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7-03 22:21: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芬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被教导要吃健康饮食,如低脂或健康脂肪(不饱和脂肪),包括鱼类、花生、豆类和植物油的孩子,在成人后比那些饮食不受限制的人的胆固醇水平低。而低胆固醇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意味着,从小管好孩子的饮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将让人受益终身。
  这项研究的对象是1062名儿童,从7个月起就对他们进行生活习惯和饮食的调查,并对他们的饮食作出指导。大约一半的儿童和其家庭得到研究人员的指导,从吃动物性饱和脂肪转向吃更为健康的不饱和脂肪。而另一半孩子和家庭没有获得特别的饮食指导。在这些儿童长到14岁少年期时比较他们的健康状况。
  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哈里·尼尼可斯基博士是这项研究的主持者。他从这个研究结果认为,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早形成越好。他们的研究还指出,担心饱和脂肪摄入减少会影响儿童生长和大脑发育是没有根据的。在14岁时,吃饱和脂肪和吃不饱和脂肪的两组儿童在身高、体重上没有任何差异。在5岁时,这些儿童的大脑发育也没有任何差别。
  指导饮食组孩子的家庭会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从孩子1岁起就开始使用脱脂奶,保持每日摄入胆固醇低于200mg,而且让他们的每日膳食中的总脂肪摄入量只占总热量的30%~35%。到了孩子 7岁时,对家庭指导的重心就转移到孩子身上,直接指导孩子选择食物。每年专业人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监测孩子的饮食。最后,指导组的孩子比对照组孩子具有总脂肪低、低饱和脂肪和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尽管受到饮食指导的孩子比未受指导的孩子成长后血液中胆固醇较低,但只在男孩中有统计学意义,在女孩子中却不具有。男孩的胆固醇差异约为5%,而女孩的胆固醇差异则依据年龄的不同为2%-4%。男孩的指导组和对照组与女孩指导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激素差异或锻炼习惯有联系。
  对大量人群的研究发现,胆固醇即使增高一点点,也会导致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死亡比率的极大增加。40至50岁的人在患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死亡之前一般都不知道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养成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胆固醇增多,成为各种心、脑血管病的诱因,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卒中等。
  早期干预是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人出生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成功地形成一个人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因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饮食,只要从小养成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就不仅可以在四五十岁心脑血管病高发期之时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惠及生命的后半段,延年益寿。对此,传统的中餐比西长更有健康的优势。而那些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量高的洋快餐,如肯德基、麦肯鸡、汉堡等是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也是从小就要避免孩子们接触的垃圾食品。(选自《百科知识 》)
1.下列对哈里·尼尼可斯基博士主持的这项研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对象是1062名出生七个月左右的儿童,研究时间是奖金14年。
B.研究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指导组吃不饱和脂肪,对照组吃饱和脂肪。
C.对于指导组,前七年以指导孩子的家长为主,后七年以指导孩子选择饮食为主。
D.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从小就被教导要吃低脂或不饱和脂肪的孩子,在成年后比那些饮食不受限制的人的胆固醇水平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孩子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得越早,成功地形成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越大。
B.胆固醇即使增高一点点,也会极大地提高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即使胆固醇有一丁点减少,也会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
C.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吃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总脂肪低、低饱和脂肪和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D.激素差异或锻炼习惯的不同,导致了男孩子的指导组和对照组胆固醇的差异高于女孩子。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哈里·尼尼可斯基博士主持的这项研究,如果能持续50年,那么结论将更有说服力。
B.传统的中餐比西餐更有健康优势,因此,中国人应该比欧美人更健康更长寿。
C.和对照组相比,指导组血液中胆固醇较低只在男孩中有统计学意义,据此可以推断,“低脂肪的摄入有益健康“的说法不适合于女性。
D.由哈里?尼尼可斯基博士主持的这项研究结论可知,饱和脂肪对身高、体重和大奥的发育没有任何作用。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睡眠的重要性
纪舟
①为何我们需要睡眠,为什么睡眠这么重要?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科学家几个世纪了,但最后的答案依然没人能确定。有人说睡眠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但事实是经过足足8小时的睡眠所省下的能量仅有209千焦,居然只和一片吐司差不多!
②我们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它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比如演说、记忆力、创造力及灵活的思维等等。换句话说,睡眠对于我们的脑部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③当你缺乏睡眠,语言、记忆、整合能力及时间观念都会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停摆。事实上,当你持续清醒17小时以上后,你的表现能力将会下降到等同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④睡眠遭到剥夺也会影响到身体机能以及情绪健康。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会造成白天非常想睡,也与高血压以及心理压力有关。也有研究报告表示,失眠会导致肥胖,这是因为体内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一般是在睡眠期间释出的。
⑤当我们因睡觉闭上眼睛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的睡眠时间每90分钟至110分钟为一循环,而睡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是——快速动眼期和非快速动眼期。非快速动眼期又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浅睡眠。在第一阶段,我们呈现半睡半醒的状态,肌肉会开始放松,有时可能会有轻微的抽筋现象,在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唤醒。阶段二,真实睡眠。在开始浅睡眠的10分钟内,我们就会进入第二阶段——20分钟左右的真实睡眠。你的呼吸及心跳的速率会慢慢下降,这个阶段是人类睡眠最大的部分。在睡眠的第三阶段,大脑会开始产生所谓的“delat电波”。这是一种庞大(振幅很高)又缓慢(频率很低)的电波,呼吸和心跳在这里已经处于最慢的状态。到了第四阶段,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若在这个阶段突然被叫醒,我们会无法及时调适,醒来之后的几分钟会觉得神情恍惚而且无力。
⑥快速动眼期通常发生在我们睡着后70至90分钟,而在一个晚上大约会有时轮至上轮的快速动眼期。
⑦其实大脑在晚上的活动非常剧烈,甚至比我们醒着的时候更加活跃,大多数的梦也是在快速动眼期产生的。我们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呼吸速率和血压开始上升,然而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这或许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我们将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的方式。
⑧那么多少睡眠才足够呢?其实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通常是因人而异。根据英国BBC网站的统计,我们的睡眠时间介于5小时至少11小时之间,平均是7.75小时。来自英国罗浮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吉姆说:“我们需要的睡眠时间,就是让我们白天不觉得困就好。”
小题1:下列对“非快速动眼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快速动眼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它和“快速动眼期”是睡眠的两种类型。
B.“非快速动眼期”的第二个阶段是“真实睡眠期”,每晚有20分钟左右。
C.“非快速动眼期”会使我们的大脑产生一种振幅很高、频率很低的电波。
D.“非快速动眼期”中如果我们的呼吸开始变得规律并伴随着有限的肌肉运动就说明是深睡眠状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睡眠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给我们一个休息的机会,使白天所消耗的体力在晚上能够恢复。
B.当你持续无睡眠17小时以上时,你的血液酒精浓度就会达到0.05%,相当于喝下两杯红酒。
C.长期失眠会导致肥胖,因为只有在睡眠期间体内才能释放出掌控食欲和体重的化学元素与激素。
D.睡眠状态中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那时我们的机体处于高度松弛状态。
小题3:对于开篇的疑问,文章作出了怎样的解释?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因为睡眠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 91eXAm.org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睡眠时间每90分钟至110分钟为一循环”,20分钟是“每一个循环”的真是睡眠时间,而非“一晚”的“真实睡眠”时间,选项偷换概念。
小题2:选项D对应的原文“然而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这或许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我们将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的方式”,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梦境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瘫痪”的。选项强拉因果。
小题3:此题首先要找到开头的问题“为何我们需要睡眠,为什么睡眠这么重要?”,答案为在第二段“我们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它能够维持我们正常的认知能力”,然后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画图表”“引用”等,结合文章找到几种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睁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霹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才会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目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坯坯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小题1:文章开头说“祖先是寂寞的”,第④段又说“祖先们不再寂寞”,应如何理解?(4分)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波浪线句子。(4分)
(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
(2)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
小题3:文章第⑦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探究“活着的祖先”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祖先无法感知世间的一切美好,因此说是寂寞的;祖先能够享受到后辈们的祭奠、叩拜,因此不再寂寞。(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1)运用排比手法,强烈地表达出对祖先去世的伤感和怀念之情;(2)运用比拟(拟物)(或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先们对家园的眷恋,对子孙后代的关心。(4分。每个句子2分,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段描写出了景物蓬勃茂盛、富有生机的特点,(2分)表达对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护佑后代家园和子孙的感念之情,深化主题(2分)。(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1)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2)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永远是后辈们的精神支撑,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3)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滋美土地、河流、山川和子孙。(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开头说许多美好的东西,祖先闻不到了,看不到了,所以寂寞。第四段说,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不再寂寞。答题时把作品中的语句再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赏析时先找出其修辞手法,并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感情服务的,本段中的景物长得蓬勃茂盛,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然后再写出其作用。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结合原文,可知祖先虽已远去,但其灵魂仿佛附在植物上,化为清风,化为小鸟,时时生活在我们周围。所以答题时,至少写出三点,以表达祖先并未远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荒?岛
(非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小题1:小说第4段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民”焦虑的原因。(4分)
小题3:赏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4分)
小题4:请探究:小说为何以“荒岛”为题目?(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岛之原始、荒芜和纯净,也体现了“民”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岛之变化作了铺垫。(3点各1分,共3分)
小题2:森林没了,鸟兽变得稀少,岛上经济极度混乱 ,政变随时发生。(4点各1分)
小题3:照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圆润;(1分)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荒芜和疲惫;(1分)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2分)(其他主题如果说得合理也可)
小题4:(1)从小说的环境看:故事的展开,以荒岛为背景;人物活动全聚集在荒岛这个环境里。(1分)
(2)从小说的情节来看:故事发生始于荒岛,故事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使岛屿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荒岛”,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另寻荒岛。(2分)
(3)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2分)
(4)从小说的艺术方法来看:作者采用荒诞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方法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现主题。(2分)(写出3处就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首先要认真思考“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这句话的内涵,再联想到本文的题目是荒岛,不难推断作者此处写这个内容,无非就是想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2:解答此题,注意联系答题区域即可,从文中“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叙述中加以概括即可。
小题3: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划线句子处在文章结尾处,可据此回答。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时,都要从小说的几个要素,比如:环境、情节、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他们叫石蚕。确切的说,他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滩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飘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直到早已失去了想要得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着它们在水中任意的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道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网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说说石蚕的特点和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自热引出写作对象。
  (2)点明写作重点,即介绍石蚕的生存方式和所依赖的武器。(意对即可)
2、(1)用水甲虫的凶猛进攻,突出小鞘对石蚕的保护作用(防御功能)。
  (2)用水甲虫的被骗,衬托石蚕的聪明、自信。(意对即可)
3、(1)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比喻的手法把小鞘比喻成百纳衣、象牙塔,使小鞘形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第⑤段划线句子使用拟人的手法写石蚕“不慌不忙地溜出来”写水甲虫“懊恼沮丧的神情”,将动物人格化,流露出作者对石蚕的喜爱和对水甲虫的厌恶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意对即可)
4、①石蚕虽弱小,但是能躲避凶猛的天敌。启示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待人生、对待社会要充满自信。
  ②石蚕虽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却能借助小鞘尽情遨游。启示我们要善假于物。
  ③石蚕虽不懂得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原理,但是能靠本能把小鞘造得完美、精巧。启示我们: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并与之友好相处。
(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