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12-26 06:24:30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法院认为, 被告人杨树明虽然能如实供述故意杀人的罪行,但其杀人之多,手段之残忍,罪不容诛。 B.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在借鉴西方,习惯上“分而析之”,尤其科班出身的,往往目无全牛,太过理性而冷酷。 C.职场中很多聪明能干的才子佳人,一朝得意,最终失败,致命原因通常是性格过于张扬霸道,恃才傲物,亲和力太小,摩擦力太大。 D.美国金融危机现在已经并且将来还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楼市将首当其冲,前景不容乐观。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罪不容诛: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B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C项,恃才傲物:依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旁人。D项,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冲击。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的作文书写很不规范,经常不给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对这种文不加点的坏习惯,老师头痛极了。 B.现在某些公务员,一根烟,一杯茶,一张报纸就可以混完八个小时到下班,还照样拿高薪,这种尸位素餐的行为,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 C.网络游戏是一个无底的深渊,一旦陷进去,你就会成为玩物丧志的生动教材。 D.日军在南京对民众进行的大屠杀,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可至今日本仍不能诚实地面对过往的罪孽,反而对其进行了美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 ] A.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温家宝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漂洋过海的。 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在下列常用词语中字形不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A.斩钉载铁 不醒人事 虚张生势 声色具历 B.长篇累椟 民生凋弊 满目创痍 冠冕堂黄 C.一愁莫展 研媸毕露 不句一格 昏馈无能 D.横七树八 寥寥无几 声泪具下 淹淹一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载一截 醒一省 生一声 具历—俱厉 椟一牍 弊—敝 创一疮 黄一皇 愁一筹 研一妍 句一拘 馈一愦 树一竖 具一俱 淹一奄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1: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北京市民戴着口罩燃放烟花时说:“很难想象,一个戴着口罩燃放烟花者说自己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而遗憾的是,现实之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也在关注PM2.5,可是,却不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 材料2:富裕的瑞士人把“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作为口头禅。废水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品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 某报拟开办一个专题栏目,你认为这两则材料可归入哪个专题?请你以报纸编辑的身份针对上述材料写一段编后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环保。(1分)示例:环境保护要说在口上,记在心上,落实在手上。我们不少人虽知道环保的重大意义,却不愿付诸实施,对照瑞士人的做法,真该好好反思。愿大家别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扣住主题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流畅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一定要审清答题要求,本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专题栏目,二是编辑编后话。同时有字数和修辞的要求。材料1中抓住关键句子“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却不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这就是说不少人虽知道环保的重大意义,却不愿付诸实施。材料2是说瑞士人的环保行为,然后通过中外环保行为的对比,我们大家真该好好反思。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