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7-03 22:40:3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小题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对孔子称赞水做了自己的解释:“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施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离娄下》?
孟子以齐人的做法为例,讽刺社会上的哪一种人?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小题3: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 孟子认为孔子是称赞河水的有本,所以能永远地流,直通大海。(1分)孟子通过赞扬“有源之水”的本性,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3分)
小题2: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1分)求取富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通过正当手段取得。(2分)
小题3: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1分)要得到天下必须有仁德之心,必须赢得民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他认为水是“有源之水”, 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来谈自己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小题2:试题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通过每天蹭坟上的酒肉吃却又在家人面前装模作样的人,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成功并没有错,但是要通过正常的渠道。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两个个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小题3: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给出的这句话,来谈自己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文本所讲到的,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出相应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迷惑
C.或病其为矫心病:疾病
D.惟其知道道:道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4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4分)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人的内心产生的,哪里是由外在事物能改变的呢?
(2) (6分)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下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大意“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可知,病:指责。所以选C。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陈述别人的行为。所以选A。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分析不准确,从原文可知,末段是说吴刺史的。所以选D。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 “作”、“岂……哉”、“易” “驱”“临”、状语后置“驱之以刀剑”、被动句式“不为”。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 “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怵然为戒,视为止,行
  天之亡我,我何渡
B.呜呼,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C.提刀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所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拜会稽太守。会稽乱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所在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四十一》)
〔注〕①赇(qiú):贿赂 ②马防:马廖之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之愈急,后遂断绝  案:案件
B.永平五年,法征    坐:因……而获罪
C.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择
D.冠盖之士争赴之    趣:投靠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公正无私的一组是(?)
①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②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③言事无所依违?
④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⑥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老人小孩牵拉着车子,哭着跟随,一天才能走几里路,不能前行,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暗中乘船离开。
? (2)杜笃被乡里人鄙弃,在美阳寄居,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交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7分)。
红?叶?
风,把 红 叶,
掷 到 脚 跟 前。
噢,秋 天!
绿 色 的 生 命 也 有 热 血,
经 霜 后 我 才 发 现……
小题1:诗歌中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图景?(3分)
小题2:诗歌中的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疾、红叶飘落、枝叶稀疏之状,写出了一幅简洁的秋景图。
小题2:诗的最后一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作者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