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7-03 22:24:28 【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东割膏腴之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回声、 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  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演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小题4: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
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3分)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译文: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译文: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6-9题,每小题3分,10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报刘一丈①书?〔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②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注:①刘一丈,与宗臣父亲厚交40余年。②岁,过年;时,每季的节日;伏,夏天的伏日;腊,冬天的腊日。
6.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不孚之病?孚:毛病,缺点
B、即门者持刺入?刺:名帖,名片
C、相公厚我?厚:看重,优待
D、间道经其门?间:暗中,偷偷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袖金以私之?②舟遥遥以轻飏
C、①何客之勤也?②句读之不知
D、①得无厌其为迂乎?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作者写给长辈的回信,首尾两节不免有寒暄客套的话,这在书信中常见。主体部分对刘一丈把自己评价为“上下相孚”、“才德称位”作了深入论述。
B.文章描绘了一个小官僚两次向“相公”干谒的全过程。干谒最终成功,相公亦有“某也贤”的赞誉,于是实现了“上下相孚”,实则权钱交易。
C.作者用漫画手法描写了干谒场面,勾画了几个典型脸谱:权奸的贪污受贿,故作清廉;干谒者的奴颜婢膝,得意忘形;门者的狐假虎威,敲诈勒索。
D.作者将自己与“客者”对比,一个赶着马恭候在权贵者门口,极尽阿谀之能事;一个闭目掩耳加鞭催马经过,有力表现了不向权贵低头,不肯同流合污的气节。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共断为4句,断对一处得1分)
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6分)
(2)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裴行俭传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风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于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人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禽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首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精骑,约赍,袭遮匐。道获遮匐使者,释之,俾前往喻其主,并言都支已禽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即拜礼部尚书兼捡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吏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套万,行俭成节制之。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赢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赢兵走险。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博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顿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
小题1: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子泥涅师质京师质:做人质
B.倍道而进倍:加倍
C.简精骑,约赍简:挑选
D.嗣业馈粮,数为虏钞钞:钱币
小题2: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行俭善用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乃尽畀以术?②外若闲暇,非讨袭者?③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④诈为粮车三百乘?⑤前后杀虏不胜计?⑥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行俭因德才兼备在年轻时得到大将军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将用兵之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用奇谋一举擒获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并将他们全都押送到碎叶城。
C.裴行俭奉诏征讨突厥时,得知都护萧嗣业先前运粮时,多次被敌人劫夺,于是他采用粮车伏兵的计谋,给劫粮车的贼兵以沉重打击。
D.裴行俭使用反间计使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并且伏念又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突厥余党全部被平定。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昊人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一日,见岳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日:“逾墙。”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将军府,岳先入,良久,开军门传呼曰:“岳将军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岳旋出,上马顾日:“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
及岳征西藏,某从行。天暮,岳立营门,谕日:“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日:“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珠宝与金将以为犒。此大事,汝好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日:“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二人闻之,喜谢。吴乃诈日:“将军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日:“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其母日:“好蛮子,行矣。”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罗卜藏丹津穷窘无计,乃放平日所养野骡,使直奔岳军前。骡尾有焰上腾,诸军大惊骇,岳日:“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长矛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清稗类钞》)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顶是(?)
A.秣马讫,命随入室讫:结束
B.岳旋出,上马顾日旋:转身
C.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天诛:朝廷的讨伐
D.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解事:通情达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遂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不赂者以赂者丧
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乃放平日所养野骡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小题3: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达什巴图尔被清廷加封为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却趁世宗刚刚登基之时,发动叛乱。
B.对盗马贼吴人某的任用,体现了岳钟琪的胸襟与远见;吴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务,说明岳钟琪的用人之当。
C.征讨青海一役,岳钟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杀一儆百,震摄敌顽,取得胜利。
D.“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的描写,使岳钟琪平定青海叛乱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