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2019-12-26 06:35:0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1)“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2)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意对即可)
(3)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11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小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不得志的心情(或答:“思乡而不得”也对)。(2分)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出:“‘休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情,‘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结合诗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生出了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分析,意思对即可。5分)。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咨嗟”意思是叹息,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即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情,“且将”是暂且将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从整体去把握,任何一首诗的观点态度都离不开句子,每个句子又是诗歌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分析作者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即使是分析相关句子的观点态度也要结合全诗分析。本题虽然是要求从所给词语“咨嗟”“休对”“且将”入手,但分析时仍然要联系诗歌的下片。
小题2: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上片写景,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下片有景及情,抒发了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生出了思乡之情。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的关系一般有四种: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本诗属于乐景衬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径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②阳月:农历十月
(1)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诗的首联、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10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小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3分)
【小题2】请分别从修辞和炼字角度赏析颈联。(4分)
【小题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小题2】修辞:对偶/拟人、借代 ;炼字:“逢”“忙”等,表达喜爱之情。
【小题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中,针对诗句“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有两个答题点要注意:一是标点符号“?”不能忽视,反问之意,赞美之情;二是野菊的形象,要提炼概括,中心语是“高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中,针对诗句“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从修辞、炼字等角度易于展开赏析。注意“碧”与“黄”既是色彩描写,又是用颜色代指野菊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解答此题,要注意诗句中的“陶翁”即陶渊明,“东篱”化用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然后根据对所学课文的会议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1959年,书画家潘天寿画了一幅《诚斋诗意》(有附图),“诚斋”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别号,下列杨万里所作七绝符合画境的一项是
[? ]
A.《诚斋》:浯溪见了紫岩回,独笑春风尽放怀。谩向世人谈昨梦,便来唤我作诚斋。
B.《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晓坐荷桥》:四叶青苹点绿池,千重翠盖护红衣。蜻蜓空里元无见,只见波间仰面飞。
D.《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清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