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6 06:30:08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世人的眼中,老庄道家总使人感到“看不穿,识不破”。孔子见到老子时,给这位“智者”的评价是他像腾云驾雾、变化无常的“龙”。具有诗人兼哲学家气质的庄子,背世弃俗,蔑视权贵.旷达不羁,更使人有“冷眼看世界”的表面印象。其实,庄子的内心世界深邃丰富,在那无动于衷的“冷漠”面孔下,隐藏着一颗执著人生的“火热”的心。
  其实,生活中的冷眼与热心现象也普遍存在着,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联想与思考?
  请以“冷眼与热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阿扎洛夫,前半生努力和勤奋,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他在后半生,丧失理智地与一个叫马利丁的文坛小丑较上了劲,与其在小报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将其视为对手。结果,这个马利丁靠着他既得到了名又得到了利,而他,在无端地空耗青春与生命的同时,竟成为世人耻笑的对象,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7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大作文(50分)
一位哲人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
另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却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可以谈见解,可以叙事抒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诗歌戏剧除外。


参考答案:
范文一: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前,登高望远的诗人给予我们“善假于物”的智慧。牛顿也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故但凡成大事、求大智者,莫不善用前人的精神要义、文明精华。“从零开始”,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且何谓“从零开始”?人类文明薪尽火传,代代延续,难道要由刀耕火种开始,另辟蹊径?那么神农受断肠之苦,仓颉苦作数十载,孔子编《春秋》,司马迁忍辱负重,一切的艰辛又所为何事?
便单就个人而言,无论苦难挫折或成功喜悦都是人生财富,每个人都在经历中成长。孟母断织,孟轲便知为事当持之以恒;陶母退鱼,陶侃学得为官当清廉,自此公物不敢有所近。假若抛弃过去,那么人生便成断层,只怕左右碰壁,到头来都难有成就。
历览前贤,莫不从自身历史中自励,从自身经历中获益。
老子曾为监书吏,故能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至于尔后《道德经》的传世,更可为佐证。孔子曾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事后向学生大赞老子为蛟龙,只可仰视而无法阅尽。
子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样得益于黄石老人所授《太公兵法》。设想,张良若无此巧遇,恐怕也难得传世美誉。
鲁迅先生留日学医,自一次课堂经历悟得国之所弱,根源在于民众精神而不在于身体,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倘先生无此经历,只怕中国文学史上便少了这样一位钢铁战士。
故前人智慧不可抛、经验不可弃,更不能一味讲求“从零开始”。倘单是学识、智慧从零开始,最多愚昧,吃力不讨好而已,但若连历史都妄图“从零开始”,只怕民族将不成其为民族,人民将没有精神归宿,成为一盘散沙了。
近代挨打的历史致使国人深羡西方先进的科技,进而连文化也羡慕起来了。“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大有赶超中国传统节日之势。只怕忘了本,一味模仿,到头来搞得自己中不中,西不西,邯郸学步,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来自何方了。
外族入侵的屈辱,南京大屠杀的仇恨,台湾分裂的沉重,又何尝不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财富呢?更何况“从零开始”,起点就真的是零了吗?历史不容逃避,现实不容退缩,唯有正视、超越,才能在废墟中建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唯有立足过去,善采纳善吸取,一个人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唯有立足历史,善总结善传承,一个民族才能以不败之姿屹立于世界之林。
点评:文章运用古诗作标题,引人注目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开头引用诗句及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从零开始,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后,接着从人类文明、古代名人及个人进一步论证文章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从零开始,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的观点,最后结尾采用较为整齐的句式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全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洋溢着深沉的文化底蕴,充满浓郁的诗情哲理,语言简洁清新,文笔错落有致,给人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
范文二:从零开始
上个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位大文豪“每天拼命工作,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这位大文豪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让每一天“从零开始”。
清泉寺旁,兰溪水畔,是谁在吟诵:“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苏轼,这位大词人以豪情来鼓励我们:让心中的人生“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是要我们将心置于原点,不要让过去的失败牵绊前行的双脚,不要让过去的成功黏住信念的发条,将心境归于平和,让人生再回“年少”。
从零开始,于是有了珠穆朗玛从海底崛起的巍峨壮观,于是有了“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的期盼,于是有了“月缺花残莫怆然”的宽慰。
这里有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就是身揣两美元而来的吗?他并没有因贫穷困苦而懊恼命运,他只是将自己放在两美元的起点,起跑、飞奔……
这里有蹶而复起的盖世英雄,前苏联一位飞行员截腿安上假肢之后,以惊人的毅力重新站起,再度继续他的飞行生涯。
正是对“从零开始”的信赖和执著,成就了这两段成功的人生。
从零开始,圆了多少人的梦想,回报了多少人的辛劳?反思自己,是否仍每日赖在被窝里迟迟不起,恨不得每日清晨日落西?是否仍在命运的弯路岔路蒙面痛哭,悔不当初?丢失了回到起点的信心和勇气?
不要在一旁空叹“船到江心补漏迟”,请余出空闲将记忆的钟表调到零点,让你怀着零时的希望与抱负重新投入你的追求——满怀热情,而不是满怀悔恨的追求。
从零开始,撇开旧日的辉煌与黯然,迎接新一天的美好时光。
看,那浴火的凤凰,已重生了!
点评:本文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凝练。在表达上,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如开头写福楼拜和苏轼,各用两段,段落和句式非常相似,文中多处以“从零开始”作为段落开头,照应题目。在情感上,整篇作文情绪饱满,真情洋溢,多处直接抒情,如“从零开始,是要我们将心置于原点”“ 从零开始,撇开旧日的辉煌与黯然,迎接新一天的美好时光”。恰当的引用也是本文的亮点,如“船到江心补漏迟”“于是有了‘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的期盼,于是有了‘月缺花残莫怆然’的宽慰”,看似随意插入,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本题解析:乍看这两则材料,两位哲人对是否“从零开始”这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甚至形成对立,如果就此草率地以某一方面的论点作为中心论点,在论述中难免会顾此失彼,违背了全面理解材料的原则。怎样运用辩证的思维将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观点统一起来呢?深入分析材料便不难发现,前者劝导人们要有向前看的眼光,对于过去的失败与成功,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恒心;而后者提醒人们,在迈步前行时,也不要忘了积累和记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不要忘了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嘱托。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辩证的分析,就可以确立中心,涉笔成文了。
零,是一个数学概念,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代表着没有。然而,我们仔细一想,零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如零度就表示一个温度值。它也不只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生活中就有“从零开始”等复杂的意蕴。
从零开始,就是把过去作为起点;不能从零开始,就是超越已经走过的历史。两者说法不一,前者是假定的,后者是实在的。能否从零开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分析问题,是现实的还是哲学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被人们忽视的、看似简单平凡的琐事小事,以“零”为切入口,写出一篇蕴含着生活哲理的好文章。比如,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最美好的境界,成功意味着事业有成,人生有了收获。但要取得成功,必须经历一番风雨,经受一番磨难。如何对待这些风雨和磨难;成功以后如何看待取得的成就;是从失败中崛起,走向成功,还是忘记过去,“从零开始”,创造永远的新天地?据此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坎坷,你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获得什么启发,是如何“从零开始”的,把这些经历写成一篇记叙文,既扣题意,又真实而生动。当然还可以通过编写童话、神话、寓言故事、小小说等来表现有关“从零开始”的各种哲理。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制作一把精美的小提琴,木料的选择是关键。匠人们在选择木料时,非常在意树木年轮的多少。在他们看来,每棵历经岁月洗礼的大树中都藏着一个精灵,而这个精灵正是一把提琴的灵魂。
选准木料之后,木料要在阳光下风干两年,使其含水率低于10%。
风干的木料被切割成木板之后,放入一个黝黑的、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好像大师的闭关修炼,根除杂念,凝聚精魄。这段静默岁月要持续四到五年。
这样的修炼,极易让人联想到世人眼中的“大器”。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舍得放弃纷繁红尘中的诱惑和热闹,舍得放下你侬我侬中的情深和意长,舍得让自己从一个八面玲珑、颇受欢迎的“人精”锐变成呆若木鸡、衣锦夜行的隐者,除此,还要忍受漫长的寂寞和孤单,面对随时来袭的彷徨和绝望、讥讽和嘲笑……唯有如此,才可能炼成“大器”。而这样的人,注定是不多的,他的内心,时刻都有灵魂的清越之声在激荡,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世享受,而这样的清越之声,有的人一辈子都无从知晓。所以可以从舍得、忍受漫长的寂寞和孤单等角度立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于是年轻人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沙子和金子
沉香的结局是可悲的当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时,没有人认识它;当它和普通树木一样烧成木炭时,却被哄抢一空这就好像是埋没在沙子里的金子,如果它不发光,那么它就和沙子没什么两样所以,做一颗发光的金子吧!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是说别人不知道你,你也不要难过生气孔子是圣人,他说的话固有一定道理但依照现代社会的实情来看,这句话并不适用在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人人都在争取机会表现自己如果你还保持着“人不知而不愠”的这种境界,那么你将一辈子碌碌无为,不为人所知人都说“沉默是金”,但金子保持了沉默它就不是金子了,它只能埋没在沙子中,成天和沙子一起承受风吹雨打,最后所有的光泽都被磨去,成为了一颗真真正正的沙子沉香的结局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粒金子,千万不要甘于埋没在沙子中,要大胆的表现你自己,闪耀出你的光辉,让世人都知道你是一粒金子、
时间不停的走,在这个茫茫世间,我们能来走一遭实属不易如果我们过得是碌碌庸庸的一辈子,那我们谁也对不起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总该在世上留下点什么,以证明我们真的曾来过机会要靠自己争取,奇迹要靠自己创造从古至今,只有发光的金子才是不朽的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人说她是野心家,有人说她过于残暴,而我却要说她只是一颗不甘于埋没在沙子中的金子她有着美貌与智慧,以柔克刚,她挑起了本该属于男人的重担,她在位期间,国家也是安定繁荣她是所有女人中留芳万年的一枝独秀田径赛场上唯一的黄色希望刘翔,打破了黑人在110米栏项目上的垄断,代表中国,代表亚洲,打破了世界纪录他也是一颗发光的金子,他没有埋没在那些平庸的选手中间,他敢于挑战别人不敢奢求的梦想,一次次与黑人选手的对决,将他打磨成了一颗无坚不摧的金子张继没有埋没在所有落榜的考生中,他以“月落乌啼霜满天”让人吟诵至今;邓小平没有埋没在不敢作为的领导人中,他用“改革开放”令世界震惊;姚明没有埋没在不会打篮球的高个子中,他用黄皮肤人打的篮球让世界欢呼
沙子和金子,金子和沙子,你选择做像哪一个一样的人?
朋友们,勇敢地发光吧!做一粒不沉默的金子!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年轻人人手里有沉香,年轻人是“坚信自己的判断”的,却不知道它的珍贵,他没有坚持下去,以致造成不好的后果,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 “沉香”指代的是高贵、珍宝,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一切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木炭”象征的是普通、平凡,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具有抽象意义的价值不高甚至没有用的东西。
(1) “学会珍惜”、“珍惜拥有”、“别因小失大”、“找准自己的位置”等
(2)、 “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你得判断”、“别轻易放弃”等
(3)、“沉香”可以象征“人才”之类,它不能轻易被别人所认可,所以往往容易被埋没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文章的观点也可以是“寻找伯乐”、“呼唤伯乐”等
(4)“沉香”作为人才,不能轻易被别人所认同,它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