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A.①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①先主乃厚待靖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不因此势以图巴、蜀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D.①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而攻之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左将军出于国家的根本利益,举兵前来,旧情仍在,确实对您没有什么轻视之意。我认为您可以考虑改变策略,以便保全您的家族。
(2)然而如今主公刚刚开创大业,又不能一户一户地向全国人说明,许靖的虚名传遍天下,如果不礼遇他,天下的人就会因此说主公是轻视贤才。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资:依托、凭借
小题2:A.介词,凭借;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 B.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C.介词,乘机,趁;介词,根据,依照 D.都表示修饰关系
小题3:法正献计夺取汉中在此事之后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本——根本利益,1分。薄——轻视、鄙薄,1分。变化——改变策略,1分。大意2分。(2) 户——名词作状语,1分。礼——礼遇,1分。贱——形作动,轻视,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祖父法真,有清廉气节和高尚的名声。建安初年,天下发生饥荒,法正与同郡人孟达一同来到蜀地,投靠刘璋,过了很久,法正才被任命为新都县令,后来被召回成都,担任了代理军议校尉一职。他既不受重用,又遭到侨居蜀地的同乡人诽谤,说他品行不好,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相好,张松考虑到跟随刘璋很难有所作为,常常暗自叹息。后来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兵进攻汉中的张鲁,产生恐惧之心,张松于是便借机劝刘璋,迎请刘备入蜀,让刘备来讨伐张鲁。刘璋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法正向刘备转告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计说:“凭着将军的英才,应当利用刘璋的懦弱,迅速出兵;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然后将军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来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实在是易如反掌。”刘备赞同法正的主意,于是率军沿长江逆流而上,向西进兵,与刘璋相会于涪城。随后刘备先北上到葭萌,接着就掉头南返,向刘璋发起了进攻。
等到刘备的军队包围了雒城,法正给刘璋写信说:“我虽蒙受了不忠的诽谤,然而我内心却认为自己并没有辜负您的恩德,顾念君臣的名分义务,我实在是痛心疾首。左将军出于国家的根本利益,举兵前来,旧情仍在,确实对您没有什么鄙薄之意,我认为您可以考虑改变策略,以便保全您的家族。”
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准备越城投降,因事情暴露未能成功。刘璋投降后,刘备因此看不起许靖,不肯重用他。法正劝刘备说:“天下有许多只有虚名而无真实才干的人,像许靖就是这样。然而如今主公刚刚开创大业,又不能一户一户地向全国人说明,许靖的虚名传遍天下,如果对他礼数不周,天下的人就会因此说主公是轻视贤才。”刘备于是厚待许靖。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附近地区,在内则是刘备的主要谋臣。法正对别人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小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曾擅自处死过几个毁谤过他的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骄横,您应该禀告主公,抑制约束他作威作福的行为。”诸葛亮答道:“主公从前在公安,北面害怕曹操的强盛,东面担心孙权的威胁,近处又惧怕孙夫人在身边生变,在那个时候,真是进退两难。法正辅佐帮助主公,使他得以展翅高飞不再受人钳制,现在怎么能抑制法正,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呢!”诸葛亮又知道刘备很喜爱法正,因而才这样说。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战就迫使张鲁投降,平定了汉中,他没有乘这一有利形势攻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匆忙率军北还,这并不是他的智谋不够,力量不足,而是由于内部忧患逼迫他这样做的,假如我们发兵讨伐,一定会取得成功。”刘备赞同法正的计策,于是便率众将军进军汉中。刘备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向夏侯渊发出攻击,大败夏侯渊军队,并将夏侯渊等人斩首。曹操领兵西征乌丸,听说是法正的计策,说:“我本来就知道刘备不可能有这样的计谋,一定是有人教他的。”
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做了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刘备为法正的死一连几日痛哭流泪。追谥法正为翼侯。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雪耻。许多大臣都劝谏阻止,刘备一概不听。章武二年,蜀军战败,后退驻扎在白帝城。诸葛亮感叹说:“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够劝阻主上,使他不匆忙向东吴进兵;即使向东吴进兵,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项伯即入见沛公(?)?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参考答案:看见,望见?
召见,接见?
拜见,谒见?
通“现”,出现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小梧,家里之专诸里①。负才傲物,多所凌折。一日,有人投帖于门,视之,“年眷同学弟某拜”也。讶其素无半面,何以来此?而客已金顶华服,闯然而入。兴趣手一拱,竟登上座。陈叩其邦族,客曰:“仆浙之归安人也。遍觅雅流,未曾一睹。今闻小友高才,故尔奉访。”言竟,抵掌捋须,笑傲自若。
陈睨视而笑曰:“嘻,异哉!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事。”客戄然曰:“仆虽不才,与汝邂逅萍踪,何便知我一字不通,而公然嫚骂?”陈曰:“人之不通,岂在谈文数典?即以君名帖论之,何曾道着一字?”客请其说,陈曰:“君虽遥遥华胄,而我家数代明农,从未挂名仕籍,‘年’之一字,于义何属?至于指称曰‘眷’,我与贵族实无一点葭莩②亲。则此字亦属可删。君游浙学,我隶属吴庠,‘同学’二字,全然附会。我年仅三十有二,而君须髩皆苍,自称曰‘弟’,无乃太谦。适见君入来,举手一拱,即登宾位,长揖且未之有,何言‘拜’乎?试思此一行名帖中,有一字解得去否?谓君不通,确有明征,何曾嫚骂?”客曰:“汝真少不更事,此名帖之俗例耳。”陈曰:“君以俗例待我,尚欲觅雅流于在下哉。”拂袖竟入,客彷徨久之,收蓁名帖,踉跄而出。
铎曰:“制贵通今,礼宜从俗,况命帖之箋者乎?乃竟以此贻笑,始知正平③先生,刺④中字灭,怀而不投,大有卓识。”
【注】①专渚里:相传为专诸的故里,在江苏。②陂革:多用来比喻疏远的亲戚。③正平:东汉人祢衡,字正平,少有才辩,气尚刚傲:④刺:名帖。(选自清朝沈起凤《谐铎》)?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所凌折——折:折服 ?
B.陈叩其邦族——叩:询问 ?
C.陈睨视而笑曰——睨:斜着眼睛看 ?
D.适见君入来——适:刚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人投帖于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闯然而入——泉涓涓而始流 ?
C.与尔邂逅萍踪——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客彷徨久之——胡为遑遑欲何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名帖中称陈小梧为“年眷同学”,并非指两人真为同学,而是遵循当时的流俗惯例。
B.客人投帖求见,帖上的言辞甚为恭敬,但客人的行为傲慢,惹得恃才而傲馓的陈小梧逐字批驳。 ?
C.客人遍寻高雅之士而不得,听说陈小梧高才,投帖拜访却惨遭奚落,羞愧而去。 ?
D.作者以祢衡不轻易给人名帖一事为例,讽刺了客人投帖之轻率,自取其辱。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以君名帖论之,何曾道着一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之一字,于义何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以俗例待我,尚欲觅雅流于在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1)就拿你的名帖米说,哪里说对过一个字?
(2)“同年”这一说法,在意义上归属何处??
(3)你用寻常惯例对待待我,却还想要在我这里寻访高雅之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傅介子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责:责备
B.王苟不教匈奴苟:苟且
C.道过龟兹道:取道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赍:携带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②遂持王首还诣阙
③士刺王者皆补侍郎?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⑥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傅介子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使楼兰王来见,饮酒至醉,借机引其入帐,让事先埋伏的壮士杀死楼兰王。
小题4: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译文:?
②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随即拿出黄金财物把它展示给译官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使者。②于是介子就带着楼兰王的头回到朝廷,参加商讨的公卿将军都赞许他的功劳。
本题解析:
小题1:苟:如果
小题2:①中“责其王”和⑥中“诛斩匈奴使者”表现介子的“勇”;④ “天子使我私报王”是一种计策,表现介子的“智”;②③写其回国报功;陈述“士刺王者”,与介子关系不大;⑤是将军霍光说的话。
小题3:路过的是“龟兹”,没有防范之心的也是“龟兹王”。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即:随即。以:介词,把。译:名词,译官。②遂:于是。诣:到。阙:朝廷。咸:都。
点评:一、人物传记是高考中常考的文体,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太深奥,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都是课内知识迁移,与教材结合紧密。三、翻译题第一句选得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但是第二句选得不够好,没有什么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的难度太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