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A.“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D.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 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小题1: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小题3:第(9)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4:第(11)段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色”,请分析张苍水在这三个字中寄托的情感。(3分)
小题5: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赞美杭州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9旬老人吴征镒:学无止境 后来居上 ?余建斌
“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今年92岁了,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对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谦逊地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
吴征镒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助手都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编《中国植物志》的时候,他脑子里记得文献的出处,在手稿里写个人名注上个年代,助手去查对应文献时往往一丝不差。
“吴先生的勤奋和严谨非常了不起。”长期跟随在吴征镒身边工作的武素功研究员说。那时候吴征镒还在北京工作,40多岁,当着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任务很重。开会休息时间10分钟,他还去标本室看标本。晚上电话比较多,他有时候就把电话搁一边。“正是他这样不断的积累,基础扎实了,才在晚年的时候还能继续不断地出大成果。”
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博士是吴征镒的23名弟子之一。他记得有一段时间吴征镒住在医院没办法工作,就觉得非常着急。“他还经常批评我们有点事务主义,做了行政工作不能浮在上面,而要沉下来多点时间做学问……他是那种沉下来的人。”
“八十岁后吴先生的眼、耳渐不如前,但他在2000年后出的4本著作都是亲自执笔。有些著作本来1年能完成的花了3、4年,因为他随时会把新的文献插到稿子里去。”做过吴征镒学术秘书的昆明植物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副主任彭华说。
“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吴征镒对众多评价的回答。他说,“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
2007年1月,年届九十的吴征镒在力邀之下,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我的工作过去主要靠观察,现在青光眼后期,我不能再做新的工作了,能够把现在承担的中华大典任务承担到底,我就心满意足,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
之前,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竣工并投入使用,他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变为现实。
往前追溯,解放初当国家急需橡胶,他就参加和领导了海南和云南的橡胶宜林地考察,又同其他科学家一道发起了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倡议……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吴征镒爱国之心拳拳。
“总之我的能力有限,人生不过几十年,诸位还要获得比我们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就。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比我们还要艰难的路上去攀登,我愿意提供肩膀做垫脚石。”这是吴征镒对青年人的寄语。
现在,这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九旬老人,每天还要工作3个小时。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征镒之所以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在于他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并获得了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B.吴征镒所反对的“事务主义”,是指满足于行政工作的日常事务,而不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研究,进而荒废了自己专业的一种做法。
C.“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里的“发力”“发光”,实际就是指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工作。
D.标题中的“后来居上”是对吴征镒“几十年如一日向前”,“基础扎实了,才在晚年的时候还能继续不断地出大成果”的由衷赞美。
16.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吴征镒具有哪些优秀品质。(6分)
17.通讯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和形象性,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发展成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文中学高三语文组收集整理)
1.下列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赣南采茶戏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B.赣南采茶灯区别于采茶歌的地方是加入了民间舞蹈的形式,而赣南采茶戏区别于采茶灯的地方只是加入了故事情节。
C.赣南采茶戏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以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为主。
D.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题材上多取材于下层群众的日常生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三角成剧,小丑当家”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
B.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它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明后期,盛行于清中叶。它的起源是唐代宫廷乐师雷光华所编的载歌载舞的“九龙山摘茶歌”。
C.赣南采茶戏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等,这些舞蹈动作均源于劳动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先导。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三角成剧,小丑当家”是指赣南采茶戏角色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以丑角的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最具特色。
B.赣南采茶戏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可见其选材能与时俱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赣南采茶戏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建国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因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