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中描写了他在父母家里的忸怩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萌芽。
B.诗中,没有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感,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听的陈述之中。
C.全篇不断地使用排比和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地吟咏中,更使诗人的感情凝重隽永,意犹未尽。
D.大堰河多么渴望能和她的乳儿、儿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中“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词义与语境不合。本题为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成语使用不当有这样五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褒贬失当、语意重复、语境不合。这道考题的特点在于要求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这就需要考生要做到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解题策略有:正确理解词意;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语境;注意语义重复现象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应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B.期中考试的失利让小李决定以后要励精图治,争取在下次打个翻身仗。
C.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少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D.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用于此处不合适。)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寂寥?
B.迷茫?
C.篱墙?
D.苍桑?
笙萧? ?
飘渺? ?
追溯? ?
安详?
俘虏? ?
慷概? ?
戍守?
凄惋?
同仇敌忾?
如愿已偿?
无济于事?
义气风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美滋滋 常年累月 大展宏图 未雨绸缪
B.拉拉队 融会贯通 到处传诵 牙牙学语
C.照像机 迫不及待 要言不烦 纷至踏来
D.金钢钻 出其不意 否极泰来 出奇致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常—长;C项,像—相,踏—沓;D项,钢—刚,致—制。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下面的图表显示的是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区域,国民的媒介接触行为变化趋势。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 从整体来说,?A?,但这种增长并非是线性的。从年生产总值与媒介接触种类的变化关系看,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年生产总值少于1000万元),国民的媒介接触种类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B?;在经济发达区域(年生产总值超过5000万元),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又带来国民媒介接触种类的急剧上升。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发达程度后,国民媒介接触种类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A: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的媒介接触种类增多。
B:在经济中等发达区域(年生产总值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国民的媒介接触种类增长较为缓慢。(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