡为乱,即日讨平之。加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张咏镇蜀日,春粜米,秋粜盐,官给券以惠贫弱,历岁久,权归豪右;中人奉使至蜀,使酒吏主贸易,因附益以取悦,绛悉奏罢之。召知开封府,为三司使。请以川、陕职田谷输常平仓,而随其事任道里差次给直。帝叹曰:“众方姑息,卿独不能徇时邪!”即行之。内诸司吏数干恩泽,绛辄执不可。为帝言:“身犯众怒,惧有飞语。”帝曰:“朕在藩邸日,颇闻有司以国事为人情。卿所守固善,何惮于谗?” 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始请建审官西院,掌武臣升朝者,以息吏奸。元丰元年,拜建雄军节度使、知定州。入为西太一宫使。六年,知河南府。夏,大雨,伊、洛间民被溺者十五六。绛发廪振恤,环城筑堤,数月,水复至,民赖以免。哲宗立,更镇江军节度使,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河决小吴,都水议傍魏城凿渠东趋金堤,役甚棘。绛曰:“功必不成,徒耗费国力,而使魏人流徙,非计也。”三奏,讫罢之。 元祐二年,请老,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明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傅,谥曰献肃。 (选自《宋史·韩绛传》,有删改)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草祝辞草拟 B.内诸司吏数干恩泽干涉 C.以息吏奸消除 D.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退休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绛“秉公执政”的一组是(?)(3分) ①行便民事数十条 ②并劾诸请者,溱遂绌 ③官给券以惠贫弱 ④绛悉奏罢之 ⑤内诸司吏数干恩泽,绛辄执不可 ⑥绛发廪振恤,环城筑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绛善于治事安民。面对江南饥荒、熟羌作乱、伊洛大水等天灾人祸,他都能妥善处理,安定民心。
B.韩绛为官刚正,对犯法官吏严惩不贷。他亲自审理贪婪残暴的宣州太守廖询,还贬退真定太守吕溱。
C.韩绛善言敢谏。他借写祝辞之机谏言皇帝减少宫人,限制内臣收养儿子;他请求终止一项劳民伤财的劳役。
D.韩绛深得仁宗器重。仁宗提拔任用韩绛,还嘱咐他言事不要过激;当韩绛遇到困惑时,仁宗鼓励他。
小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行当自贵者始,更相请援,则公道废矣。(4分)
(2)朕在藩邸日,颇闻有司以国事为人情。卿所守固善,何惮于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4分)法律施行应当从地位高的人开始,大家交相求情,那么公道就废弃了。
(2)(6分)朕在藩邸的时候,听说官吏把国家政事当做私人交情。你所坚守的本来就是好的,何必惧怕谗言?
本题解析:
小题1:?干:求取、谋求。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2:③不是韩绛的表现。⑥是韩绛关心民生方面的表现。
点评: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 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 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小题3: “亲自审理”错。“宣州守廖询贪暴不法,下吏置诸理”,即宣州太守廖询贪污残暴不守法度,韩绛交付官吏进行处理。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4:注意得分点:(1) “行”、“更相”、“废”各1分,句顺1分。“行”,译为施行、实行、实施皆可;“更相”,译为交相、互相、相继皆可;“废”,废弃、废止。(2) “以……为”,“人情”,“固”“善”“何惮”各1分,句顺1分。“以……为”,把……当作;人情,私人交情;“固”,本来;“善”,好的;“何惮”,何必惧怕、为什么要惧怕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考中进士甲科,任陈州通判。历任户部判官。江南发生饥荒,韩绛担任体量安抚使,实行方便老百姓的措施几十条。宣州太守廖询贪污残暴不守法度,韩绛交付官吏进行处理,老百姓非常高兴。仁宗对韩绛说:“任用爱卿你出自我的心意,爱卿大凡谈论事情,不应当过于激烈,应当存念朝廷根本,关键的政令可以推行,不要让我成为一个不听从谏言的人。”
仁宗到茅山祈祷求得子嗣,韩绛草拟祝辞,趁机规劝仁宗减少宫人,以及限制内臣养子,来表示对绝人之世的重视,仁宗都听从了。真定太守吕溱犯法,从官上章请求赦免他,韩绛说:“法律施行应当从地位高的人开始,大家交相求情,那么公道就废弃了。”并对求情的各位官吏进行弹劾,于是吕溱被贬职。
几个月后,韩绛以翰林侍读学士知庆州。熟羌占据堡垒发动叛乱,韩绛不久就对羌人进行讨伐并平定了羌人叛乱。兼任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张咏镇守蜀地的时候,春季卖米,秋季卖盐,官府发放奖券恩惠贫弱者,时间一长,权益全部归了豪门大族;宦官奉命出使到蜀地,让酒吏执掌贸易,于是酒吏依附豪强来取悦他们,韩绛全部上奏罢免了这些。召请他知开封府,担任三司使。韩绛请求把川、陕掌管的田谷运送到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根据官吏所任事和道路的远近的不同给予工钱。仁宗感叹说:“众人在无原则地宽容,唯独你不能顺从时俗!”立即实行。宫内众多官吏多次求取恩惠,韩绛总是坚持不这样做。他对仁宗说:“我冒犯众人,害怕有各种流言蜚语。”仁宗说:“朕在藩邸的时候,经常听说官吏把国家政事当做私人交情。你所坚守的本来就是好的,何必惧怕谗言?”
神宗即位,授职枢密副使,开始请求设置审官西院,掌管武臣升朝之事,来消除官吏为奸之事。元丰元年,授职建雄军节度使、知定州。进入京师担任西太一宫使。元丰六年,知河南府。夏季,天下大雨,伊、洛之间老百姓被水淹死的人达十分之五六。韩绛打开粮仓粮食赈济百姓,围绕全城修筑堤防。几个月后,又发生大水,老百姓靠此而免除水患。哲宗即位,担任镇江军节度使,被封为康国公,担任北京留守。黄河在小吴决口,都水司建议依傍魏城开凿水渠东达金堤,劳役十分紧迫。韩绛说:“一定不能收到实效,(这会)白白耗费国家财力,让魏人流浪迁徙,不是一种(好)办法。”三次上奏,请求终止这一举动。
元祐二年,请求告老,以司空、检校太尉的官职退休。第二年,死,终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傅,谥号为献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