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示例作文一:育人以德
漫画中,那位小朋友左手拿“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口里大喊:爸妈,快开门,我得奖了。对于这位小朋友来说,得奖固然令人兴奋,但是为了让父母看到奖状而在楼道大呼小叫,甚至用脚踹门,这难免有违社会公德。
其实,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孩子,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育人要以书,但育人更要以德。
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许多教育大家。这些教育大家无一不把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的德贯穿在他育人的方方面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人们的行为,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为后人竖起了做人的标尺。明代王阳明的“内心反省”“致良知”警醒世人要时刻自省自律。这些思想固然有局限,但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我们缺少的道德观念。
当我们拼命引起西学,建立起完整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种专业性人才大量涌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越来越看到,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非但没有提高,甚至全面倒退。社会信任严重缺失,传统价值信仰体系几近崩溃。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老人碰瓷,有了“毒馒头”“毒胶囊”,有了“小悦悦事件”,有了更多的高级领导道德败坏违法乱纪。重建道德价值体系,加强德育,刻不容缓。
在国人道德素质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看一看其他国家,我们就会惊叹育人以德的巨大威力。
当突如其来的“911”袭击来临,世贸大厦顶部一片火海。消防人员往上冲,楼内员工往下跑,两者并未出现冲突。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公民不管什么时候都时刻牢记上下楼梯靠右行。反观我们,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学校,哪次放学楼道不是拥挤不堪?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再看我们无比反感的东邻日本,每次地震来袭,国民领取救济时一定会安静的排队,绝对不会出现我们见怪不怪的哄抢。如果不是常年累月的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又怎能在灾难来临时如此有序?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我们已经拥有相当强烈的自立自强精神,但是,我们的道德素质却不敢恭维。其实漫画中的那个小朋友何尝不是你我呢?
育人以书,育人更要以德。唯如此,中国少年才能真正的雄于地球,与国无疆!
示例作文二:教育不是各种奖
漫画中的小男孩背着大书包,带着红领巾,左手拿一张“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高呼“爸,妈快开门,我得奖啦”。
这位小朋友虽然带着红领巾,却不懂一点礼貌。更可悲的是,他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就懂得“奖”的重要性了。我们的教育难道是为了培养孩子拿各种奖项吗?
当然不是!可是,现实却是这样。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种奖项的获得。为什么奥赛班屡禁不止,甚至愈禁愈旺?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渴求!家长送孩子上绘画班,书法班,钢琴班,舞蹈班,等等。不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他们只关心孩子能拿什么奖,这些奖能成为什么大学的敲门砖!至于素质,那无关紧要。有奖有证书就有一切。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多少成人参加学习培训,其目的也不过是拿奖项,以便晋升职称或者捞取金钱。为了达到拿奖的目的,甚至不惜造假。这大大违背了学习的本质。要知道,奖项只是你学习之后的意外馈赠,决不能成为学习的目的。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外辗转游学十几年,学习范围十分广泛,成就极高,甚至会十多种外语。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不为奖项文凭而学。陈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难道不该让国内这些大小“方鸿渐”汗颜吗?
证书有什么用?证书是给外人看的,真正的内行人是不在乎这些的。有些奥林匹克竞赛得奖者坦言,他们获奖只是为了升学,至于以后会不会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那倒是次要的。获奖只是为了升学,这是在讥讽谁?不由的想起了李镇西老师。李老师曾说优不优秀无所谓,幸福就好。李老师所说的优秀,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各种证书。因为他从来没有把所谓的证书当做自己工作的目标,所以他工作很快乐。当然也取得了哪些热衷于各种证书的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所以,优不优秀,得不得奖,这不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像漫画中的那位小男孩,绝对不应该把得奖状当做学习的目的夸耀的资本。
须知,得奖容易,学好不易,教育不是各种奖。
示例作文三:学习只是学习而已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拿文凭,为了得奖状,为了日后求职升迁,为了广宗耀祖?如果学习真的是为了这些,那么漫画中的小男孩的“狂妄”就不难理解了。这个小男孩明显是把奖状当做了向父母夸耀的资本,他学习的目的可想而知。
当然,小男孩如此狂妄不应该只责备他父母的教育,这是社会追名逐利风气在下一代身上的折射。问起学习的目的,还有几个人能回答出“学我不知,习我之缺”呢?学习只是学习而已,不应该赋予学习太多的目的。
学习就是学习,真正的学者绝对不会因此而飞扬跋扈。中国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留学欧美十几个国家,不为文凭只为求知,一生专注于治学。连傅斯年都自愧不如赞叹有加。也许陈寅恪先生一生没拿到几张文凭,没有获过什么国内外大奖,但是他却成了中国现代诗上当之无愧的大师。为什么?是因为他懂得学习只是学习而已,体悟大道,丰富精神,此外无他。
漫画中的小朋友,拿了个学习奖就嚣张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小孩子也许我们会说不懂事,而成人如果这样,这只能让人觉得浅薄功利。须知成大事者必须专于本心,绝对不能为了名利而钻营奔波。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蛙》时呕心沥血,彻夜难眠,但他绝对不是为了获什么奖而创作。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获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只是莞尔一笑而已。爱丽丝门罗,从家庭主妇而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女儿叫醒她通知她获奖时,她只是淡淡的说:“现在是该睡觉的时候。”这淡泊的背后不是对获奖的追求而是对文学的智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五次与诺奖擦肩而过,别人为他遗憾,他却说:“我的风景本就在写作之路上。”这些人尽管是从事的是写作,但这也是一种学习。他们的学习也仅仅是学习而已。
只有懂得学习最淳朴的意义时,知识才能真正变为智慧。可是,现在的学习往往被人们当做工作职位的跳板。为了评职称,连院士都敢造假,更何况那些硕士博士了。有一个“证姐”,大学四年只顾疯狂考证,目的是日后售出坐收成利。如此“学习”,还有几个真正的学者读书人?
所以,当我们为漫画中的小男孩嘘唏嗟叹时,何不反躬自问,我们又把学习当成了什么?也许不是为了被人夸奖的资本,因为我们面前还有更大的诱惑。
《逃离德黑兰》中说:“如果我们是为了听掌声,就进马戏团好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讥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是为了听掌声,为了获奖,为了文凭,那我们迟早会有痛苦和后悔的时候。须知,学习只是学习而已。
本题解析:
漫画作文其实也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明白漫画的寓意。这则漫画的寓意很明显,揭露了我们当前教育只重分数不重品德的不良后果。
参考立意提示虽然给了三个角度:孩子角度,学习进步可喜可贺,用脚踹门则显品德低劣,重智更需重德;家庭角度,期盼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教育更是根本;学校社会方面,评价孩子不应局限于学业分数,而应综合考量,尤其是品德评价。但是,这三个角度本质没有区别,都是要重视品德教育。
其实从小男孩的得意忘形入手可以写出较为深刻的作文。我们可以深思为什么一张非常容易得到的“学习进步奖”就让孩子兴奋到如此程度。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归结为德育的缺失。但是,又是什么导致我们德育的缺失呢?要知道,“德育缺失”也是“果”,“因”是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如果能想到这一层,就可以称得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可以称得上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了。
事实上,我们德育疲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教育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证书论,唯文凭论,一句话就是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如果学生能从漫画表层寓意中追本溯源到这一层,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等立意。
立意提示:
(1)孩子角度:学习进步可喜可贺,用脚踹门则显品德低劣,重智更需重德。
(2)家庭角度:期盼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教育更是根本。
(3)学校社会方面:评价孩子不应局限于学业分数,而应综合考量,尤其是品德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恐龙灭绝了,但留下的化石依然显示出它们曾经的强大;孔子去世了,但儒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北京奥运结束了,但奥运的精神依然振奋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那些过去了的一切,虽然已经从人们眼前离去,但它们背后的某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起来,不知把这只大葫芦派上什么用场。
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1)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把思维“闷”在葫芦里,思维将永远找不到出路;(2)只有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才能巧妙地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一片宽阔的海洋;(3)换一种思维,将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011年全世界最权威的拉斯克医学大奖颁给了81岁的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工作者屠呦呦,奖励她将一种草药变成了世界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并将在今后抗击这种致命疾病的斗争中继续造福人类。”屠呦呦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三不是中国两院院士。她在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了艰难的中药研究工作,取得了青蒿素抗疟疾药的研制成功,但目前在网上搜不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在百般磨难中的坚持,往往使平凡走向伟大,你说呢?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既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为命题作文。“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个偏正短语,“永远也不会”为状语,具体修饰和限制谓语动词“忘记”。“永远也不会”所表达出的意韵应该是:刻骨铭心。
本题的写作,应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立意。本命题的立意,取决于“忘记”的具体内容。从本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前者是表达的一种亲情,后者要传承的是童年的烙印,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从题目前的提示语来看,“忘记”的内容,可以是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等。具体写作时,又许将它们具体化,比如是哪件具体的事,是这件具体事的整个过程,还是起因,还是经过等。同时要考虑,这些事、人、物、地给了你哪些启示或影响,以写出文章深刻的立意来。
二是要处理好文章的写作的重点。“忘记”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关键,因为它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立意与主题。而“永远也不会”则是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要写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原因。如是记叙文,因在具体的记叙中表现出来,将其蕴含在事件中。如写作议论文,就要具体揭示其原因。
点评:要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做好“二审”。一是要审文体。已规定文体的,按规定文体写作;两种文体均可的,选择自己擅长的、准备最充分的。近两年高考命题作文大多要求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考生就要根据平时作文得分情况考虑哪一种文体自己最拿手。有些题目,虽未规定文体,但仔细分析,往往有“最佳文体”。二是要审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弄懂题目的含义。含义弄懂了,立意就有了方向性,有了基础。首先要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第三是分析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第四是挖掘其言外之意。立意方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一要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杜绝不健康的庸俗的观点,特别是那腐朽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观点。二要立意力求深刻新颖,同时,要处理好时代特征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新求活而失之偏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