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26 06:35:2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摘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不仅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得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做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墙 梅苑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悠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天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竟为了些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进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地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痴。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去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肆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场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会不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在这僻静的小径里,无须建起这一堵高高的琦。 (选自《梅苑作品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篇侧重写意的散文,以“墙”为审美对象,立意巧妙,发人深思。 B.随着小径上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作者发出了叹惜,这是从正面传导了对无“墙”世界的呼唤。 C.从情感上看,作者更喜欢“无形”的墙,对既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的“有形”的墙深恶痛绝。 D.文章中对“有形体”的“墙”的利弊说,在全文中属于过渡,接下去对“无形体”的“墙”的评述,才是全篇的重心。
| E.文中第⑥段中“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中的“这”指代的是“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此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文章所写的“墙”有两种,是哪两种?对这两种墙,作者分别抱什么态度?试加以概括说明。(6分) 小题3:文章第④自然段有两处给“墙”用了相同的四个修饰语,但语序不同,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1:(1)文章所写的“墙”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墙、一种是无形的墙。(2)对有形的墙,在作者看来,它既是“自然的破坏者”,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既“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3)对无形的“墙”,作者表示了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它是“绝对多余的障碍物”,因为它隔绝了心灵,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仇视和纷争,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长拉远。 小题1:(1)第一处作者将“厚厚的”这一修饰语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这堵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的功能(作用);(2)第二处作者将“高高的”置于开头,是为了与上文的“无法跃过那堵墙”照应。
本题解析: 小题1:B “这是从正面传导了对无“墙”世界的呼唤”错误。C作者更喜欢“无形”的墙错误。 小题1:墙”有两种,一是有形的墙、一是无形的墙。再“加以概括说明”。 小题1:“厚厚的” “高高的”分别有所对应,“厚厚的” 是为了强调这堵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的功能,“高高的” 是为了与上文的“无法跃过那堵墙”照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吗?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热闹非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那层。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的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选自冯骥才《文化可以打造吗?》) 小题1:下列对有关“打造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 B.打造文化在当前之所以叫得这么响,因为文化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所以打造文化应运而生。 C.打造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这才是打造文化的本质。 D.打造文化者不能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 “做大做强”。
|
小题2:下列分析与作者观点
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打造的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地创造文化,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B.打造文化都是政府行为,其本意是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
C.文化不能像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那样通过努力打造出来。
D.打造的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造文化者可以通过整合、包装、改造完成真正的文化建设。
B.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要被市场重新选择。
C.打造文化之风致使许多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文化。
D.如今,许多游客所经历的景点是打造出来的、并非原汁原味的文化。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可从文中找到论述“打造文化”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并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说的是“文化 ”,而不是题干要求的“打造文化”,混淆概念。所以选A。
小题2:可从文章中找到作者论述的观点,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打造的文化”表述的观点不正确,应是“文化”。所以选D。
小题3: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混淆概念。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只有扇子崖
苏叶
⑴也许,这又是怪癖——
⑵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一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供它拜它。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⑶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⑷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
⑸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⑹一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削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⑺这一身崚嶒的鞭痕该是还有痛感?这褶皱千叠的额角又有几多哀雄?——坐在山间乱石上向它凝望,真想伸出手去轻声叩问。到底,是有怎样的内力,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在哪一声嘶吼中,于挤压逼卡下,猛一跺脚,又挣出了自己的头颅自己的生命?
⑻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身筋骨耸向天际!
⑼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一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⑽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⑾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涧下,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烟了……
⑿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去。在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⒀7月15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嗡鸣,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让人无可忘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也不知可有机缘再飞崖上?
⒁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谁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改动)
1.作者在第⑶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作者看到泰山由于受到帝王禅封(成为众人求神祈福的大祭坛),失去了土石的本性,令自己很失望,而自己在游览途中,无法领略泰山之美(与泰山总有隔阂),令作者失落。
2.⑴独立特行且讥锋冷硬⑵刚可触天,柔可覆地⑶并不孤独(与其意义相同的筛选只要概括意思对,均可得分)
3.答案示例:⑴是“无我之境”。作者写“扇子崖”已经到了“物”、“我”不分,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扇子崖已是自己心灵的知音,是另一个自己。特别是文末,作者就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柄小小的、独立特行、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的扇子。⑵是“有我之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扇子崖”染上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扇子崖所具有的独立特行,所保有的土石本性,它的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等等都是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所要完成的人格确认。(观点加理由。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与数字“三”有关的故事。
参考答案:①刘玄德三顾茅庐?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②诸葛亮三气周瑜?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而不得。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孔明调赵子龙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周瑜孙权用美人计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欲突袭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打败周瑜。周瑜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其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陶谦三让徐州;土屯山关公约三事;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诸葛亮智取三城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